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陽
出版業是行政壟斷特征最為明顯的行業之一,行政壟斷使出版業成為一個對外完全封閉的孤立系統。這種孤立系統不僅嚴重削弱了市場的競爭性和行業活動的效率性,從而遏制了圖書市場的有效需求,而且完全切斷了生產要素在系統內外的流動,使得外部資本根本無法進入出版業,既不能給出版業的規模擴張提供資金支持,更不能由外部資本的流入而激活出版業的擴張欲望。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進行規模擴張,其活力受到極大限制。這種完全行政壟斷的媒介機制和格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軌,媒介觀念的轉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需求變化,原有的出版結構和體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因外,通過轉企改制而調整和優化的組織架構同樣能夠使出版單位從內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從政策的角度來看,早在2008年,新聞出版總署即已制定了3年內我國新聞出版改革的時間表,從此開始,我國出版社的改制同時具有了“路線圖”與“時間表”。從各個層面上來看,出版單位的轉企改制已經到了不得不轉的地步,政策層面的要求和相關領導部門的施壓都使得轉企改制成為必須。
組建出版集團既是我國出版業走產業化道路,實行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的發展需要,更是為了迎接入世挑戰,增強我國出版企業競爭實力的戰略舉措,對出版業在加入 WTO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健康、高速發展意義重大。尤其是始于2004年的出版集團體制改革,標志著長期以來困擾出版產業發展的“事業體制、企業管理”的體制逐漸走向消亡,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舉措必將推動出版業的健康和繁榮。然而隨著集團化建設的深入,改革的步伐加快,我們發現出版集團目前的發展狀況與國家出版產業預定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既有宏觀政策的問題也有出版集團自身的問題。
從政策層面上來看,在出版單位走向集團化道路的初期,大部分通過自組建立起來的集團單位仍然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制度,而這樣一種不徹底的改革方式所帶來的問題是產權不清晰、出資人不明確、經營方式也比較落后。而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爭取到國有資產授權,將經營性的事業制度轉變為企業制度,從而實現較為徹底的企業化。對于文化事業單位來說,國有資產較為集中,必須通過相關政府部門的授權才能夠建立起真正的出資人制度,從而更好的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也使得產權更加清晰、責任主體更加明確。從事業單位本身來看,它也在向兩個方向轉變:一是承擔公共物品服務的單位,要初步轉化為國家投資、撥款的非盈利性組織;二是生產可以作為商品交換的產品、有盈利能力和潛力的單位要自負盈虧,向企業過渡,最終變成完全意義上的企業。從出版本身而言,我們應把那些承擔特殊出版任務、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的出版機構如盲文出版社、少數民族語言出版社等剝離出來,成為非盈利組織,不承擔盈利的任務,由國家財政或由各種出版基金給與補貼,而其他的出版機構一律界定為企業。這一方面解決了人們對出版社性質界定所包含的內在矛盾的困惑,更主要的是在實踐上可以指導我們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企業集團的操作規范來發展出版產業,同時也可以使我國的出版業與國際出版業接軌。至于出版業所承擔的公共物品的功能,我們可以通過法律約束、政策引導、經濟獎懲等手段來實現,不會受到削弱。
隨著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啟動,今后幾年的中國出版業集團化建設將圍繞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內容創新進行探索和實踐。從我國出版集團轉企改制道路走到今天為止,有成功的經驗和模式,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但出版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出版改革的發展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新聞出版總署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為出版業提出了“跨地區、跨媒體、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四跨”發展目標。今后,中國出版改革會在更加開放的政策和寬松的環境中穩步前行,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出版業集團化改革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責任編輯:胡達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