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南京日報》
厲以寧:擴大內需主要靠中等收入者實現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那么,如何擴大內需?最要緊的有五個措施:一、給農民以產權。二、提高勞動者的收入。三、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給低收入者更多創業的機會,以創業帶動就業。四、加快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最重要的是要解除一些低收入者、甚至中等收入者的后顧之憂,比如養老、失業、醫療、教育等問題。五、生產群眾需要的、喜歡的新型消費品。
2011年12月21日 大河網
河南省委書記呼吁取消農民工稱呼
日前,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全省社科專家座談會上表示,“農民工”這個稱呼是對進城務工人員一個很大的歧視,呼吁取消這個稱呼。盧展工說,叫農民工很沒有道理,你可以叫合同工啊、臨時工啊,這都可以區分其身份。多少年以前,有個城市要搞農民工節,結果農民工都不響應,導致農民工抵制。農民務工到哪里就融入到哪里,逐步地變成我們的市民,對社會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和諧。戶籍制度改革,應該跟上了。取消農民工這個稱呼,我們河南要帶頭。
2011年12月22日《中國青年報》
“公共焦慮”催生社會管理新思路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服務。只有讓公眾真正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他們才能增強對公共決策結果的信任感,切實認識到自己的權益和責任,既維護應有的公共利益,也不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打消因公共資源、公共空間使用和分配不合理導致的“公共焦慮”?;饨箲],還應當探索推進新的公共信息交流模式。在公共事務領域,政府部門應將信息發布模式從以往自上而下的“決定-宣布”模式,轉化為多渠道、多層次的“反饋-協商”模式。只有暢通公共信息通道,加強公眾“社會心態”建設,才是“公共焦慮”最有效的“減壓閥”。
2011年12月16日《南方都市報》
終結法院立案難,司法尤須去行政化
在司法實務中,各色面目的“立案難”俯拾即是,而“年底立案難”只是其中最規律的一項。在“年底結案率”的壓力之下,立案審查的“找茬”模式一旦啟動,任何一個可供解讀的法律條文細節都被作為“能不立案,就不立案”的理由,儼然屢試不爽。計件衡量的司法裁決,本就違背司法職業的基本規律,法官、律師、當事人均飽嘗其苦。走出“頭痛醫頭”的初始階段,回返司法作為現代政治不可或缺一端的本來價值,容不得停停看看。要賦予法官基于法律專業而進行的獨立判斷,把法院真的當做法院,才有進一步模式研討的可能。在此前提之下,以“法定審限內結案率”為底線要求,倚靠法官職業榮耀、信念的培育,架構有別于行政化的考核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