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漢賓
2011年8月22日,根據中宣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等部門的部署,《北方新報》在2版開設了《記者走基層》專欄并且在開欄語中宣布,從當日起,組織記者深入基層,實地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深刻體察民情民意,不折不扣地反映基層的心聲,《北方新報》“走、轉、改”活動由此正式展開。
對于從基層起家的《北方新報》來說,這次“走基層”,其實不是回到原點,而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提升。
作為一張都市報,扎根基層、講實話辦實事堅持采用平實、富有感染力的清新文風是《北方新報》守住新聞陣地的根本。對于從基層起家的《北方新報》來說,這次“走基層”,其實不是回到原點,而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提升,是認清新聞本質的機會。 社委會和編委會要求:“落實好‘走轉改活動,是《北方新報》進一步夯實基礎、脫胎換骨的契機,不能當作命題任務完成,而是要與以往的‘三貼近要求結合起來,要和日常報道結合起來,要和采編業務長期建設結合起來。”采訪中心要求記者全員下基層,融入百姓生活和基層工作人員的同時,要去除浮夸、漂浮的采訪作風,寫作文風上要盡量平實、有感染力。
為了使本報“走轉改”活動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采訪中心對記者匯報的一批走基層選題進行了精心篩選和策劃,并且抽調骨干記者做重點選題,為采訪和寫作方法“打樣”。當月,《節能改造:老舊小區房屋穿棉襖,暖身又暖心!》、《金橋開發區社區服務辦為啥無章可蓋?》等一批事關百姓生活、采訪扎實、文風清新的稿件陸續見報,為“走轉改”活動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
深入些再深入些,細致些再細致些,做有溫度有營養的新聞。
“深入些再深入些,細致些再細致些,做有溫度有營養的新聞。”采訪中心要求全體記者在走基層的過程中,抓住每一個新聞細節,反映基層訴求。
2011年9月中旬,記者在走訪中得知部分土豆種植戶已經開始為土豆的銷路而發愁。經過進一步了解,記者得知我區作為全國土豆生產的主要地區,年播種面積已經超過1000萬畝,收購價格比前一年低了一半多,并且少人問津。一向暢銷的內蒙古土豆為何淪從農民致富的金蛋蛋變成農民眼中的淚花花?土豆的銷售渠道存在哪些問題?經過精心策劃,本報記者從9月中旬開始,分別走進武川縣、達茂旗、四子王旗等土豆主要產區,與農戶同吃同住、深入田間地頭、菜窖集市,與農民一起收土豆、運土豆、賣土豆,與收購商、政府和運管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攀談,《盲目投資攪亂市場今年土豆不好賣》、《實現增產增收土豆銷售渠道暢通是關鍵》、《嫌土豆收購價格低 農民惜售等待市場回暖》等10余篇系列報道。報道刊發后,引起了中央媒體的高度關注,之后又引起商務部、農業部的高度重視,并組織全國土豆收購商來我區采購土豆。我區各級政府還協調公安、工商、交通、商貿、市政等管理部門,為今冬明春土豆的銷售提供各項保障,創造良好的銷售環境。
“走得扎實深入、轉得社會滿意、改得讀者認可”成為本報追求的目標。隨著“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深入開展,采訪中心的記者在編委會各位領導的帶領下深入田間地頭、廠礦社區,采寫了大量鮮活生動的稿件。活動開展以來,“走基層”稿件占到本報日常報道的半數以上。建立基層聯系點20多個,刊發“走轉改”系列報道超過100余篇。在堅持常態化基層報道的同時,采訪中心整合新聞資源,鼓勵記者深入基層,扎實開展關愛農民工子女、為農民工討工錢、免費幫你打官司、歡歡喜喜過大年等大型社會公益活動,以說實話、辦實事的工作態度讓“走轉改”活動贏得百姓支持。
“為了能夠讓新聞好看,多年跑口養成的采訪習慣都要抹去,取而代之的是真真正正地走到百姓身邊,和他們聊天,鍛煉用平實清新的筆法采寫民生新聞。”
