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剛
一曲終了,射燈閃爍,掌聲、噓聲雜亂地響成一片。這一切,使鄉村歌手克里斯托·凱恩感到迷惘,無所適從。在城市里,他以歌聲贏得了許多喝彩,已經成了眾人矚目的大明星。但他覺得自己就是被經紀人伊莎貝爾擺布的一個棋子,唱著言不由衷的歌曲。他感到疲憊,于是不告而別,重新回歸鄉村,在芳草萋萋的荒原中,帶著一把老吉他到處流浪。他邂逅了一位鄉村牛仔女子,但在歌聲中,他無法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愛情。他還是到了城里,開始不插電的演唱。
這是美國電影《樂韻情緣》描述的故事。這部電影的主演是著名的美國鄉村歌手喬治·斯特瑞特。
1952年,斯特瑞特出生于德克薩斯州的普迪特。十幾歲時開始,他就在父親的牧場一邊幫助編制籬笆、放牧牲畜,一邊彈奏吉他演唱民謠。當兵期間,他在夏威夷組建了一個浪漫鄉村樂隊,復員后進入西南德克薩斯州綜合大學學習農學課程,又重新組建樂隊。參與《樂韻情緣》的拍攝后,斯特瑞特在影片中演唱的四首插曲登上了排行榜,從而聲名鵲起。平時,他就隱居在德克薩斯的農村里,與田園草木自然作伴,從中汲取音樂創作的源泉。
從最初到現在,不管是直接抑或間接,美國鄉村音樂在不斷述說著與鄉村有關的故事與心情。
“這是你的土地”
美國鄉村音樂的源流可以追溯到18世紀前的本土印第安音樂,后來漸漸地融合了歐洲宗教的贊美歌與黑人音樂的風格。19世紀初,鄉村音樂的演唱演奏者多是在美國南部鄉村生活的白人農民或牛仔,以及異鄉漂泊的伐木工、礦山挖掘工。
黑人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創作了許多帶有濃郁種植園風格的歌曲,在鄉村音樂中最富盛名。1826年7月4日,福斯特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勞倫斯維爾,在一個擅長唱歌的黑人保姆的熏陶下,他從小喜歡歌唱,并自學吹奏長笛,16歲就開始編創歌曲。成年后,福斯特與哥哥一起到辛辛那提經商,深受黑人民歌的熏陶,他寫下了《故鄉的親人》這首歌,后來成為佛羅里達的州歌。1852年夏,福斯特帶著妻子來到肯塔基州的巴特斯頓農場,在勞作之余,與黑人交談,學習音樂,深知黑人生活的勞苦與艱辛,寫下了《我的肯塔基故鄉》,這首歌又成為肯塔基州的州歌。1864年,福斯特病逝,年僅38歲。他一生創作了200余首歌曲。
《哆來咪》是來自俄克拉荷馬州的鄉村歌手伍迪·格思里創作演唱的歌曲。格思里生于1912年,本是羅杰斯和卡特家族的“粉絲”,因為時運不濟,他家破了產,生活無以為繼,做木匠、摘棉花、打零工,流浪于南方的鄉村之間。他寫了一首《上帝保佑美國》,是根據卡特家族的一首歌的旋律重新填詞的:“我看到救濟站的門前站著老鄉親,看到他們饑餓的樣子,我問自己,上帝真的保佑美國嗎?”
