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華
每個人的心理成長發育都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所經歷的各種事件對自身心理成熟都有促進或延遲作用。為什么有些學生心理比較成熟——“懂事”,而有些同學則幼稚、不成熟——“不懂事”?其實,這種成熟與不成熟都是一種社會適應狀態,它反映出一個人社會化完成的水平。在學校的教育活動中,“不懂事”的孩子常常會讓不少教師感到棘手或困惑。
【案例點擊】
我們班上有一些學生,平時我對他們非常好,處處關心甚至偏袒他們。然而,他們似乎很不懂道理,經常會有莫名其妙的想法,天真、幼稚、逆反,對我的工作時常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對抗、反對我,故意搗蛋,惹我生氣,讓我難堪……我現在真的不知道如何教育和管理他們,甚至有些怕他們了。面對這樣不懂事的孩子,我該怎么辦呢?
——陳 莉
【辨析思考】
“不懂事”,可以理解為不成熟。而人的成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在參與社會交往實踐活動完成的。教師遇到的這類問題大多數發生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雖在小學低年級和高中階段也會有這種學生,但是比較少。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教師來說的確比較棘手。古人曾經說“家有五斗糧,不做孩子王”,大概就是說管教孩子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因為他們不懂事,甚至比較頑劣。可見,做好教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實,并不是所有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都能夠成為好教師,教師是一個專門的職業,有自己的獨門功夫。而理解和接受學生的所有行為,或許就是獨門功夫之一。
當我們的老師說學生不懂事的時候,實質上就是沒有理解學生的獨特行為和行為背后隱藏著的某種想法。所謂“不懂事”,可以理解為學生不懂人情世故,思想行為沒有邏輯、不合常理;可以理解為學生只考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自我為中心;也可以理解為固執己見,不愿意改變自己,不配合老師的活動等。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喜歡乖孩子、聽話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省心,可以讓老師在管理上不費力,但這樣的孩子卻未必就是懂事、成熟的孩子。我們要從孩子成長發展的心理歷程來理解“不懂事”這個現象。一般來說,被評價為“不懂事”的孩子,很少擁有積極的自我特性,也不會有強烈的幸福感,即使他們生活在一個富裕和充滿愛的家庭中。通常這個孩子得到的體驗是存在各種問題的。
【理論解讀】
社會化實際上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會行為規范、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社會化是人類特有的行為,只有在人類社會中才能實現。“不懂事”往往是因為沒有能將社會規范和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于是在交往中就出現了問題。這樣的孩子要么是被寵壞了,要么就是與現實社會過度隔離。前者多生活在一個養尊處優,處處以孩子為重心的家庭環境中,父母或老人因為過度溺愛而對孩子不提任何要求,孩子于是就養成了為所欲為的習慣,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要求。后者則往往是由于父母管教過嚴,不容孩子與社會接觸,結果造成孩子的成長脫離社會現實,無法融入周圍的社會環境。
精神分析理論創始人弗洛伊德曾提出“防御機制”一說,主要是指各種無意識的心理策略被用來防衛、曲解或掩蓋不可接受的本能和想法,阻止人們進入意識狀態。“不懂事”的孩子往往防御機制不成熟,不能夠用有效的策略來應對外界的各種刺激,比如應對成人的表揚或批評,應對誘惑或壓力等。這種防御機制是否成熟與個人的成長經歷、早期親密關系(客體關系)有著直接的關聯。積極心理學中強調培養人的積極有效的防御策略有:預期、合群、利他、幽默、堅持己見、自我覺察、升華和抑制等,它們可以在不可接受的本能欲望與社會期望之間達成一種最理想的平衡,以此獲得最大的滿足感。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面對兩個任務:一是完成自己的社會化過程,二是建立起自己的良好健康的防御機制。這兩者都要適度適時地發展,否則就會出現“不懂事”的狀況。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都有或多或少地被人評價為“不懂事”的時候,這是階段性的特征,是成長過程中始終面臨的課題。即使是成人,如果不能夠及時適應和應對環境的變化,也會出現“不懂事”或“不識時務”的情形。
【透析與導引】
