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回顧了Ellis模型的產生和發展歷程,對該模型在面對不同學科用戶、不同技術環境下的適應性以及該模型的細化和順序性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其在理論和實踐中的應用情況進行整理,在對其進行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現有研究中的矛盾之處以及未來的發展路向。
關鍵詞:信息行為 信息查尋 人機交互
中圖分類號: D63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1-0104-05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llis' Information Seeking Model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tudies on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Ellis' Model and analyzed how the model developed in details and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its order according to the model adaptability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in new technology environments. Moreover, it is presented some work about how the model applied to new theory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system and services design. Through assessment of the results by Evaluated Ellis' model,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solutions for the contradictions founded in current research and advices were given for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y.
Keywords information behaviour; information reterieval;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 Ellis信息查尋模型
Ellis信息查尋模型由David D Ellis于1987年在其博士學位論文《The derivation of a behavioural model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design》[1][2]中首次提出,并在1989年公開發表。Ellis信息查尋模型經由實證研究方法得出,并被很多研究和用戶群體應用,其適應性不斷得到后續研究的驗證、發展和應用。Ellis信息查尋模型與Wilson信息行為模型、Dervin意義構建模型、Kuhlthau信息查尋模型一道,均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信息行為研究鼎盛時期的經典模型,至今仍在圖書情報學界中廣為流傳應用,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根據Ellis(1989)的論文[3][4],Ellis初始模型是作者通過對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實證調查而構建的,該模型將信息查尋模式歸結為六類特征,包括:開始、追蹤、瀏覽、區分、動態跟蹤和提取。這些特征反映了不同個體信息查尋的共性,為信息檢索系統設計提供靈活的行為模型。由于Ellis的初始模型僅基于一所學校的社會科學家,且以互聯網時代出現之前的信息檢索系統為應用對象,因而后續研究中,學者們陸續驗證Ellis模型在不同用戶群體中和不同技術環境下的適應性,并將Ellis模型應用到新理論模型的構建和信息系統和服務設計的實踐中,從而推動了Ellis模型的發展。
2 Ellis模型的完善和發展
2.1 傳統環境下面向不同用戶群體的適應性研究
Ellis(1989)[5]通過實證方法研究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的信息查尋行為,提出Ellis初始模型。隨后,Ellis及其研究伙伴為了進一步驗證和完善該模型,陸續以不同學科群體的用戶為研究對象,探討模型的適應性,這些學科的人群包括:物理學家和化學家[6]、工業企業中的工程師和研發人員[7]、英語文學領域研究人員[8]等。這些研究表明:
第一、這些研究雖然面向的學科和領域不同,但都識別出類似的行為特征(盡管物理學家和英語文學的學生使用不同的術語描述Ellis等(1993)認為相似的行為),因而對這些群體的用戶具有適用性。
第二、證實了Ellis模型對這些用戶群體用戶信息行為的穩定性,這也正如Ellis和Haugan(1997)[9]認為的,該模型“隨著信息環境的變化,長期以來在識別學術和商業研究中的科學家、工程師、社會科學家的信息查尋模式上是較穩定的?!?/p>
第三、證明了原有特征的穩定性,并發現了新的特征,包括:Ellis等(1993)[10]以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為研究對象以及對英語文學學生的研究中,發現的確認和結束兩類行為特征,從而將信息查尋特征從六類擴展至八類;Ellis和Haugan(1997)[11] [12]以工業企業中的工程師和研發人員為研究對象時,發現過濾和結束兩類行為特征。
由此可見,Ellis初始模型中的六類特征在面向不同用戶的后續研究中得以證實,此外,新增加的兩類特征,包括確認/過濾和結束。其中,工程師和研發人員的過濾特征與其他群體中的確認特征有所差異,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討。
2.2 應用于不同技術環境下的適應性研究