那時的紐約,是鄉村歌手麇集謀生的地方。在一次演出中,格思里認識了洛馬克斯,還有被譽為美國民歌之父的皮特·西格。1919年,皮特·西格出生于俄克拉荷馬州,兩歲時隨父親一起開車到山村里,用小提琴為村民演奏民歌。村民們彈著班卓琴,唱著道地的本土歌謠。他與格思里結成了好朋友,兩人一起上路,以歌唱解決食宿,到了格思里的家后,皮特·西格獨自離開,經過了8個月的鄉村旅行,重歸紐約。他與幾個同好在格林威治村組建了一個“年歷社”,正巧格思里帶著他的家人抱著吉他討生活,老朋友又聚在了一起。 1942年皮特·西格入伍。格思里則隨商船出海,途中遭到了德軍的襲擊。他九死一生回到紐約,經過洛馬克斯介紹,認識了唱片公司的老板摩西,將自己的歌曲都錄了音,他把《上帝保佑美國》這首歌改成了《這是你的土地》,后來成為美國的“第二國歌”。格思里的結局并不妙,他精神失常,發瘋了。
皮特·西格回紐約后,在一個演唱會上結識了美國黑人歌手羅伯遜。羅伯遜生于1898年,父親是講道師,居住在新澤西州。他的成名曲是《老人河》,“老人河”是美國人對密西西比河的尊稱,這首歌講述的是對黑人悲慘生活的感嘆。他和皮特·西格的演唱并不順利,遭到了包括三K黨之類的右翼分子的攻擊,并差點因此送命。
電波中熟悉的“老鄉音”
與《樂韻情緣》情節類似的還有電影《鄉謠情緣》,呈現的美國鄉村音樂同樣非常出眾。在這部電影中,凱莉·卡特是一名鄉村音樂明星,因為不堪娛記騷擾,酗酒過度,而被關進強制戒酒所。在那里,她遇到了年輕的鄉村音樂作曲家比奧。比奧善良溫柔體貼,風度翩翩,才情橫溢,但在現實中,她無法選擇他,陷入了迷惘的狀態。在電影的最后,她唱了一首歌《我與田納西》。這部電影是在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拍攝的,2010年11月9日,在納什維爾舉行了這部電影的首映式。
納什維爾是田納西州的首府,也是眾所周知的美國鄉村音樂發源地。1925年,納什維爾一家新近成立的廣播電臺開設了一檔“老鄉音”專題節目,邀請當地的鄉村歌手演唱,吉米·羅杰斯就是最早的一位,無線電波將他的歌聲傳到素不相識的觀眾耳朵里。
吉米·羅杰斯1897年出生于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母親去世后與繼母生活,14歲參加工作,當上了一名鐵路工人。羅杰斯向一同工作的黑人勞工們學習布魯斯的鄉村音樂,并經常到一些黑人唱片店購買唱片。在進入納什維爾廣播電臺演唱之前,羅杰斯患上了肺結核癥,被迫結束他的扳道工職業生涯。幸好流徙在南方鄉村巡回演出的大帳篷樂隊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在樂隊里彈奏班卓琴,不久還組建了自己的一個帳篷樂團,但一場大風卻把他的家當刮得無影無蹤。
羅杰斯給電臺錄制歌曲全是白干,他要求電臺付費卻遭到拒絕。反而是著名的維克多唱片公司慧眼識珠,為他錄制了唱片《睡吧,寶貝》。這張唱片十分暢銷,唱片公司卻支付了27美元的報酬,羅杰斯對此很不滿意,他找到一位名叫皮爾的唱片商錄制了第二張唱片,其中一首《T代表德克薩斯》唱出了一個鄉村漂泊者失戀后的憂傷情緒。這首歌被皮爾改名為《憂郁的憂得爾1號》,出版后大賣100多萬張,后來連續錄制到《憂郁的憂得爾13號》。羅杰斯的歌曲把夏威夷吉他韻味融為一體,帶有鄉村黑人民歌濃重的布魯斯藍調風格。他性格豪爽,不善理財,繁重的工作毀壞了他的身體,最后貧病而終。
