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湘潁



記者:農村手工藝承載了民族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觀念,在您看來,保護農村手工藝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朱啟臻:農村手工藝指農民在生活中使用或創造的工藝品,比如年畫、窗花、剪紙、對聯等,也有一部分如山東農民編織的柳筐,用麥稈編織的草帽等,未必能叫工藝品,但也稱作手工藝。從美術的角度而言,農村手工藝有較高的價值,但并非主要價值。農村手工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凝結和承載,有不少農村每到過年時分,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這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也是個體為人原則的一種表達。不同類型的剪紙也有不同的作用,有表達幸福生活愿望的,也有講述過去傳說的,還有引導后人孝順老人、棄惡揚善、遵守道德規范、避免消極行為等具有教化作用和啟迪意義的內容,這些都是農村手工藝承載的功能和核心價值。
記者: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的傳統工藝淪于瀕危狀態,有的已經湮沒失傳。如何留住農村中有價值的手藝?
朱啟臻: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欣賞和關注的東西都在不斷變化,過去很多人擅長編織手套、圍脖,自制鞋墊等,這都是當時的生活的一部分?,F在的年輕人就不太關注剪紙、縫紉等工藝,很多傳統工藝失落或消失了。現在,國家也提倡“搶救性保護”,以圖片、文字和錄像的形式記錄工藝制作過程,舉辦展覽館展示工藝品等,但這只能證明歷史上曾經有過這類物品。國家也為個別農村手工藝立傳人,比如山東楊家埠的楊洛書就是版畫的傳人,設立專項經費傳承技藝,這些保護措施比較機械。能讓某種文化被農民普遍接受并在他們的生活中生存,才是最好的保護方式。雖然實施難度較大,目前全國也有一些地方已經嘗試開展,比如江蘇宜興的紫砂壺,當地在中小學里設置手工藝課程,由老師帶領學生制作紫砂壺,這是不錯的方式。
記者:隨著城鄉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傳統工藝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與發展趨勢。您認為,城市化對農村手工藝的利弊影響何在?
朱啟臻:在某種程度上看,城市化有益于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幫助農民創收,提高加工水平,所謂“傳統配方,現代工藝”,也可以保留一部分農村手工藝,使傳統文化在更大的范圍里發揚光大,但總體來看,負面影響還是很大。負面影響主要來自我們對鄉村文化的價值認識不清。溫家寶也提出反對“拆真建假”。有的東西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壞,無法再恢復。最典型的是山西的窯洞,當時主張農民搬出來住磚瓦房,最近這些年又開始動員老百姓住回窯洞。因為人的認識是有限的,我們就很容易破壞有價值的東西。文化的保存需要特殊的環境和載體,鄉村一旦被破壞,缺失載體的鄉村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這是皮和毛的關系。鄉村是一個大的文化博物館,我們現在并沒有整理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東西,我們不應該按照某個人意愿去改造它,要允許多樣化的存在,拒絕單一化。
記者:農村手工藝市場化發展的矛盾問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現象。有人認為,要保護傳承發展農村手工藝,首先要解決市場化的問題,可以通過金融手段、市場化手段延伸農村手工藝這種無形資產的價值。您如何看待此類觀點?
朱啟臻:有些農村手工藝的經濟價值和開發價值比較高,會被作為一個產業來開發,形成批量化生產,比如山東濰坊的部分年畫、風箏就采取了工廠化批量生產。農村手工藝產業化的好處在于可以吸收并保留一些美術大師的思想和作品。問題在于,批量化的生產離開了農民的生活,跟農家百姓在生活中的生產已經具有不同的文化意義。如山東楊家埠的年畫生產,雖然機器印刷也能印得很精美,能掙更多錢,但卻丟棄了傳統年畫的套印工藝,也就丟失了傳統技藝的核心價值。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目前被丟棄的部分農村手工藝可能再過20年、50年,其附加值會更高,只是我們目前認識不到它的真正價值。
記者:在貴州黎平肇興,當地侗族的大歌非常有名。前些年,年輕人都不去學這個歌了,因為不如出去打工掙錢,后來當地變成旅游區了,唱歌能帶來收入,所以年輕人又逐漸回去學大歌了。這種現象對農村的手工藝保護,會有什么啟發呢?
