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卿

順應呼聲,從代表培訓做起;信息公開,從夯實基礎做起;改進方式,從搭建平臺做起;關注熱點,從制度建設做起——從基礎工作做起,依法加強財政監督,正在本市扎扎實實地推進。
歲末年初之際,市人大培訓中心的主會場里熱鬧非凡,這里正在舉行本市財政預算報告草案編制的解讀會,40多名來自各代表團的市人大代表與市政府財政部門的負責人正在相互溝通,探討完善預算草案的意見。人大代表參政議政熱情高漲,提問題切中要害,提建議有理有據;政府部門同志傾聽呼聲,認真記錄,及時作出回應。搭建代表參與預算審查平臺這項舉措,已成為本屆人大常委會的制度化工作。
2009年初,市十三屆人大第二次會議期間,市人大代表倪正茂領銜提出書面意見,希望人大依法履職,強化監督,管好政府的“錢袋子”,“提交財政報告早一點、預算相關資料多一點、審議時間長一點、代表培訓廣一點”。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定華看到這份書面意見,隨即批示“要高度重視人大代表意見,勇于探索,夯實基礎,立爭年年有推進”。
于是,一場圍繞“四個一點”的基礎工作,在市人大財經委、常委會預算工委悄然展開。
順應呼聲,從代表培訓做起
當年11月,上百名人大代表匯集浦東干部學院,本屆人大首期計劃預算審查監督專題培訓開班。這樣的培訓班,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三年,近300名市人大代表參加了培訓,每期培訓時間雖短,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政府部門的負責同志向代表們“坦誠交底”,細說計劃預算編制的“細枝末節”;有市人大財經委和常委會預算工委的負責同志介紹計劃預算審查的要點;還有代表與政府部門、人大部門的互動討論……這樣的培訓深受人大代表歡迎。“我是來自基層的代表,本來以為計劃、預算審查高不可攀,與我無關。現在,我不僅增強了一份責任感,而且增添了一份信心。”這是來自黃浦區的基層代表王洪菱的感言。祝衛代表在大會發言時激動地說:“培訓讓我對參與計劃、預算審查有了點底氣。”
信息公開,從夯實基礎做起
增強財政透明度,關鍵要從廣度上入手,保證預算完整性;從深度上下功夫,強調預算規范性。為此,市人大財經委和常委會預算工委深入各預算主管部門及基層單位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第一線情況。只有做到了情況明,提出的建議才更有針對性。常委會吸納廣大代表的意見,要求政府部門擴大提交人大審查預算范圍,強化部門的綜合預算,而且要求做到“不僅讓代表知道大賬,還要讓代表看懂細賬”。政府部門積極響應,于是,本市人大預算審查工作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2009年,政府性基金收支預算納入政府預算;財政預算草案附加報送了轉移支付執行情況表、地方政府債券資金使用情況表、新增機動車額度拍賣收入使用情況表。
2010年,所有部門綜合預算(法律法規規定、經批準除外)均提交人代會審查,還增加了部門預算編制說明。
2011年,市本級當年度的“三公經費”預算公開了;向人大報告的市級財政專項資金使用情況擴大到53項。
政府提交的預算完整了,說明豐厚了,資料配套了,擺在代表面前的從原來薄薄的一張紙變成了厚厚的幾大疊,代表們還可以通過人大代表網查詢有關資料。
改進方式,從搭建平臺做起
代表是財政預算審查監督的主體,充分發揮代表作用至關重要。但是,代表參與監督不能只局限于大會期間,還要在閉會期間創造更多的條件。
為此,財經委、預算工委積極探索,提前介入預算編制,跟蹤預算執行,開展政府采購、審計監督、財稅體制改革等專項監督調研,為代表履職搭起了一個個“平臺”:有來自教育領域,有來自“三農”一線,有來自投資管理部門,一批批代表參與預算執行績效評估;監督推動經濟轉型、確保民生改善的各項政策落地情況;了解政府性投資使用管理實效;跟蹤審計整改情況。全年有700多人次的代表通過這個“平臺”傳遞了群眾的呼聲,加強了與政府部門的溝通。
在預算審查監督的“舞臺”上,活躍著代表的身影,留下了代表的真知灼見,一支有能力、有水平,講實話、求實效的代表隊伍成為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的主體。
關注熱點,從制度建設做起
社會關注公共財政均衡化,本屆人大著力推進財政轉移支付行為規范。2008年常委會領導帶領財經委和預算工委的同志深入到崇明、奉賢、金山、閘北等13個區縣聽取意見,到基層鎮村實地調查了解情況,然后向市財政部門提出要抓緊梳理市區兩級政府事權與財權,完善補償機制,擴大轉移支付規模等建議。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云耕專門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將監督調研成果轉化為推進實際工作”。市政府完善了財政轉移支付辦法,市級轉移支付規模擴大了,從2007年的60億元提高到2011年的349億元;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提高了,由2007年的58.5%上升到2011年的94.5%。
社會關注土地收益,本屆人大把規范土地出讓收支納入預算管理制度列為監督重點。2009年,常委會組織財經委、城建環保委、預算工委等部門赴嘉定、閔行、楊浦等區調查研究,一方面學習基層區縣的管理經驗,一方面了解基層的建議,并及時與市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大家共同認識到,規范和完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管理,是推進依法行政、打造“陽光財政”的迫切需要。為此,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本市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管理的通知>精神的通知》、《市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預決算管理實施意見》、《關于土地儲備成本認定暫行辦法》等三個規范性文件,并列入了向市人代會報告的重要事項。
社會關注政府性投資導向,本屆人大又對市級建設財力使用管理情況進行開展專項監督。常委會專門組織聽取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和市審計局的專題匯報,并選擇社會關注的重點建設項目進行實地調查,還邀請有關專家就如何開展項目跟蹤管理出謀劃策。為了加強政府性投資的管理,2010年,市政府作了系統研究,并相繼出臺了《上海市市級建設財力項目貯備庫管理暫行辦法》、《上海市級建設財力項目財務監理管理暫行辦法》、《上海市級建設財力項目工程監理管理暫行辦法》、《上海市市級建設財力項目審計監督暫行辦法》等四個規范性文件。2011年,常委會領導又帶領財經委、預算工委同志赴市投資咨詢,對管理措施落實情況跟蹤調研。
社會關注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本屆人大又將預算審查監督的觸角延伸到績效評價。市財政部門積極響應,專門設立了績效評價機構,出臺了《上海市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范圍逐步擴大,內容逐步深入,要求更加具體,績效評價工作邁開了新步伐。
從基礎工作做起,依法加強財政監督,正在本市扎扎實實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