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建
201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并將其作為戰略基點。與2008年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央提出的擴大內需十大舉措累計4萬億投資安排不同的是,此次要求“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這表明,中央將在調結構、擴大消費需求、縮小收入差距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
擴大內需,首先要縮小貧富差距,讓更多中等收入者、低收入者有能力消費。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居民消費需求變遷及影響因素研究》顯示,1985年到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最高收入組與最低收入組人均年收入差距從2.9倍擴大到8.9倍,且有擴大趨勢。從國際通用的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基尼系數看,據新華網轉載的文章,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基尼系數為0.16,2010年已達到0.48,突破了0.4的國際警戒線。
收入差距拉大,意味著高收入群體收入增速總體快于低收入群體。具體表現在:一是私家收入增速趕不上公家收入增速。雖然政府財政支出中用于民生和轉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但也導致民間消費力提振困難。在促進社會公平基礎上,更多“藏富于民”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可行路徑。二是農民收入增速趕不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城市化進程中農民獲益相對較少,8億人口的農村市場難以真正啟動,工業化快速推進所帶來的龐大產能只能在國外消化。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超過50%,國際市場波動極易對我國產生較大影響。三是中低收入增速趕不上高收入增速。有報道稱,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最低收入組收入是1985年的12倍,中等收入組是21倍,但最高收入組漲到37倍。
因此,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也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支持經濟薄弱環節發展。當前,重點是促進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它們是吸納就業主力軍,是經濟發展基礎之一。針對貸款難、租金高、用人貴、稅費重、利潤薄等問題,加大財政扶持補貼力度,如貸款擔保、財政貼息、租金補償、費用減免等;注重減稅減負,通過上調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開展增值稅擴圍試點、個人所得稅減免等,切實降低中小微型企業稅負。建議人大科學系統地研究中小微型企業減稅減負方案,加強法律“頂層設計”和相關監督。
第二,提高農民收入,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啟動內需市場的關鍵是農村市場,提高農民收入是重要途徑。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推動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沿海反哺內地。穩定農產品生產,縮小農產品與工業品價格剪刀差,加大農業補貼,讓農民務農不吃虧。大力鼓勵農村經濟發展,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推動更多農村企業發展壯大,培養一批農民企業家,帶動一大批農民致富。穩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針對當前農村年輕勞動力大批進城務工的趨勢,以“政府養老”觀念代替農村傳統的“以兒養老”觀念,實現“老無所憂”。建議人大在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加大農產品補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加強立法研究,從法律層面確立農民收入增長長效機制。
第三,增強社會保障水平,多種措施提高中等收入者收入。國際經驗表明,成熟穩定的社會階層結構是“橄欖形”的,這意味著中等收入群體對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提高中等收入者收入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舉措。當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還沒有真正壯大起來。要不斷提高全社會保障水平,有效緩解中等收入者在養老、醫療、子女入學等方面支出壓力。繼續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推動房價回歸至均衡合理水平,緩解中等收入者住房支出壓力。為低收入群體創造更多發展機會,推動更多低收入群體邁入中等收入行列,特別是要培育一批農民中等收入者,推動社會階層向“橄欖形”邁進。建議人大加快工資法立法步伐,圍繞工會和工資分配機制等開展相關立法和監督工作,促進中等收入群體擴展。
內需是最為穩定和持久的需求,以內需為發展主動力、讓民眾共享發展成果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最具可持續性的模式,是最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模式。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僅有助于轉變我國長期以來出口導向、投資拉動的經濟發展模式,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更有助于以此為導向,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降低基尼系數,促進社會公正與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