Ellis對于社會科學家及其他用戶群體的研究大都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盡管如此,Ellis已經富有先見性地指出其模型對于網絡環境下的適宜性問題?!盎诔谋镜南到y有可能按照用戶行為模型設計功能。如果我們將萬維網視為分布廣泛的超文本信息系統,Ellis模型中的大部分信息查尋行為類別都為現有網頁瀏覽器軟件所支持的。因而,個人可能從一個喜愛的網頁或站點開始瀏覽網頁(開始);按照超文本鏈接到相關的信息資源,如前進或后退的鏈接(追蹤);瀏覽所選擇的網頁(瀏覽);挑選對未來可能參考的有用資源并進行標記并訪問(區分);選擇基于郵件的推送服務,以提醒有最新的信息或發展(動態跟蹤);搜索該網站或來源上某特定主題的所有信息(提?。?[13][14]。
盡管如此,Ellis的觀點只停留于理論探索與邏輯分析的層面。隨著新技術環境的出現,后續研究人員紛紛通過實證方式驗證不同技術環境下Ellis模型的適應性,這些環境包括:網絡環境、數字環境、數據庫、數字圖書館等,如:Meho, L Tibbo H(2003)以無國籍的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網絡環境下Ellis模型的適用性。作者通過電子郵件進行訪問獲取數據,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無國籍的社會科學家研究的信息查尋過程除了初始提出的六個特征外,還包括另外四個新特征:獲取、聯網、核實和信息管理。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信息查尋階段相關聯的四個階段,包括:搜尋、獲取、處理和結束。
Ge, Xuemei(2010)[15]以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人員為對象,通過提綱訪談法獲取數據,研究了Ellis模型在數字環境中的應用。作者認為Ellis模型在網絡環境下具有適用性,一般網頁瀏覽器的功能,都支持Ellis模型中大部分的信息查尋行為類型的發生。因而該研究從實證上支持Ellis(1989)關于網絡環境下適用性的論斷;另一方面,由于訪談中出現一些新特征是原有模型所沒有包含的,作者提出增加準備和計劃、信息管理兩個新特征以完善網絡環境下的Ellis的信息查尋模型。
可見,上述學者的實證分析表明Ellis信息查尋模型在新的技術環境下具有一定的適應性,Ellis初始模型中所包含的六個特征在網絡和數字環境下仍然適用。此外,研究人員還識別出網絡和數字環境下的新特征,包括:獲取、聯網、核實和信息管理以及準備和計劃。其中,信息管理的特征是較為顯著的。這是因為在網絡和數字化環境下,信息管理變得日益重要。因而信息管理應成為Ellis模型在新技術環境下的新特征。此外,在信息激增的環境下,用戶除了通過各種策略處理大量信息外,更需要有效的工具進行信息管理。
2.3 Ellis模型的細化
新技術的出現除了提高信息服務的效率外,還加深了信息描述和組織的深度、細致程度。用戶除了與日益豐富的信息和細致的信息單元進行交互外,還需要與系統和服務的交互進行交互,這就增加了用戶信息行為的復雜性。因而新技術環境下Ellis信息查尋模型的研究還有進一步細化的要求。這方面的研究例子有:
Stephann Makri[16]、Ann Blandford[17](2007,2008)在研究Ellis模型在法律領域和數字環境下適應性時,對Ellis模型進行細化:一方面,提出高層次和低層次的行為特征,并為Ellis模型的實現設計各層次的框架(例如:資源、來源、文檔、內容、搜索和詢問或結果等層次);另一方面,作者將Ellis模型中的行為特征歸為三個最高層次的行為類別(識別和定位、獲取、選擇和處理)。此外,作者以此為系統設計提供支持,并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電子資源功能性和可用性評價框架,試圖從系統功能和用戶使用的角度為系統設計提供借鑒。在此框架下,證明了Ellis模型在未被檢驗的法律領域的適用性,使Ellis模型拓展為可包含法律信息查尋固有行為特征的改進模型,通過對于信息使用和信息查尋行為的識別擴展模型的范圍,通過識別操作層次的行為識別不同的行為層次,從而提高模型的細致程度。
Bronstein, J(2007)研究Ellis模型對以色列國內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猶太研究者的信息查尋行為的適用性,同時驗證信息查尋策略與信息查尋階段之間是否存在聯系。作者通過訪談獲取實證研究數據,修正Ellis模型:通過時間框為每一信息查尋行為定位,分為開始、當前感知、信息管理和評估、結束等四個階段,并將其與具體的學術行為類型聯系;通過細化每一階段的信息行為,為信息查尋模型提供全面的理解[18]。
上述兩個例子代表了Ellis模型細化的兩個方向,一是通過對應用對象(如:資源、來源、文檔、內容等)進行細化和對相應行為(如:識別和定位、獲取等)的細化,加深模型及其應用對象的研究深度;二是發掘與信息查尋行為相聯系的其他特性(如:與查尋策略的關系)的關聯,深化模型的研究和應用。從而總結出Ellis模型細化中的橫向和縱向兩大方向。
2.4 Ellis模型的順序性
在信息行為研究歷史中,Kuhlthau的信息查尋過程模型與Ellis模型產生的時間接近,所提出的行為要素相當。由于Kuhlthau模型中提出信息行為過程,且認為過程中各行為具有順序性,因而很多研究人員在Ellis模型的研究中,往往會關注模型中各要素間的順序性問題。
Ellis在提出模型之初,就將六大特征定義為“屬性”而非“階段”,也沒有指出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因而被認為是不具有順序性的。Meho, L Tibbo H(2003)[19]的研究支持Ellis研究中各活動的非有序性的結論,即作者所識別的信息查尋活動——開始、追蹤、瀏覽、區分、monitoring、提取、獲取、聯網、確認和信息管理——都不一定是有序的。用戶按照其瞬間或不斷變化的需求而決定其信息查尋活動。
