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嘉靖
歲末,如何突擊花掉手中的錢,成了某些政府部門“痛并快樂著”的事。
年末集中完成預算,雖非中國特有,但真的是卯足了勁年底發力,兩個月干了一個季度甚至更多的實事?近期,因不少單位年底突擊花錢,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市人大代表已對2010年廣州市各部門預算執行情況舉行帶有“火藥味”的專題詢問。財政部則明確表示,堅決防止年終突擊花錢!
中國經濟已經持續高速增長了30余年,總體上看,年度平均財政支出增長率在提升。但有些地方政府,已經習慣了財政超收的局面,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毛病。以前一個子要掰開花,要勒緊褲腰帶搞建設,現在有些項目是大手筆、高起點、國際化,“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再就是備受關注的“三公”消費,而據人民網2011年7月25日的報道:《人民調查:超七成網友認為“三公消費”細化程度不夠難有效監督》。
對歲末突擊花錢,有人認為這是由于政府現在的增量預算法造成的,本年預算結余導致來年預算受影響,會縮水;也有人認為是機構文化造成的,預算結余不僅不是功勞,甚至還會被批評為辦事不力;有人認為是我國預算年度的執行時間與預算批準時間不一致造成的,在人大批準預算以前的3個月,政府部門只能緊著花;還有人認為是財政大幅超收造成的,多出來的錢往往積累到年末才急忙花掉。也有人認為這就是政府的特色,企業到年底都想掙錢做業績,而官員需要通過花銷來做業績。
不管造成突擊花錢的理由有多少,都是與科學發展觀相背離的。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無論如何都是應該避免的。眾所周知,我國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絕對貧困人口,大量的農村人口和城市底層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仍然匱乏。而且,據新華網2011年6月27日報道,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債余額超10萬億元。如果突出問題不去解決,將納稅人的錢不明不白或巧立名目地花掉,實在如當年彭德懷評批一些左傾盲動主義者“仔賣爺田不心疼”。倉促花錢,難以避免浪費、奢靡和攫取私利的行為。
不管是否突擊花錢,關鍵還在于預算支出的合理性、科學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如果預算支出的投向出了問題,會影響到調結構、轉方式,影響老百姓的收入分配,最終影響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的大局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預算支出是否可以創造大額的年度財政盈余,轉用于貧困地區教育基礎設施的改善,減少各級政府的債務,注入面臨嚴峻收支形勢的社保基金,彌補環境方面的負投資,補貼農村和城市的貧困人口?在國外,有一種限制稅收與支出的立法,即立法部門設定政府在來年稅收或支出增長的上限,從而避免政府的膨脹沖動。也許這一點是值得人大借鑒的。畢竟,留富于民,既是我們政府的初衷,也有助于政府官員學會廉潔高效地辦事。
有時候,甚至通過地方政府辦公樓的外觀,就能看出外部監督是否足夠有效,政府是否干了最必要干的事。人大作為預算審批和監督的權力機關,應對年末突擊花錢進行監督和調查,進一步督促政府提高預算決策科學化和編制精準化、精細化,對預算支出時間段予以統籌規劃。進一步推動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建設,督促審計部門以真實性、合法性審計為基礎,重點對年底的大幅財政資金和資源配置使用的經濟性、效益性和效果性進行績效審計,并推動完善有關預算支出的問責制。同時,要推動改變讓人看不懂的“天書”預算,建立健全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打造“透明錢柜”,讓老百姓、媒體和社會組織進入到對政府公共開支的監督中來,從制度上和文化上雙管齊下,鼓勵省錢的政府。
節儉是人的美德,也是政府的美德。培育美德,不僅要靠內在修養的自律,同時也要靠法制建設和監督的他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要讓某些政府部門和官員學會正確花錢,最大化財政資金的績效,是一件長期的任務。當然,種種跡象表明,2011年,應該是突擊花錢的終點。
新的一年在召喚:更省錢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