給羅杰斯出唱片的皮爾是簽約于維克多唱片公司的一名民謠搜集者。鄉村民謠沒有版權可言,諸多唱片公司紛紛把目光投向山村尋求歌手。1927年,在田納西州的布里斯托,皮爾剛落腳,卡特家族一家三口就找上門來。丈夫P.A.的和聲,配上妻子的女中音以及女兒梅比拉的吉他,十分和諧動聽,打動了皮爾。3個月后,卡特家族推出了第一張唱片,其中就有著名的《讓生活充滿陽光》。而后,唱片公司又讓卡特家族錄制了250多首歌曲,贏得了城鄉聽眾的青睞。一些歌曲《把我葬在柳樹下》和《黑杰克·戴維》等,都成了美國鄉村音樂的代表作。
1933年,在德克薩斯州,洛馬克斯也成了與皮爾一樣的鄉村民謠搜集者。他在哈佛大學讀博士時,隨身所帶的一本鄉村民謠采集本引起了老師的興趣,老師專門為他申請了一項基金,讓他搜集德克薩斯州的牛仔歌謠。他出版了一本鄉村民歌集,所收錄的許多牛仔歌曲都行將失傳。
風中的答案:自由與和平
上世紀5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聚集了一大批的鄉村歌手和詩人,其中就有著名的“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和凱魯亞克,前者以《嚎叫》鳴聲詩界,后者則有《達摩流浪者》和《在路上》享譽文壇。在諸多來格林威治村的“垮掉派”人士中,有一位名叫史密斯的收藏家,1952年,他從自己收藏的唱片中精選了若干歌曲,制作了一套美國民歌選集,共84首,交給摩西出版。鮮有人知的鄉村歌曲被解放了出來,重新響于人們的耳際。
在舊金山,1962年,華納兄弟唱片公司出版了一張唱片,唱片出版后沒有反響,但其中的一首《檸檬樹》卻立即走紅。翌年出版了第二張唱片《在風中》,其中就有當時毫無名氣的鮑勃·迪倫的一首歌曲《答案在風中飄》。這是鮑勃·迪倫的成名之作,它被收入大學教材,后來還曾成為電影《阿甘正傳》的插曲。
鮑勃·迪倫吉他彈得好,口琴吹得棒,作詞作曲歌唱都拿手,名聲不在貓王普萊斯利、披頭士之下。小時候,鮑勃·迪倫就喜歡聽收音機播放的鄉村歌曲。讀高中的時候,他立志要做一名獨立而自由的鄉村歌手。讀大學時在一家民歌咖啡館駐唱,并把自己的名字由鮑勃·齊默爾改為鮑勃·迪倫。讀了格思里的自傳后,成為格思里的崇拜者,后來專程探望了罹病的格思里。
1961年4月1日,在紐約民歌城,鮑勃·迪倫獨立登臺,并獲得了哈蒙德的唱片公司的簽約。他的首張唱片帶著濃郁的貧寒鄉村白人民謠的風格,在當時引起了轟動。鮑勃·迪倫是當時反戰歌手中的佼佼者。1963年,他出版了《自由自在的鮑勃·迪倫》唱片,其中《大雨將至》是對核戰危機的一種擔憂,歌聲中充滿了對人類終極命運的關懷;《戰爭的主人》強烈抨擊了發戰爭財的軍火商;《自由的鐘聲》也呼喚著和平。
鮑勃·迪倫的音樂生涯后來被導演馬丁·西塞科斯執導拍攝成長達3小時29分鐘的編年史的紀錄片《沒有回家的路向》。在片中,鮑勃·迪倫吹著口琴,彈著吉他,充滿著迷惘。他這樣說:“我雄心萬丈的出發去尋找回家的冒險旅程。我出發去尋找這個我離開的家,但是我想不起來它到底在那個地方,然而我依舊在路上”,“如今雄心不再。我出生在我所認定的很遠的地方,因此現在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美國鄉村歌曲的代表作《鄉村路帶我回家》是約翰·丹佛的成名曲,收錄于1971年約翰·丹佛出版的唱片之中。除了這首歌外,約翰·丹佛在上世紀70年代推出好幾首名作,如《陽光灑在我肩上》和《安妮之歌》。
1943年12月31日,約翰·丹佛出生于新墨西哥州的勞斯威爾。8歲時,祖母送他一把吉布森吉他,讓他走上了音樂之路。 約翰·丹佛的父親是一名飛行員,因此他也渴望著飛行,那首《乘著噴氣式飛機而去》是在洛杉磯鄉村的一個小餐館里借著酒興信口唱出的,沒想到一舉成名,也一歌成讖:1997年,約翰·丹佛駕駛自己的飛機,一頭栽進大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