另一方面,有學者提出相反的意見,例如:Wilson(1999)[20]認為雖然Ellis模型的屬性之間的關系和交互取決于特定時刻用戶信息查尋活動時的獨有環境。然而,不言而喻的是,開始實質上是開始一個過程,結束代表結束一個過程。證明是過程中倒數第二的步驟。提取必須在瀏覽等特定搜索行為的后面。實際上,留意信息查尋行為的順序,可以知道提取與瀏覽、追蹤和監控并非同樣的信息行為,此外,區別也是不同類型的行為,也就是:瀏覽、追蹤和監控是查尋過程,而區分是過濾過程,提取可以看作是對信息源的實際操作行動。其余的行為并非按照固定的順序發生[21]。Bronstein, J(2007)的研究支持Wilson的觀點,研究結果支持信息活動與研究階段和研究目的有顯著關聯,這表明Ellis模型中各信息活動模式之間可能存在順序性。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待。首先,Ellis提出之初,將該模型定義為行為模型,即研究信息行為本身的行為特性,關注用戶行為特征與系統設計的聯系。Kuhlthau模型作為對于信息行為過程進行研究的模型,強調行為的過程性,因而關注行為之間的順序性關系??梢?,模型本身是否表達過程性關系,取決于模型研究的目的;第二,盡管Ellis模型并非研究行為過程的模型,從上述研究可以知道,該模型對于信息查尋行為本身是否存在過程性具有一定的解釋作用;最重要的是,信息行為是否具有過程性,與信息查尋的情景是有密切關系的,即過程性是特定情境下的信息行為現象,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這個問題上會出現矛盾的觀點。
3 Ellis模型的應用
Wilson(1999)[22]指出Ellis模型按照所包含的屬性,既包含對信息查尋行為的微觀分析(開始、追蹤、提取、證明、結束),也包含對信息行為的宏觀普遍分析(瀏覽、監控和區別),因而該模型包含了信息查尋總體過程的不同層次的功能。因此,該模型一方面可為信息行為方面更為宏觀的理論的構建提供支持和解釋;另一方面,可為實踐提供較為具體和直接的參考。
3.1 為信息行為理論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Wilson(1999)[23]在對信息行為領域的模型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時,分析Ellis模型的內容、特點和優勢,并將Ellis的信息查尋模型與Kuhlthau模型、Wilson(1981)、Dervin(1983,1996)等模型一起構成信息行為模型網絡,從而提出具有宏觀和微觀層次的信息行為通用模型。此外,Wilson(1999)將Ellis模型融入Wilson(1981)年的信息需求與行為模型中,從而通過Wilson(1981)的模型將Ellis模型與信息需求理論進行連接[24],通過這兩個模型對需求與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從而構建更為完善的理論體系。
Chun Wei Choo等(1998,2000)在Aguilar(1967)、Weick和Daft(1983)模型和Ellis信息查尋模型的基礎上,提出與動機(Aguilar模型)和行為(Ellis模型)相關的行為框架,建設基于網頁的信息查尋行為模型。該模型不僅關注瀏覽和搜索模式中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查尋活動,可幫助分析基于網頁的信息查尋行為,更重要的是,該研究使Ellis信息行為模型與心理學中的動機理論和模型聯系起來,從動機的角度對Ellis模型和信息行為進行解釋和理論構建。
3.2 為信息系統和信息服務設計提供操作性建議
如果用戶信息查尋模式被分解為基本的行為特征,且檢索系統所提供的設施符合這些特征,則用戶可在與系統交互時再現其信息查尋模式[25]。Ellis模型提出之初,作者就指出其對于信息檢索系統設計的指導作用:“采用用戶信息查尋中的行為為電子資源的設計提供參考……在計算機信息檢索系統的設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Ellis 1989)”[26]。可見,Ellis模型的提出除了基于實證,被實證研究檢驗外,還以從用戶行為的角度為信息系統和信息服務的實踐提供參考為最終落檢點。同時,Ellis也認識到其行為模型“作為不斷發展的評價工具,模型中屬性的存在性和易實現性在現有系統中得以識別”,因而可能用作評價電子資源的基礎(Ellis,1987,P42)[27][28]。Chun Wei Choo等(1998,2000)[29]也指出,Ellis信息查尋模型所提出的信息查尋的屬性可為信息檢索系統的設計提供參考:信息系統設計應考慮用戶信息查尋活動的模式,從而提高系統有用性。這樣的研究例子有:
Azami,Mohammad和Fattahi,Rahmattolah(2010)[30]認為用戶界面為用戶獲取信息的過程提供有效的途徑、提供支持,由于信息查尋行為反映了用戶需求,因此用戶需求在應用于界面設計中應參考用戶的信息查尋特性設計數據庫界面,以提高界面的應用性和性能。作者以Ellis模型為檢查提綱,采用啟發式評估的定性方法,檢驗Ebsco,Proquest、Emerald和Science Direct數據庫的圖形化界面,并將界面屬性與Ellis信息查尋模型的特征進行對比,指出這些數據庫對于用戶信息查尋行為的支持程度,發現界面設計人員很少應用用戶界面研究的結構調整。指出在用戶界面設計中考慮信息查尋行為將能改善界面設計,幫助用戶更輕松的通過數據庫獲取相關信息。
Meho, L Tibbo H(2003)[ 31]檢驗了Ellis模型在網絡環境下的適應性,通過實證研究為Ellis模型增加四類新的活動,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上構建由四個相互聯系的階段組成的新模型,并指出這些新的查尋活動模式對于信息系統和服務的要求。Stephann Makri, Ann Blandford和Anna(2007,2008)[32]以Ellis模型為理論框架,分析和觀察法律研究人員信息查尋行為,以此為基礎為法律數字圖書館和搜索引擎設計提供建議;采用信息行為法探討電子環境下的系統和工具如何支持用戶行為,一方面驗證Ellis模型的適應性,并從實際應用的角度細化Ellis模型,以支持系統設計;另一方面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電子資源功能性和可用性評價框架,試圖從系統功能和用戶使用的角度為系統設計提供借鑒。
4 Ellis模型的評價
通過上述回顧我們可以了解,Ellis模型從提出至今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時間,該模型通過實證方法構建而成,經歷了不同學科和領域的用戶群體的實證驗證,在新技術環境下仍然發揮作用,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至今已成為信息行為研究領域的經典模型之一。
Ellis初始模型的提出,其貢獻包括:(1)為信息查尋行為和特征的研究提供基于實證研究的理論體系,并可經受后續實證研究的檢驗;(2)建立行為方法,為信息查尋活動對于信息檢索系統設計的支持提供從理論到實踐的支持;(3)借鑒扎根理論等理論成果,開啟了學界從問卷調查和結構化訪談等大規模的數據收集方式到觀察或非結構化訪談等小規?;虬虢Y構化訪談的數據搜集方式的研究方法轉變的歷程;(4)模型構建最終著眼于實際應用,為信息行為理論到信息系統和服務的實踐構建了模型化工具。更重要的是,Ellis模型的產生和發展,作為信息行為研究歷史的一部分,既包含了Ellis信息行為理論和模型自身的特點和所反應的規律,同時也是信息行為理論和模型發展的縮影,代表著這一時期信息行為模型的產生、變化和發展的歷程。
