林陽
摘要:廣播節目的錄音制作,關系到其播放質量和受眾感受。本文基于廣播節目對錄音、制作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和表現效果,逐項分析了錄制過程中的細節和要點,分別從前期準備、錄音過程和后期制作三個方面歸納總結了技術和藝術的技巧,并就錄音過程中演播廳、傳聲器、聲音素材、監聽系統等四項要素的選擇和使用技巧進行了介紹,全面探討了廣播節目制作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廣播節目 錄音 制作 要素 技巧
一、廣播節目錄音制作的要求效果
廣播節目不同于影視節目,不存在畫面的視覺沖擊,屬于純粹的聽覺藝術。因此,凡是能引起聽覺感官刺激的因素,都可以納入廣播節目制作的考慮范疇。而這些因素的取舍、配合、協調、互動則需要精心地設計,最終體現出節目自身所要求的播放效果。
首先,聲音的傳播到位是廣播節目的基本要求。要營造出豐富多彩的節目效果,就要創設出優美透徹的音色、層次分明的音場、錯落有致的聲源布局、博大深遠的聽覺空間。因此,廣播節目的述說語言、背景音樂、音響配合等,都要力求層次變化,傳播清晰,保證每個聲音細節準確地傳達到受眾耳中,錯落而不混亂,交融而不嘈雜,使多種聲音形成藝術的交響,充分展現廣播這一表現形式的魅力。
其次,節目的高質量歸根結底還要體現在內涵上。作品的語言形式、文字組合、感情色彩、主題思想都要達到一定的境界,而錄音制作時就需要根據作品的主題性質來配合不同的音色、配樂效果,盡量營造出與主題貼近的聲音氛圍,使廣播作品形神兼備。
二、前期錄音和后期制作的技巧
1.前期準備
在廣播節目錄音之前,錄音場地的準備工作必須先行。錄音師要盡早熟悉場地的環境條件,了解各種設備的聲學特性及運行狀態,對話筒、調音臺、錄音工作站、揚聲器、動態處理器等關鍵設備進行預先參數設置。同時,錄音師要深刻理解所錄節目的風格和特點,依據其表達需求設置不同的錄音條件,協調演播者的發聲配合,控制場地的聲音管理等。
2.錄音設計
在充分了解了節目錄制需求以及設備場地狀況之后,就要開始確定錄音的具體方案。在這個過程中,要從多個環節注意操作方式,采納合理的技術技巧,力求達到完美的效果。
(1)演播廳的條件布置
演播廳是廣播節目錄音的第一現場,其聲學環境直接影響到錄音的效果。一般來說,廣播節目中各種內容場景的設置,需要不同的背景聲音。如果演播環境選擇不當,就會導致節目失真做作,失去了廣播節目的真實魅力。要營造自然變化的場景,應當根據廣播內容,選擇混響長短不同的演播場所。簡單來說,廳室的容積越大,則其內部混響時間越長。如室外配音,一般需要短混響的錄音效果,那么可以選擇較小的演播廳,或者強吸收的場所條件;反之室內配音,則可選擇弱吸收的長混響房間,以獲取理想的音質。
除了面積大小的選擇,演播廳的設備條件、人員位置、聲源布局、拾音距離等,都會影響到廣播節目的最終錄制。尤其是傳聲器的擺放方向,其與錄音設備的直線距離,對錄音效果的影響十分明顯。隨著拾音距離增大,聲源的直達聲會降低,音感會顯得空曠;相反距離錄音器近的聲源,聽感較為清晰,直達高頻分量的衰減度較小。因此,在錄制過程中要正確地布置演播人員的站位,并合理配置傳聲器的擺放,將每個聲源的指向和坐標進行精心設計,將直達、反射以及混響的聲音相融合,科學地拾取適當聲源。對于傳播距離中高頻損失的彌補,可以選擇性地提升傳聲器或者調音臺的高頻部分,制造更加貼切的聲源效果。
(2)傳聲器的選擇使用
傳聲器是廣播節目錄音制作最關鍵的設備之一,其使用正確與否至關重要。根據廣播節目的特點和要求,選擇適當的傳聲器,并放置在合理的位置,是節目錄制技巧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傳聲器包括若干種類,主要可分為電容式、動圈式、鋁帶式、駐極體式這四種。其中,電容式傳聲器的靈敏度較高,頻帶較寬,但價格較高并且較為脆弱,不耐摔碰;相對來說,動圈式傳聲器則比較耐用,且使用方便,性能穩定,是適用范圍較廣的一種傳聲器。一般來說,前者不適用于手持方式,主要用于大型音樂會或演唱會現場上,對專業演奏進行拾音;而后者既可用于會議、講話等普通語音拾取節目,也可通過具有“近講效應”的近聲動圈式傳感器,用于類似歌曲演唱時的手執話筒,來進行短距音源拾取。總之,不同的聲源拾取,要選配不同的傳聲器,選擇不當時可能導致錄音失真。下面列出了錄音節目若干不同要求下所對應的傳聲器的不同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錄音要求所對應的傳聲器特性
錄音要求 自然音質 明亮音質 細膩音質 加強房間聲 減小近取噪聲 靈敏拾取無失真
較大聲音 較靜聲音
傳聲器特性 平的頻響 提升高頻 電容傳聲器 全指向性傳聲器 全指向性傳聲器 電容或動圈傳聲器 低噪音高靈敏度傳聲器
