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新春“走轉改活動”的開展,這一活動正持久、深入地繼續著,它的效果也已顯現出來。但如何深化“走轉改”活動?已成為媒體人思考的一個問題,本刊特約區內外幾家媒體就它們成功的做法進行分享,以期能從中受到一些啟發。
帶著感情走基層 肩負責任寫民情
中宣部等五部門提出在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后,烏蘭察布日報社召開全社動員大會,將“走轉改”活動作為新聞報道工作的一項中心任務和重要工作,按照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市委宣傳部的有關意見,全面部署、全員動員、全心投入,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和計劃,在一版開辟專欄刊發“走轉改”稿件。
活動開展以來,我社在各旗縣市區都建立了基層聯系點,編輯記者主動請纓下基層。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一篇篇來自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街道社區,貼近群眾、文風清新、帶著現場氣息的新鮮稿件見諸報端,受到了讀者的歡迎和好評,以實際行動落實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
走基層,新聞有源頭活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鶎邮切侣剤蟮赖脑搭^活水。黨報的工作說到底是服務人民。這次“走轉改”活動就是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三貼近”原則的重要抓手,也是新聞戰線在新形勢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打牢基礎的迫切需要。
長期以來,黨報的一些新聞工作者習慣于浮在上面在會議中找新聞。這樣的新聞缺乏源頭活水,內容必然空泛。走基層就是要求我們走出會議室、辦公樓、編輯部,深入改革建設前沿,深入生產生活一線,以敏銳的時代眼光提煉報道主題,以深厚的生活積淀豐富報道內涵,不斷增強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我社要求除出版的同志以外都要深入到基層進行采訪,記錄基層的生活,反映基層的心聲。他們進農戶,入社區,跑工地,腳沾了泥土,人接了地氣,增加了見識,提高了認識,采寫的稿件生動活潑,內涵深刻,受到了讀者的歡迎。隆冬時節,一組記者深入位于察右前旗烏拉哈鄉新豐村的烏拉哈供電所采訪。該所負責周圍4000多戶農牧民和80多家企業的供電服務。春灌時24小時值班,隨叫隨到,及時幫助農民解決困難。常家村、海豐村農網升級改造時,為62戶免費更換了智能表、導線和漏電保護器,為每戶節省420元。供電所為殘疾人、孤寡老人建設特殊檔案,每月無償上門代收電費、檢查用電設備。服務中充盈著濃濃的愛民情懷。我們通過記者的筆和鏡頭,把這些生動的場面再現給讀者,群眾覺得黨報的內容更生動了,版面更好看了,離老百姓更貼近了。
走基層,是新聞工作者成長、成熟、成才的必由之路,更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立足點在基層,服務重點在基層,記者采訪的興奮點也在基層。因為越是走進基層、走進群眾,新聞工作者就越能親眼目睹黨和國家各項政策在基層的貫徹落實情況,直接聽到基層對完善政策措施的意見和期盼,了解改革建設實踐,找準新聞宣傳的著力點,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凈化自己的心靈,明白自己的職責,為人民群眾鼓與呼。記者在融入群眾中,既服務群眾,又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本領。
在“走轉改”活動中,我們派出多路記者,歷時兩個月,走進企業社區、草原深處探民生,聽期盼,寫出了《蔬菜大棚里今冬又添新“法寶”》《住有所居樂陶陶》《溫暖使者》等一大批生動鮮活的稿件,廣大干部群眾紛紛感嘆曾經熟悉的《烏蘭察布日報》又回來了。
通過“走轉改”,許多記者明白了“接地氣”工作才能有“底氣”,回來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最生動的實踐在基層,最鮮活的新聞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
轉作風,新聞“三貼近”落到實處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轉作風的根本目的在于,讓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提出的時代要求。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受眾需求的更加多元,一方面使工作條件大為改善,采訪手段更為先進,另一方面也對新聞工作者更好地服務社會提出了更高要求。那種鼻孔朝天的“老爺記者”、隔窗看景的“車輪記者”、閉門造車的“文件記者”、粘貼復制的“電腦記者”,其作風飄浮、文風僵硬的背后,是丟棄了群眾觀點,放棄了群眾立場,脫離了群眾路線,遺失了基層這個最大的新聞源,忽略了群眾這個最重要的新聞主體。
轉作風就是使新聞記者通過走進基層、感悟實踐,進一步提高新聞工作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的水平,把對群眾的真摯感情轉化為深入基層的熱情、服務群眾的激情。體現在新聞報道上,就是要按照黨委、政府的工作要求來取舍新聞,按照讀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來采寫新聞,按照方便讀者接受的思維方式來編輯新聞,以飽含深情的新聞報道來通達社情民意,回應百姓關切。
