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宏
在電視宣傳報道中,會議新聞是電視新聞節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占據著重要位置,也是電視媒體作為黨的喉舌服務黨政工作的主要方式。長期以來,會議報道常受制于會議議程、內容而陷入程式化的誤區,記者的稿件幾乎一個模式:“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工作會議在某某地方召開,某某領導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等,報道缺乏新意,直接影響了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因此,進一步改進會議報道是至關重要的。筆者根據工作經驗,談談體會:
要善于抓住會議報道的關鍵性,注重發揮其宣傳功能。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會議新聞表現出來的“宣傳味”最濃,成為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會議是新聞工作者獲取新聞線索的重要途徑之一,很多基層的情況在這里匯總,很多重要的經驗也常常在這里被提煉和總結。記者透過會議的議程,了解會議的具體要求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會議涉及的內容中哪些是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哪些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只有抓住會議報道的關鍵性,實質性內容,抓住會議中能激起受眾興趣的亮點,透過大量的會議材料捕捉其最有價值的新聞,給予充分報道,使之發揮其宣傳功能。
要善于運用捕捉細節和追蹤報道等形式,把會議報道作成立體的、全方位的報道。電視新聞中的會議報道具有傳播信息無可比擬的優勢,它是以特有的聲、畫結合形式,通過流動的、鮮活的畫面,讓觀眾直接了解現場的人物和景象,看到現場的各種活動情景和事件的發展過程,所以,會議新聞可利用電視現場采訪的手法,將重要的會議直觀、立體地展現給觀眾,使觀眾既能直接看到現場的場面,又能同時聽到現場的聲音,還能感受到現場特有的氣氛。
對事關全局的重要會議,我們采取捕捉新聞細節和連續追蹤報道的方式,既能有效地服務于政府部門,又能更好地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職能。新聞要講指導性,比如今年大楊樹鎮為了宣傳年初鎮委經濟工作會議所確定的“十件大事”的落實情況,我們專門開辟《追蹤“十大事件”》欄目,采取跟蹤報道的形式,時刻關注十大事件的具體進展情況,深入企業、施工現場采訪、報道,與百姓促膝交流,把黨和政府的決策傳達給百姓,把百姓的要求反饋給領導,這樣既增加了消息的新意和厚度,也深受百姓的歡迎。
要善于跳出會議、走出會場,挖掘會議背后的新聞。有的會議,本身并沒有多少新聞價值,遇到這樣的情況,記者要善于跳出會議,走出會場,挖掘會議背后的新聞,結合會議一起報道,把這類會議新聞做活,做得更充實。報道一個會議,首先要弄清會議的主要內容,如報道現場會、動員會,在會場上記者可將會議內容先了解清楚,等會后領導到實際工作的地方去調查研究或處理問題時,再拍鏡頭。如果全部鏡頭都只能在開會現場拍攝時,則要求記者采訪主要與會者,讓參加會議的人介紹會議的最主要內容。象報道工作總結會、表彰會等,最好找一些“資料”,插進一些與這次會議內容一致的現場畫面,在報道會議時才能抓住主題,抓拍到新的、重要的、對全局具有指導作用的內容,才能寫出經過認真提煉、容易被觀眾理解的新聞稿件,給觀眾一個全面、完整的印象,使電視會議新聞更精彩、更鮮活。
要善于從會議中發現好新聞。善于從會議材料中發現好新聞。因為會議材料往往能反映會議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經歷或經驗,所以會議材料是記者發稿所不可缺少的素材依據。也是報道和反映中心工作的重要新聞資源。所謂“從領導的講話中發現好新聞”,不單指領導按會議材料上的講話,而是指領導不按會議材料或沒有會議材料時的講話,包括領導在開會時的即興講話、表態講話和總結講話。在這些沒有材料的講話中,往往能得到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會議并不是枯燥無味的,會議也能出好新聞,關鍵是新聞工作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現,多想、多問、多跑,這樣做,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總之,要改進電視新聞中的會議報道,除了記者要加強學習、深入采訪、挖掘新聞題材外,在寫法上不落俗套,在結構上推陳出新,在用語和修辭上與眾不同,使讀者不僅獲得信息,而且得到藝術享受,促使會議報道成為版面上誘人的亮點,以增強新聞節目的可視性,從而達到較理想的宣傳效果。
(作者單位:鄂倫春旗大楊樹鎮文體廣電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胡達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