在較大規模的講話或演奏節目中,可能需要采用多支多種傳聲器進行立體聲錄音。因此,要根據傳聲器的數量和類型,設置不同傳聲器的位置。所有傳聲器的信號會集中到調音臺進行均衡處理,對其音質、音量分別調節,使各路拾音達到平衡。立體聲拾音具有三種不同制式,包括A/B制式、M-S制式和X/Y制式。其中,A/B制式適合于立體聲效果明顯的錄音;M-S制式則與單聲道具有良好的兼容,其強度差較為明顯;而X/Y制式則兼具了前兩者的優點,既可兼容,又簡單易得。確定制式之后,還要對主話筒與輔助話筒進行劃分,對其分別分配不同的錄音任務,其中前者要涵蓋整個節目現場的聲音范疇,覆蓋全部音量的寬度、深度、層次與動態;后者則要對細節部位的音色、音量、方位、節奏進行精細描述,對主話筒的拾音進行補充和點綴。
(3)聲音素材設計搭配
廣播節目的聲音素材一般包括語言、音樂、音響等幾大類,聲音元素的雜糅與和諧,關系到節目效果和環境氣氛。優秀的廣播作品中,歌應隨文而入,音樂與語言并行,各種背景音的選擇要符合廣播作品的特點和風格。在進行素材選取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使用錄制好的素材時,應選擇噪音較低、失真較小的。如果素材噪聲較大而又別無選擇,應采取降噪處理后再予使用。
第二,使用現場錄音時,要恰當選取設備,正確調整參數,掌握好錄音的失真度和性噪比,錄出合格的素材。
第三,音源的搭配要符合作品中的聲音造型,不應局限于字正腔圓、甜美洪亮、訓練有素等標準。這樣才能使聲音與形象相吻合,使作品富有創造力和個性。
第四,音樂和音響的搭配要迎合氣氛,其素材的聲音音質、錄制地點、風格差異要盡量縮小,使之在時空上實現完美融合,并與語言部分天衣無縫。
(4)監聽系統遠近配備
監聽系統在包括設備與環境兩個方面,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作品出爐的最終效果。監聽設備要求具有一定的專業度,符合節目層次標準。監聽環境要嚴格防止聲染色,保證錄制人員聽到標準的錄制效果,以便對錄音進行調整和修正。監聽還分為“遠場監聽”和“近場監聽”,要注意到二者的區別,根據廣播節目中選取聲音素材的種類、品質和不同比例,選取合適的監聽場所。監聽時文件的播放音量應高于正常收聽時的聲音,不能錯過任何細節,以此來控制好壓混聲音的比例和節奏。監聽所用的音箱應盡量統一品牌,統一系列,保證聽感一致,在錄音間調好的聲音在制作間監聽時能保持同樣的頻率和清晰度。同時,由于不同的錄音室、監聽室條件不一,對聲音混響影響不同,在錄音、監聽前要了解清楚廳室的狀況,揚長避短,保證錄制清晰,聽覺完美。
3.后期制作
選擇好各種素材,錄制完畢后,還要把已經錄好的語言、音樂、音響效果根據前期設計進行效果修正,再次剪輯,重新組合,節奏搭配。這是廣播節目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對其進行檢查、修復、編輯、設計的關鍵環節。這部分工作對錄制人員的經驗和技術水平要求相對較高,錄制人員需要具備足夠的藝術修養,這樣才能將技術與藝術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創造力與能動性,創造出符合節目主題并充滿感染氛圍的藝術品,使聽者如身臨其境,喚起聽眾的共鳴。因此,錄制人員要在對節目思想藝術性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把握音樂及音效的設計技巧。音樂的選取必須符合節目自身定位及藝術層次,表達現代文化的地方就不能使用傳統民族音樂,體現安靜閑適氣氛之處就不能出現朋克搖滾的音響效果。音效的內涵是不低于語言的,它具有更復雜而微妙的感情色彩,需要根據節目內容和技術指標的不同,對其進行整體乃至細節的設計改造。
決定藝術作品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和諧,廣播節目后期制作的宗旨也正在于此。語言、音樂及音效的組合體現了一個節目是否合理利用了所有的聲音素材,并將其和諧重組,達到設想的藝術效果。一般廣播節目的制作是先將語言解說的部分作為聲音主體,放置在音頻工作站的錄制上軌中,然后將音樂、音響等搭配素材依次分別放置到下軌上。接下來,利用音頻工作站軟硬件的功能,使用剪切、粘貼、移動、刪除等技巧,對各條素材加以編輯,并進行精確定位,力求使其銜接自然,達到節目的整體協調,實現較高的藝術水準。
三、結語
總之,廣播節目的錄音和制作是一項將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工作。錄制人員不僅要具備足夠的錄音、剪輯等技巧和經驗,更要積累深厚的藝術修養和職業品位。只有這樣,才能對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色彩進行準確的把握和完美的表現,最終使廣播作品傳達到聽眾耳中時,能夠令其感受協調、自然的美感,并受到感染和沖擊,從而實現廣播節目以聲傳情、以音動人的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技術制作中心)
(本文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