“2011年,對于民生新聞組來說是特別的一年!按照領導要求,我們10名記者放棄跑口單位,全身心走進基層、進駐社區、采寫民生新聞。初期,我們背負了較大壓力,為了能夠讓市井新聞好看,多年跑口養成的采訪習慣都要抹去,取而代之的是真正地走到百姓身邊,和他們聊天,聽他們講故事,鍛煉用平實清新的筆法采寫民生新聞。經過一年的努力,我們學會以專業的水準及時捕捉了發生在社區的有趣事、感人事、困難事和煩心事,我們已經融入了社區居民和讀者中。”這是本報民生新聞組一位記者在2011年年終述職報告中寫下的一段話。
2011年年初,根據新聞業務發展需要,采訪中心將首府新聞組改為民生新聞組,要求原首府新聞組10名記者采寫民生新聞,以講故事的形式反映發生在百姓身邊的為難事兒、趣事兒、感人事兒。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這10名記者在采訪方式、寫作手法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觀,陸續采寫了《傷不起——供電設施6個月遭破壞113次》、《累計欠費158萬首府路燈明年要還清舊賬》、《首府擴建區域環衛設施亟待完善》、《首府馬路商販看到入市曙光》等數10篇優秀稿件。“走轉改”活動開始后,這些記者迅速成為活動主力。為了進一步深化“走轉改”成效,采訪中心將10名社區記者的社區聯系點再次進行了細致劃分,推出了走、轉、改專版《本報記者走基層進社區:有事兒您找我!》,開通了市井熱線、市井qq、市井郵箱,得到了廣大讀者和相關領導的好評,采寫的《呼和浩特媽媽呼喚公共哺乳室》、《嬰兒用品價格不菲年輕父母不堪重負》等大量稿件贏得了社會的高度認可。
記者節兵分10路走基層掀起“走轉改”高潮
2011年11月8日,在紅紅火火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我們迎來了第12個記者節。為了將本報“走轉改”活動推向高潮,采訪中心決定組織本報記者在節日前夕用實際行動踐行“走轉改”。經過精心策劃,采訪中心將記者分為10路,深入自治區各盟市的田間地頭、村鎮社區采寫最鮮活的新聞,集中反映基層變化和百姓訴求。
采訪當日,熱線記者劉暢被分配深入社區走訪,幫助群眾解決生活難題。他在走訪中了解到,住在新城區水源街民政住宅樓西樓的居民有一個持續了兩年多的煩惱,單元樓的下水道經常堵,小區里到處是臭味,院子里面的路也被泡變形了。經過細致的采訪后,他先后將這一情況反映給社區居委會、呼和浩特市供排水管網應急搶修維護發展公司、新城區東街辦事處城管衛生科。最終,新城區東街辦事處城管衛生科工作人員對下水管道進行了疏通,把這根管道與南馬神廟街的管道連接上,并且承諾給民政住宅樓申請老舊小區管道改造經費。回憶起采訪過程,劉暢表示:“‘走轉改讓我進一步體會到記者的成就感!能夠得到社會認可新聞就在基層,就看記者怎樣去挖掘。”此次兵分10路走基層活動采寫的《涼城縣小雜糧進首都農民腰包鼓了》、《五原縣:農閑時農民開始打工掙錢了》等多組稿件以飽滿的熱情和清新的文風贏得讀者和區內外同行的一致贊譽,使本報“走轉改”活動深入人心。
“走轉改”要常態化不要階段性
經過近5個月“走轉改”活動的鍛煉,本報記者的業務素質有了一定提升,但是這還遠遠不夠。采訪中心要求全體記者:“走轉改”要常態化不要階段性,鞏固現有成果,繼續沉下心思做新聞。今年1月初,伴隨春節的臨近,由本報首席記者張泊寒擔綱采訪的“新春走基層”專欄拉開了本報2012年“走轉改”活動的序幕。2012年,“走轉改”依然是本報貫穿全年的工作重心。采訪中心要求建立聯系點機制,安排記者到基層聯系點蹲點調研采訪,在社會實踐和群眾的生產生活中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的新變化,“沉到底、接地氣、知民意、解民憂”;每位記者每月至少應有一條赴基層市縣、鄉鎮實地采訪的重點稿,部門主任每月的系列策劃中,至少有一個下基層的主題,并帶領記者認真執行;對下基層采寫的重點稿件實行獎勵分傾斜;時政新聞要改變寫作手法和報道形式,對各廳局委辦發布的信息和出臺的政策要細致解讀,涉及民生問題的要采取倒置采訪的方式,文章要精煉鮮活,文風要質樸清新。每名記者都要做到不深入采訪的不寫、不到現場的不寫、未經核實的不寫,要真正把感情和立場轉到群眾一邊,用群眾的語言寫群眾身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