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麗
2011年12月,《人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做了一個關于報網互動的專題報告。主任提到目前他每天的工作程序,首先上網看微博,從中尋找網民熱議的新聞事件和熱議的話題;然后向上游延伸,核實網議事件的真實性;再向下游延伸,策劃選題,組織采編力量做新聞。《內蒙古日報》新創刊的《消費周刊》的采編人員嘗試應用這種工作程序,開展工作,進行了一些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月5日,《消費周刊》創刊,關注消費事件、消費政策、消費資訊是內容制造的基本定位。剛剛創刊,如何策劃選題,是擺著采編人員面前最緊迫的任務。大家想起了《人民日報》主任的工作程序。
《消費周刊》的編輯連續關注了幾天的新浪微博,對微博話題進行歸納梳理,發現這一話題的點擊率很高,跟帖特別多。往上游延伸,看看漲價的情況。環顧周圍,進入一月,報社采編人員網上購物日益繁忙,快遞費漲價已觸及到大家的錢包。身邊的事告訴大家,部分真實不容置疑。跑口記者到內蒙古自治區郵政局進一步了解情況,得到的信息是:繼2011年10月份快遞公司集體提價之后,2011年12月16日,韻達快運首先發布通知,將每票快件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元的有償派送費,挑起了年內第三次漲價潮;緊接著中通速遞也決定每票快件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元派送費,對部分城市快件的運費每公斤上調2—3元。權威信息、全國范圍、全面真實。結論出來了,大家決定,梳理網民的觀點,站在市民的角度,搞一個專題報道。向下延伸,派幾路記者到市場中全面采訪,采訪消費者、采訪企業、采訪快遞從業人員;責任編輯繼續關注網民的議論,撰寫言論,與版面編輯一起策劃版式,尋找圖片。一天后,采編人員交流素材、交換意見、統一思想,補充采訪;兩天后,集中稿件,安排版面,進入校檢流程。總共5天時間,1月12日,專題報道與讀者見面了。
《快遞費漲了》主題統領;編者按引出主題;《網購消費者:費用上漲速度也要漲》,傳遞消費者的聲音;《私營快遞:漲價是迫不得已》,尋找漲價的諸多原因;《國營快遞:我們不會漲價》,彰顯國企的社會責任;《快遞配送員: 漲價對我們影響不大》,跟隨快遞配送員的一天;《微言》精選網民精彩、精辟、精煉觀點。一組6篇文字稿,其中兩篇小言論,3張圖,其中兩幅漫畫。對快遞費 漲價這一市場現象給予深度剖析,對讀者關注的什么時候開始漲,什么范圍漲,誰在漲,為什么漲,對消費者的影響有多大,快遞企業和從業人員從中受益多少等問題給予回答,更多的是給讀者提供了考慮問題的思路。一個主題報道完成了,一個出版周期結束了,一次新的工作程序的嘗試成功了。
(作者單位 內蒙古日報社)
責任編輯:皇甫美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