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茹
眾所周知,電視是一門綜合性視聽藝術。其中可視性是它的特色和優勢。一條電視新聞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它的“視”上。這個“視”也就是人們看到的畫面。記者能夠攝錄到豐富、完整的畫面素材是日后能否把之前的構思流暢地轉化為生動效果的基礎,可以說是一條片子成功的第一步。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在整個片子中起很重要作用的畫面素材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攝取到,導致片子沒有把電視用畫面語言來表現主題的優勢發揮出來。通常把這部分沒有拍攝到的畫面在片子中的位置看成一個點,稱之為敘事斷點。敘事斷點大致可分為三種:
首先,過去發生的事實。比如在一個新聞事件中講述前因后果的時候,可能前因就是已經發生過的,先前的影像資料一點都沒有。其次,突發事件。比如一些沒有監控的礦難、交通事故等,由于事件的突發性,幾乎不可能攝取到那一刻的畫面素材。第三,隱秘發生的事實。當事人由于某種原因,不愿意面對鏡頭。
“敘事斷點”的出現,往往成為記者、編導制作時的大難點,是格外棘手的事情,受制于這些斷點,片子難免留有遺憾。但如果記者、編導是個經驗豐富的電視人,對敘事斷點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在編輯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表現,往往可以彌補遺憾,甚至取得良好的效果。
學會拍攝、運用空鏡頭
記者、編導一定要有意識地拍一些富有象征意義的空鏡頭。用空鏡頭來填補電視新聞的敘事斷點,這是既簡煉又實用的辦法。拍攝諸如與敘事相關的道具、場景,具有象征性的造型,景色等空鏡頭。空鏡頭處理得當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它在營造典型環境、強化感情色彩、展示事物特征、揭示主題思想等方面極具潛力。而且某些特定的空鏡頭還有深刻的象征性和故事性。例如:去年包頭電視臺播發了《不要讓英雄流血又流淚》,報道了包頭市青年劉美玉見義勇為的事跡。事情發生在深夜,記者知道這個線索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救人的青年昏迷在床,昨晚與歹徒搏斗的現場已經消失。事情發生的突然,再加上案件還沒有偵破,歹徒還沒抓到,英雄開不了口,采訪不到兩個當事人,這也成了記者無法復原當時情形的敘事斷點。怎么辦呢?記者雖沒拍到劉美玉與歹徒博斗的場景,但是拍了他當時背的書包、上衣、鞋子,這些沾滿斑斑血跡的物品一下子讓觀眾想象到當時現場那種激烈搏斗和危險的場景,更顯出英雄的勇敢與無畏,從而激發出觀眾對英雄的敬仰之情。
事后采訪
事后采訪實質上就是采用敘述的辦法,采用講給觀眾聽來彌補未拍到活動畫面的遺憾。由于“敘述”幾乎是無所不能的,所以事后采訪自然成了彌補敘事斷點的最有力工具。
如在《不要讓英雄流血又流淚》這個片子中,為了給觀眾講清楚那個晚上發生了什么,我們請當時圍觀的群眾和劉美玉的媽媽回憶了事情發生的經過,圍觀的觀眾是親眼看到英雄與歹徒如何搏斗的,所以他們描述的情景觀眾愿意相信。而采訪他媽媽就會有很多感情色彩的東西,對渲染氣氛非常有用。當他媽媽講到自己見到兒子渾身是血時泣不成聲的畫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免被媽媽不忍看到寶貝兒子遭此不幸傷害而傷心落淚的情緒所感染。做這樣的事后采訪記者必須得選對人。首先,這個被訪人必須和這個事件有直接聯系,是當事人或直接證人,最好表達能力好,這樣才有可信度和感染力。雖然沒有當時的現場畫面,但由于講述人身份的真實和權威性讓播出效果也會比較突出。
其它方法
敘事斷點的彌補也可以用事后重演、繪畫、雕塑、影視資料或電腦動畫等方式處理。最近央視報道了一條《我國研制出飛機在空中加油的技術》的新聞,由于高空中很難拍攝空中加油的場景,就用了動畫來展現加油的原理和過程,觀眾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些手段的運用能把新聞事件敘述的更完整,更生動,不僅克服畫面不足的難題,而且增加了趣味性,給觀眾留下了打破舊有模式、耳目一新的感覺,值得嘗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電視新聞中采用這些表現手段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用的太多,究其實它不過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補救行為,無論是哪一種手段,表現出來的內容絕不能和新聞講究真實性的原則相違背。
(作者單位:包頭電視臺)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