去年6月15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洪災襲擊了察右中旗8個蘇木鄉鎮、1個園區,有1.3萬農戶4萬多人和11.2萬畝農田受災,倒塌房屋39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4億元。如今,半年多過去了,受災群眾的生活、生產和精神狀態怎么樣?我們派出記者,深入受災最嚴重的烏素圖鎮南洼子村群眾家中采訪。
在肆虐洪水中,72歲的高玉柱老人住了50多年的土坯房瞬間變成危房。災情發生后,當地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群眾開展災后重建、生產自救工作,為45戶受災群眾統一建起了磚瓦房,補種各種作物1萬多畝,把洪災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對一些損毀的機電井、電力設施進行修復,保證來年生產生活不受影響。讓老人更感動的是,村里還專門把他與兒子的房子蓋在了一起。
如今,一幢幢新建的磚瓦房整齊排列,村莊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高玉柱老人激動地告訴記者:“等明年開春,種上莊稼,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樸實的話語,讓我們看到了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果不是下基層,這些鮮活的新聞絕不會躍然紙上。基層不僅是巨大的新聞資源寶庫,也是社會進步的指針?;鶎拥某煽儯瑯訁R成時代前行的動力。
為了讓記者沉得下、蹲得住、堅持好,保證這一活動形成常態、見到實效,我社不僅要求采編部門建立基層聯系點,定期深入基層聯系點蹲點、調研,而且在社內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對活動中表現好的記者要給予表揚、獎勵,并將深入基層、服務群眾作為業務考核、職稱評聘和提拔使用等的重要因素,建立一種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工作導向。
改文風,新聞更有生命力
走基層和轉作風的結果就是改文風。新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就是要求內容真實、文風樸實,不能假話連篇,群眾讀了不懂、聽了不信。
良好的文風是新聞工作者良好作風最直觀的體現。提高新聞宣傳輿論引導能力,就要遵循新聞宣傳規律,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與基層群眾心貼心互動,面對面交流,運用群眾的語言,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報道群眾關心、關注的話題,避免官腔味、八股味,改變說教式、灌輸式,多說短話、新話、實話,少說大話、空話、套話,增強新聞宣傳的效果性。這樣的報道,針對性強,分析合理,群眾干部看著可信,讀著實在。
時下,媒體的競爭日益激烈,對黨報的沖擊日趨嚴重。黨報因其自身的特點,沒有網絡那么迅速靈活,沒有電視那么有聲有畫。如果我們的觀念、方法、作風、文風不改變,很難適應越來越激烈的新聞競爭,到那時黨報將離群眾的要求越來越遠,終將因喪失主流媒體優勢而失去更多的話語權。可如今不少黨報編輯、記者還沒有認識到這一嚴峻的形勢,仍然熱衷于報道一般性的工作動態,“新聞”沒有創新,“經驗”沒有價值,“典型”沒有代表性,“成就”缺乏說服力,再加上報道方式和表現手法陳舊,既缺乏時效性,又沒有可讀性,老百姓不買賬,大大影響了傳播效果。
結合“走轉改”活動,我們要求記者改進文風,以老百姓的語言寫新聞,把新聞寫實、寫活、寫透。我們連續推出《新家園新希望》《社區如家好溫暖》《化德縣,越冬不用再儲菜》《幸福的微笑》等多篇角度準確、內涵深刻、生動鮮活的報道,受到讀者的好評。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不在父母身邊,得不到家庭與社會的關愛,影響了其健康成長,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何讓這些孩子向正常的兒童一樣健康成長,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也是新聞關注的焦點。
對此,我們派出記者深入全市最集中的農民工子弟學?!瘜幹x臣小學實地采訪,寫出《留守兒童成長的搖籃》。文章事實感人,語言生動,文風純樸,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社會、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只要全社會都來關心留守兒童,他們也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當然,直面現實,改文風,不能僅僅盯住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某些枝節問題,連篇累牘用負面報道來嘩眾取寵,更不能忽視或者回避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要分清主次,報道的內容既要符合黨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又要反映出群眾的呼聲。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既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又要有靈活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辦出富有特色的報紙,提高輿論的引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