學生的“不懂事”一般會有幾種表現:一是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要。這種學生往往成績不夠好,習慣也不盡如人意,他們容易被忽略,所以他們基本的被關注、被愛撫,或交往的需要也都得不到滿足,于是時常做出異常舉動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二是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途徑滿足自己的需要。學生自己想要什么心中是很清楚的,卻想不出合適的方法來要求老師或同學予以滿足。三是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自我控制能力。是否具備自我控制能力,是情商高低的重要表現,是必須從小進行訓練才能夠得到的。目前很多孩子缺少這種訓練,在家庭教育中沒有明確的原則標準,更沒有在一定場合要遵守一定規則的意識和習慣;四是沒有合作意識。在團隊中無法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和角色,行為特殊。與人合作的前提是要能夠為對方作出妥協,而妥協是可能委屈自己的。這樣的孩子不知道、也不會妥協,于是常常被看成是無理取鬧,不講道理。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這些孩子可能在早期的成長經歷中,錯過了受教育的關鍵期,或者說在某個關鍵期沒有教育和發展好。以埃里克森的基本觀點為例,簡要表述如下:0~1周歲,嬰兒期,建立對人際關系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關鍵時期;1~3周歲,幼兒前期,發展自律性,培養有能力感的關鍵期,影響孩子能否自覺主動地適應社會;3~6周歲,幼兒后期,培養性別意識和性別責任感的關鍵期;6~12歲,學齡期,培養勤勉性的關鍵期,為將來完成工作、創造成就和獲得他人認可做好準備。
人的社會化的過程是從家庭內部開始逐步實現的,父母代表著社會規范的執行者,讓孩子在安全和充滿愛的環境中接受社會規范要求,然后逐漸接觸和走向社會,在學校達到進一步的社會規范化要求。但是“不懂事”孩子的心理行為特點與年齡心理特點有很大的差距,于是就被看出行為幼稚,不遵守基本的禮儀、規范,存在著人格發展的一些缺陷等。如果在這個時期還沒有引起重視,到了青年或成年期再想糾正就更加困難了。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獲得體驗是沒有穩定的行為標準的,不清楚自己行為的規則,沒有遵守規則之后獲得成功的體驗,更沒有所有人在遵守共同原則下進行活動達到相互和諧、彼此協作的體驗,他們也沒有自我觀察、自我反省的能力。因此,這些孩子的成長需要在自我的交往實踐活動中重獲經驗,并積累成功體驗,才能走向成熟。
【應對策略】
面對這樣“不懂事”的學生,教師時常感到無從下手。但是如果具備一些心理學常識,應對這樣的學生其實不難,重要的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 同時接受孩子的優點和缺點。每個學生都有兩個方面,作為教師首先要聚焦于學生的優點,看到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同時也接受他的缺點和問題,耐心等待他的成長和進步。這種接受的態度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前提,教師要把這種接受的心態傳達給孩子的父母。
第二, 要為孩子的優長方面設立一種較高但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標準,并在兒童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中提供支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為他們的特長設定一個較高的標準并幫助他們實現,這樣他們就比較容易獲得成功的經驗,獲得自信,進而培養自己的自尊。這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
第三, 這樣的孩子需要采用一種穩定的權威性教養方式,教師和父母是這種穩定性權威教育的執行者,但必須注意要以溫暖和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可以通過一些生活小事來影響他們,為他們設立良好的行為示范,并使用一定的強化方法。父母和教師都是社會規范的執行者,他們的權威性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社會的要求,這種穩定的權威可以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行為標準,逐漸養成習慣并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準則。
第四, 通過運用一種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去應對生活挑戰,并為兒童提供一個好的學習榜樣。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父母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如果能運用積極應對生活挑戰的方式感召學生,往往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 為孩子的低能力領域提供技能訓練。有些學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這就需要我們專門為之提供補償性教育,增加專門的訓練,讓學生不至于使某個特定領域的落后成為其成長的障礙。在設定總體目標的同時,要設立一系列比較小但較容易實現的目標,以此保證孩子持續產生成功體驗。也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其他與自己相似卻通過不斷努力實現目標的人,學習他們的經驗,分享他們的快樂。
第六, 在社會關系網中安排一些重要人物或教練,這些人知道孩子希望在哪些領域獲得成功,并會鼓勵孩子實現目標。
當然,面對“不懂事”的孩子,教師多半會有煩躁與畏懼心理,因為這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因此不少教師表示無能為力并退避三舍。其實,只要我們加強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多多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技能,在面對這類學生時,就一定會游刃有余,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