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奇
現行的生物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對中學生物實驗均有明確的教學要求。教師應該在高一、二年就對學生加強實驗探究思維培養,使學生逐步理解生物學科中實驗的基本原理,實驗方法和常用的手段,初步形成實驗探究思維,為高三的進一步提高和形成較系統的實驗探究思維打下基礎。
2006年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在我省全面開展實施,現行的生物課程標準和《2011年高考福建省理科綜合考試說明》對中學生物實驗均有明確的教學要求。考試說明對考生實驗與探究能力的要求是:(1)能獨立完成“生物知識內容表”所列的生物實驗。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并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的運用;(2)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3)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運用觀察、實驗與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系統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4)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作出恰當的評價和修改。這與歷年的高考要求相似,實驗類試題仍是重中之重。但從多年高三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對實驗類試題普遍感覺難度很大,有部分學生甚至對實驗類試題產生畏難情緒,這也導致高考中得分不理想。要解決這一難題,僅靠高三的專題復習和訓練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教師應該在高一、二年就對學生加強實驗探究思維培養,使學生通過學習逐步理解生物學科中實驗的基本原理,實驗方法和常用的手段,初步形成實驗探究思維,為高三的進一步提高和形成較系統的實驗探究思維打下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把握了以下幾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學會觀察,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一種思維知覺,是實驗探究的基礎,也是智力的一個組成成分。學生是否懂得如何觀察,是否具有認真的觀察習慣,將很大程度決定著探究活動的效果和質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觀察的盡量讓學生觀察,以促進其觀察力的發展。演示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最重要途徑,雖然現行教材中沒有演示實驗,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及學生特點安排演示實驗。但學生對演示實驗往往表現出來的是注意力不集中,目的不明確,主次分不清,因而忽略了本質現象,那么教師在演示實驗教學中,除交代實驗儀器,裝置特點,實驗目的和原理之外,更應向學生指出觀察的重點和方法,讓學生了解“看什么,怎么看”,變“觀看實驗”為“觀察實驗”,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如果進行課堂演示實驗,盡可能讓學生觀察到實驗的全過程,在認真觀察之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開展討論、自己得出結論那就更好了。在一次演示“斐林試劑檢測還原性糖”的實驗中,我讓學生觀察了每一步操作和實驗現象,最后一步用水浴加熱約2min,結果沒得到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淀,而得到了黑色氧化銅沉淀。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并相互討論積極尋找原因。最后得出結論:氧化亞銅極不穩定,在緩慢的水浴加熱過程中被氧氣氧化生成CuO;另外,Cu(OH)2在緩慢水浴加熱過程中分解也生成CuO,失去了與還原性糖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能力。通過觀察,學生不僅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科學的觀察,更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作為一門科學需要嚴謹、細致、認真的態度和方法,更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注重實踐,培養探究思維
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教材中的實驗、探究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相輔相成,讓學生實踐,對學生理解、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培養實驗與探究能力非常必要。從實驗類型看,有觀察類的,如“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有檢測類的,如“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還有很多探究類的,如“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從實驗意念的產生到實驗方案的設計,從實驗結果的分析到實驗報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維活動,每一步都是思維的結果。可見,進行生物實驗能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分析實驗問題、解決實驗問題中鍛煉思維能力。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分組實驗課都非常感興趣,教師只要組織得當,引導得法,學生就能在完成實驗的同時,從中感受到教材中實驗設計和操作的規范性和嚴謹性,從而逐步構建實驗的基本框架和形成基本的實驗探究思路。這次課改教材中探究類實驗的比例明顯增大,對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非常有幫助。剛接觸探究實驗時,學生基本沒有頭緒,教師要對第一個探究實驗:“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多花心思,幫助學生分析,引導他們初步掌握探究的流程;學到第二個探究實驗:“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學生有了初步的探究思維能力,可以讓他們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再由教師加以分析、引導,小組討論、完善,最后付諸實踐;之后還可以進行小組交流,發現問題,進一步探究。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對實驗探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鍛煉了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為后面探究實驗的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積極思考,發展探究思維
教學中要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時空,讓他們自己去探究,拓展思維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達到“真會”和“真能”。生物學新教材,在引言和正文中都提出了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在講到“DNA與基因的關系”時,讓學生先閱讀四則資料和圖片,然后給出思考方向,讓學生討論:(1)生物體內的DNA分子數與基因數目相同嗎?生物體內所有基因的堿基總數與DNA分子數的堿基總數相同嗎?如果不同,說明什么?(2)你如何理解基因具有遺傳效應?請從DNA水平上給基因下的定義。這時候,教師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適當加以引導,讓學生自己得出DNA與基因的關系。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積極設計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講解“豚鼠胰腺細胞分泌物形成過程”時,我設計了以下一系列問題:(1)這里用3H標記亮氨酸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用3H標記?還可以用其他元素標記嗎?(2)為什么注射氨基酸,而不是核苷酸?氨基酸與蛋白質是什么關系?(3)3min后,被標記的氨基酸出現在附著核糖體的內質網上說明了什么?17min和117min后被標記的氨基酸相繼出現在哪些部位?(4)與此分泌物的合成和分泌有關的結構有哪些?合成和分泌過程需要能量嗎?(5)這些分泌物的合成和運輸的方向怎樣?在核糖體上合成的分泌蛋白,為什么要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而不是直接運輸到細胞膜?內質網和高爾基體起到什么作用?這些由淺入深的問題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更激發了學生思維和探究問題的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精選練習,引導學生探究思維的發展
對學生來說,考試、練習是他們平時學習的風向標,考試試題對他們的學習有很大的導向性。我們在基礎年段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試試題中,加大實驗探究類試題的設置,既有利于固鞏學生所學的知識,又有利于實驗探究思維的培養,更能通過考試使學生不斷彌補缺陷,總結提高。同時實驗探究類試題的設置,本身也是對實驗探究思維的的一種訓練。通過具體的實驗探究類問題的解決,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能力都得到訓練和提高,也為高三的專題復習作了準備。
恰當引用經典的高考實驗類試題,能增強學生解決此類試題的自信心。高考中實驗類試題對許多高三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那么對高一、高二的學生是不是就更難呢?答案是不一定的。如在突破質壁分離和復原這個問題時,我們引用2005·全國卷Ⅱ(30)回答下列問題:植物葉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氣孔,氣孔結構如圖所示。當組成氣孔的細胞(保衛細胞)吸水后,會膨脹變形,氣孔開啟;反之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請以放置一小段時間的菠菜為材料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氣孔具有開啟和關閉的功能。要求寫出實驗材料與主要用具、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并作出解釋。
學生感覺此題非常有趣,有挑戰性,并且能夠解決。所以,如果我們在新課教學過程,恰當的引入一些經典實驗類試題進行分析,既有利于對教材難點知識的突破,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類高考試題的分析,極大的增強了學生解決此類試題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