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壬戌

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一項重大的惠民工程,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大舉措,對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一項重大的惠民工程,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大舉措,對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為全面掌握上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情況,市人大常委會于2011年9月成立了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專項監督調研工作小組,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定華任組長,制定了專項監督調研工作方案,深入細致地開展了專題調研工作。12月22日,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于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情況的報告。
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指出,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斷深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創新,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各級政府應在已取得成績基礎上,改進薄弱環節,確保真正做好全市農民的保障工作。
持續推進 成效顯著
隨著國家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尤其是社會保險法的出臺,在基本社會保險層面,國家制度體系框架已經明確:養老保險制度主要包括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農保;醫療保險制度主要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按照國家要求,2011年7月1日起,上海市對現行社會保險制度進行了相應調整,將農保企業從業人員統一納入了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目前,本市農村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新農保,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新農合。此外,對于農村困難群體,還可以通過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獲得“托底”保障。經持續推進,上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水平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2011年,市政府將“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列入實事項目。到2011年9月,各區縣新農保試點辦法都已發布,新農保制度在本市實現全覆蓋,市政府實事項目提前完成。截至2011年10月底,本市農村戶籍人數約146萬人。新農保領取養老金人數39.5萬人,其中繳費滿15年人數為32.3萬人,人均月養老金451元;繳費不滿15年人數為7.2萬人,人均月養老金235元。實現了新老農保制度平穩銜接和轉軌,工作順利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順利實施。
上海農村合作醫療起步于1958年,已連續運行50多年。相對其他省份,本市新農合總體呈現籌資水平高、補償水平高、結報范圍寬、制度基礎好的特點。本市新農合可報范圍與城鎮職工醫保診療項目范圍一致,已初步形成了籌資穩定、補償適度、農民歡迎的新農合制度。本市新農合已實現制度全覆蓋,基本實現應保盡保。2010年參合率為98.8%。初步建立了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方籌資機制。2011年市財政對新農合補助標準再次提高,從人均60元提高到120元。梯度就醫格局初步形成,參加新農合的農民約80%選擇在村衛生室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體現了醫改保基本、強基層的初衷。統籌層次得到提升,初步實現區級統籌,廣大農民對新農合制度比較滿意。
上海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農村重殘無業人員生活救助、農村五保供養制度、農村醫療救助等單項救助為輔。近年來,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有效保障了農村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本市農村社會救助工作通過制定和調整各項政策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本市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救助覆蓋人群10.1萬人。截至2011年10月底,本市農村低保對象(含農村重殘無業人員)4.5萬戶,共計7.03萬人,1至10月累計支出資金1.11億元,有效保障了農村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
2011年前三季度,上海市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758元,可比增長13%,總體呈穩定增長態勢。其中,以社會保障為主體的轉移性收入達到2162元,可比增長16%,成為拉動農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這主要得益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和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
逐步改進 力求完善
盡管近年來本市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有些政策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主要是城鄉和區域社會保障差距客觀存在以及基金可持續發展面臨壓力。同時,部分農民對新農保認識不夠全面,參保積極性不高;上海各區縣新農保養老金待遇存在差異;失地農民醫保水平偏低,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對市政府關于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情況的報告進行審議時,對市政府積極推進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取得的成績予以了高度肯定,同時對如何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也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建議。
針對部分農民參加新農保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委員們建議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宣傳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對新農保制度的宣講,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認識到參加新農保能夠實現老有所養,能夠減輕家庭負擔,增加農民福利,是用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替代傳統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有利于改善農村弱勢群體和貧困群體的生活,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青年農民參保,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形成長期主動參保的意識,確保新農保工作順利推進。
有委員提出要進一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的統籌層次與保障水平,縮小城鄉差距,關鍵在于政府要增加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針對各區縣農民享受社會保障水平存在差異問題,委員們建議對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農業人口較多、財政相對薄弱的區縣,市區兩級財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并適時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真正實現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一體化。有委員提出應進一步做好失地農民的保障工作,建議在土地出讓金中拿出一塊來解決失地農民的遺留問題;要逐步提高失地農民的醫保水平,針對已經出現的不平衡要從政策的平衡性、穩定性考慮,充分考慮這些人的特殊情況,使他們盡早獲得較好的醫療保障。
為了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科學管理和監督力度,委員們提出要提高新農合統籌資金的使用效率,按照上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的規定,將新農合參合人員住院基本醫療費報銷比例提高到70%,以惠及百姓;還要切實加強農村社保資金的監管力度,制定嚴格的審計和監管制度,規范基金的使用情況,確保基金安全。
委員們還提出要進一步加大農保經辦人員的隊伍建設和管理,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提供人才保證。一方面要適當引進一些懂法律、懂保險、懂金融、懂投資的專業人士充實農保經辦隊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對現有的農保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增強農保經辦人員的綜合分析能力、業務技術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農保經辦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農村養老保險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