朱啟臻:這是一個好的案例。原先人們沒有發現它的價值,后期能再度撿回來,也是可以的。但在這個“撿”的過程中要注意別走樣。鄉村要吸引更多游客,就要挖掘鄉村特色,像農家飯、特色民居等都是典型的農村手工藝。發展鄉村旅游是保護傳統文化和手工藝的最有效的方式,比如手工編織,游客自覺地學習編織工藝,水平也不斷提高,無形之中就傳承了這門手藝。但歸根到底,鄉村旅游還是在追求農村手工藝的經濟價值,這會同時忽略其他價值。我有一次去農村調研,想托老鄉帶我找個人,結果人家就問能給多少錢。過于追求經濟價值就會掩蓋鄉村原有的人和人之間的友善的、互助的關系。再比如浙江青田的稻魚共作系統,種水稻和養魚共生的一個系統,不用農藥和化肥,魚的排泄物增加了水稻的營養,水稻引來的蟲子是魚的食物。這個系統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吸引了很多游者。結果,當地為了增加魚的產量,就開始往稻田里投料,破壞了原有的共生系統,導致原汁原味的文化消失了。這是一個弊端,但很難克服。也有人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當我們不再那么關注金錢的時候,文化的其他功能就會慢慢顯示并回歸。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不要破壞現有文化。
記者:過去,傳統手工藝生產的是人們飲食起居的所有用器的生產方式,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造物信息。但是現在,傳統手工藝存在的社會基礎已經發生變化,傳統手工藝的轉型是其繼續在新時代獲得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村生產性的手藝如何通過轉型服務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朱啟臻:農村手工藝會消失是因為制作時間長,得到的價值又比較小,所以塑料和金屬制品會逐步代替農村手工藝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理念會發生轉變,大家會更注重低碳生活、廢物利用等,這些都能催生農村手工藝品的市場化。很多人也會開始拒絕塑料制品,比如選擇柳條編制的垃圾桶;果盤也不一定非要玻璃制品,可以選擇一個木制果盤。在農村手工藝的轉型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和引導消費者的需求和生活情趣,宣傳一種回歸自然的理念。在農村手工藝的生產環節,也可以鼓勵更多人去學習手藝,作為一種快樂的回憶。我小時候住在北京房山,當地產柿子,那時候很多人學編荊條筐裝柿子,一個筐賣到一塊錢,一天也能編不少筐。
記者:目前雖然有多個部門參與農村手工藝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但缺少一個專業的團隊量化分析和評估農村手工藝文化的經濟運作方式和效益。有人建議各界力量應形成整體合力,有計劃、有步驟、有保護地對農村手工藝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您對此怎么看?
朱啟臻:目前,各部門來聯合整理文化比較難,沒有足夠財力支持,農村文化工作也很難整理?,F階段,首先需要各個學者來研究鄉村各種文化的價值和載體,可以研究農業文化、手工藝、民俗文化等,有些是必然會被淘汰的,還有一些是永遠不應該被丟棄的品德。把這些考慮清楚了,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就會考慮賦予何種載體去傳承優秀的文化和品質?,F在不考慮清楚就破壞,等到破壞了再重建,已經難以恢復原樣了。我的建議是,學者要盡快地研究,拆房的人要慢慢地拆。一定要重視研究,而且是預見性研究,并提出建議。
記者:如何改變農村手工藝隊伍后繼乏人的現狀?在人才培育上可以做哪些準備?
朱啟臻:首先需要重新發現農村手工藝的價值,以家庭為單位,口口相傳或手手相傳。地方上可以舉辦培訓班和學校,在文化保存地展開普及性教育,也可以在小學生的課程里開設手工課。農村手工藝沒有太難的技藝,有一些就是用工比較繁復,大部分比較簡單,稍加培訓就能學會。高校也可以開設相關專業和課程,展開理論研究。
記 者:如何在保持手工藝傳統精湛技藝的同時,又能把手工藝企業和作坊做大做強,解決手工藝生產企業和藝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朱啟臻:有些技藝真的在不斷消失,比如鋦碗,早期的碗很貴,所以才有這個手藝。但現在碗很便宜,這個手藝就慢慢消失了。但這門技藝也可以轉移到文物修復等。其次,也可以嘗試發現老技藝的新價值。
記 者:浙江仙居皤灘的針刺無骨花燈,由于缺少研發資金、工藝復雜、運輸不便等因素,產量極少。而且所制花燈至今只留在展廳展覽,幾乎無一花燈走出皤灘流向市場,使這一民間瑰寶很難有大放光彩的機會。如何避免這種“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問題?
朱啟臻:民間工藝一般有地域性,產品可以流傳到別處,生產技藝就沒有必要流傳出去了。你說這個山東大鼓,山西人去說,怎么也不是這么回事兒。山西人就是山西梆子。某種技藝都在發源地才有存活的意義。
記 者:在甘肅,天水文化局藝研所花5個月走訪了天水市88個鄉,對散落在民間的傳統手工藝、民間手工絕活、民間戲劇、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進行普查,從中篩選出民間藝人450余人,經過甘肅省首批、第二批、第三批農村實用人才副高職稱評定授予他們頭銜。但令人遺憾的是,名副其實的教授頭銜讓他們感覺虛無縹緲,有的甚至把職稱證書鎖到抽屜里,仍默不作聲地干著個體藝人的零碎活。對于民間藝人,該如何利用好這些榮譽,更好地保護和推廣農村手工藝?
朱啟臻:作為大師,有義務去宣傳手工藝,也應該利用這些證書讓自己的作品增值。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楊洛書,有了專門的榮譽證書,他的作品就能賣出更高的價格,當然,官方部門也應該幫助他們做一些宣傳。表演類的藝術大師可以利用證件辦藝術班,組織表演隊;雕刻類的大師也可以帶領年輕人學一學雕刻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