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雪奕 趙強
提問是新聞采訪的敲門磚,大量的新聞素材和信息需要從記者與被訪者之間的問答中獲取,那么提問記者對新聞事實的認知和喜好程度選擇會很大地影響報道的客觀性。
新聞采訪提問時要堅持客觀性原則
提問是新聞采訪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與新聞采訪的目的一致,是為了獲得新聞信息,新聞報道一定是基于事實的客觀報道,而不應成為某個利益集團的喉舌,因此記者在做新聞采訪提問時一定要堅持客觀性原則。
對記者來說,客觀性并不是類似科學實驗般的精確,而是提問時要努力不帶個人感情將事實和觀點分開。也就是說,客觀性在新聞采訪的提問表現中是一種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也是新聞工作者應堅守的職業操守。
新聞采訪時提問的藝術
提問是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提問的目的,是向受眾傳達采訪目標盡可能詳細、全面、深入的信息,因此采訪中的問題設計、提問技巧,以及時機把握等,直接影響到采訪質量和新聞報道質量的優劣。能否掌握提問的技巧,形成自己的特有風格、實現有效的提問是采訪的關鍵。
在采訪提問中掌握以下兩個要點,有利于記者與采訪對象更好的交流,從而發掘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1.提問要具體、明確,直接問關鍵性問題
如報道火災事件,新聞導語里已明確了時間,觀眾迫切需要知道的是火災原因、損失情況及搶救措施,而記者還喋喋不休地向目擊者詢問是在什么時間看到起火等等,畫蛇添足式的提問是在浪費時間,會招致受眾反感。
所以,提問要問在節骨眼上,即關鍵性問題上,掌握了關鍵性內容,就能事半功倍,得到更高的新聞價值。
2.追查逼供。記者把采訪對象的思維禁錮在他所指定的范圍里,對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例如,問:“近來蔬菜供應已經十分豐富了,是嗎?”
答:“是的?!?/p>
問:“價格比過去便宜了,對嗎?”
答:對。
觀眾會想:你(記者)既然事先什么都知道了,還問什么?這樣的提問,使采訪對象也挺為難,問到點子上,回答 “是”倒也無妨,問不到點子上,不能回答“是”或“不是”,讓對方怎么說呢?這樣毫無啟發性的提問又能獲得多少新聞信息呢?
深層次挖掘主題,抓住特點,多角度提問
采訪對象心中所想好比是一座礦藏,提問好比是挖掘的鏟子。設定了采訪主題之后,采用何種方式提問非常有技巧性,如果淺嘗輒止,那么收獲一定有限,如果多換角度、層層遞進,就能將主題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怎樣才能抓住新聞特點,開發出新的視角:一是對報道的問題有全面的了解;二是對采訪對象有清楚的了解;三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對客觀事物的了解,化為人們普遍關注、又能激起對方回答興趣的具體問題,做到具體和概括的高度統一。凡事“預”則立,這“預”就要落實到提什么問題,不妨先列采訪提綱,抓住特點,準確地向采訪對象提出與報道內容、目的緊密相關的關鍵問題,使對方能談出有價值、有說服力的新聞事實來。有了準備,心中不慌,采訪的時候隨機應變,就不致發生離題萬里、瞎碰瞎撈的毛病,達到高質量完成任務的目的。
(作者單位:滿洲里市扎賚諾爾區電視臺)
責任編輯:胡達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