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截止到12月5日,集團境外農業園區玉米全部收割完畢,至此,集團境外農業園區大田收割勝利告捷。”12月6日,常年與俄羅斯開展境外農業合作的黑龍江華信集團在其官網上發布了這一消息。
位于黑龍江東寧的華信集團,2004年就在俄羅斯投資成立了公司,并先后收購了三家俄羅斯農場,目前已經擁有耕地40000公頃、草場2000公頃、中型水庫1座。截止2009年末,已累計投資6000余萬元人民幣,建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綜合農業產業園區。
華信集團是國內開展境外農業合作的先行者。所謂境外農業合作,是指我國企業通過開辦企業、購買或租賃土地等方式在境外開展的農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銷售等方面的經營活動。據統計,類似華信集團規模的黑龍江企業,在俄還有四到五家,俄羅斯已經成為目前我國最大的對外農業合作國,僅黑龍江就在俄開墾土地約600萬畝。
“我們一直在做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工作,但是到目前為止,省內‘走出去的企業并不算多。”黑龍江省農委副主任白雪華表示,“據我們了解,企業也有比較強烈的意愿,但是還有很多問題。”
華信集團負責人姜曉紅表示,希望通過自身探索在俄全面深度開發管理的過程,為我國農業企業進入俄羅斯積累經驗,搭建平臺。目前制約對俄農業合作的瓶頸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走出去”的多是個體和私營企業,資金少、資質低,難以承攬大型的農業合作項目。雖然獲得了很好的農業開發項目,但是缺少資金,后續資金跟不上,境外資產又不能作為抵押物從銀行取得貸款,繼續推進合作項目資金鏈較為緊張。
二是在政策及法律法規方面。俄羅斯經濟轉軌以來,由于政局多變導致法律法規頻繁變化,使外國投資商無所適從,遠東地區中俄農業合作受到很大影響。
三是在稅收方面。俄羅斯各地政策不盡相同,缺乏統一標準,中方從業者難以適應。個別地區征稅隨意性較大,稅種紛雜,各種稅費加在一起甚至占收入的一半以上。
四是在社會心理因素方面。遠東地區持“中國威脅論”的人還不少,雖然現在已經不是主流意識,但對中俄農業合作產生了不利影響。
事實上,我國在海外開展農業合作由來已久,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企業赴非洲、南美洲等地購買農場、生產農產品,一直沒有間斷過,后來逐漸拓展到全球六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早在2003年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就曾傳出消息,“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國外開發土地、林業、漁業等資源,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貿易。”但是這件事被提高到中央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始于2006年開始的世界糧食價格全面上漲。據國家發改委統計,到2007年全年,國際市場小麥、玉米、大豆、大米平均價格同比分別上升58.2%、44.4%、45.9%、6.2%,所有大宗糧食都創下了十年新高。
2010年年底,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再次表示,目前我國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我國農企尤其是大型農企要抓住全球化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農業自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中國農業企業應該尋求海外擴張。
2011年4月底,財政部聯合商務部下發《關于做好2011年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申報工作的通知》,明確鼓勵企業到境外投資,支持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并重點支持企業在“境外農、林、漁和礦業的合作”,同一企業當年最多可獲得政府補助3000萬元。
總體上看,我國海外農業開發仍然滯后,海外農業投資規模小,且合作方式主要是政府間的、半合作半市場化的開發方式,盈利能力弱。相比而言,美國的大型食品公司控制著拉美地區的熱帶作物生產和出口。日本在海外擁有1200萬公頃農田,相當于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韓國30萬公頃海外農田是國內耕地的1/6。
中國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教授蔣和平認為,“海外農業開發只是整個中國農業的有益補充,還處在非常初級的探索階段,甚至談不到什么發展的成果,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不但可以實實在在地幫助農民,而且也可以與其他國家共同發展。只有我們打開眼界,放眼世界,才能給未來多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業內有一個廣為人知的事實,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高達60%,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給,就需要用現在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5倍的土地來種植大豆。顯然,我國企業海外“種地”已不僅僅是農業企業“走出去”層面的嘗試,而是探索建立海外糧食基地、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國家戰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