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
去年,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使之進一步成為制度化、常態化,中宣部等五部委部署在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放下鼠標,貼進大地,著力提升正確引導輿論、回應社會關切、服務百姓生活的能力,這一活動給新聞媒體帶來一股清新務實之風,廣大新聞工作者以飽滿的熱情走鄉村、進社區、到廠礦、深入基層一線,深入普通勞動者中間,體察國情民情,反映火熱生活。身臨其境,現場采訪,集中推出一大批來自一線、感人至深的報道,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接地氣才有底氣”身臨其境現場采訪,就是指新聞工作者要深入群眾生活中,走進群眾內心世界,真誠傾聽群眾呼聲,滿腔熱情地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在事件發生現場中,進行實地調查訪問,觀察體驗,“百聞不如一見”,只有這樣才能捕捉最生動的場景,記錄最感人的故事,學好用好群眾語言,用生動、鮮活,貼近百姓的文風,使新聞報道植根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這是記者采訪的重要環節,也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靈魂所在。
只有身臨其境現場采訪,對新聞事實才能辨別真偽,弄清真相,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防止新聞失真。新聞報道失真除了有意編造者外,一般情況多屬采訪不深入,捕風捉影所致。如1958年小麥畝產上萬斤的報道,只要記者到現場去認真考察一番,馬上就可以知道這個數字是假的。新聞報道的失真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以偏概全。也就是說,事實本身是不錯的,但它屬于局部的、表面的、特殊的現象方面,不反映事物的全局、本質和普遍意義。只有記者真正深入現場采訪,全面分析,認真研究,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做到真實可信、樸素自然、生動鮮活、言簡意駭。
只有身臨其境現場采訪,才能掌握豐富扎實的材料、生動感人的情節,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有些新聞、通訊為什么寫得不引人入勝?病根就在于坐在辦公室里,靠收集來的第二手、第三手材料寫稿子?;蚴堑搅爽F場,既不深入采訪,又缺乏細致的觀察,只看到了輪廊,而沒有找到典型場景和細節,因而只能告訴讀者一般化的概念,構不成感染讀者的具體、生動的形象。這是我們記者隊伍里的一個常見的“頑癥”。要治好它,就要不辭辛苦、千方百計的深入到現場,用眼睛去觀察,用全副身心去體驗。把鏡頭更多對準基層,把版面和熒屏更多地留給群眾,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起來,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聯系黨和人民的紐帶作用。
身臨其境現場采訪的過程是發現、深化主題的過程。黨的方針、政策是根據群眾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我們報道的主題也必須從群眾的實踐中來。比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那么作為新聞媒體就要抓一些老百姓最關心的物價、就業、醫療、教育、住房、交通、社會保障、公用事業、打假除劣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影響千家萬戶的主題,深入實地、深入現場、深入基層,實實在在地考察體驗采訪,獲得詳實的第一手材料,以百姓的視角做新聞。對群眾的生活小事或社會現象進行整合和理性解釋,以小見大、以點帶面,把現實生活中最集中最典型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聚焦透視。闡明事物的因果關系,提示實質,形成思想,從而實現感染人、教育人、啟發人的社會功效,彰顯新聞力量。
只有身臨其境現場采訪,才能轉變作風,改進文風。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現場采訪,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之水。選擇新聞工作者這一職業就意味著選擇做一個不知疲倦的行者,在人民群眾中,在各行各業中行走、傾聽、記錄,多反映貼近群眾情感的事例,多運用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群眾中自覺樹立和維護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增強使命感、光榮感和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寫出高質量高水準的作品。
(作者單位:烏蘭察布日報社)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