目前,學術界對于Ellis模型的認識仍存在分歧,例如:Ellis模型中行為特征的要素構成、Ellis模型中各行為特征之間是否存在順序性的關系等。在Ellis模型未來的發展路向中,在新的技術環境下的檢驗應該是研究的重點之一,此外,Ellis模型與心理學中動機和需求理論的結合、Ellis模型對于信息系統和信息服務的應用范圍的擴展和創新、Ellis模型中各行為模式的細化、Ellis模型與其他模型的對比、融合和發展等均是未來可著力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27]D. ELLIS. The derivation of a behavioural model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design[M]:University of S-heffield, 1987.
[2][5][10][11][20][26]David Ellis. A behavioural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design[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89,45(3): 171-212.
[3][4][6]D. Ellis, D. Cox, K. Hall. A comparison of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patterns of researchers i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3,
49(4):356-369.
[7][28]D. Ellis, M. Haugan. Modelling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paterns of engineers and research scientists in an industrial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7,53(4): 384-403.
[8][12]K. Smith.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academicsactive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literature[M]. UK: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1988.
[9][17][21][32]Ann Blandford Anna L. Stephann Makri. Using information behaviors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ity and usability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From Ellis's model to evalu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59(14): 2244-2267.
[13]Chun Wei Choo, Brian Turnbull, Don Detlor. A Behavioral Model of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Web: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study of how managers and IT specialists use the Web[M], 1998.
[14][29]Chun Wei Choo, Brain Detlor, Don Turnbull.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Web: An integrated model of browsing and searching[J], 2000.
[19][31]L. Tibbo H. Meho. Modeling th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social sicentists-ellis's studies revisited[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54(6): 570-587.
[15]Xuemei G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in the Digital Age: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f Academic Researchers[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10,71(5): 435-455.
[16]Ann Blandford And Anna Stephann Makri. Investigating th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academic lawyers:From Ellis's model to design[EB/OL][2011-10-10]. http://wenku.baidu.com/view/759cd567783e0912a2162ab
d. html.
[18]J. Bronstein. The role of the research phase in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 of Jewish studies scholars: a modification of Ellis's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J]. IR information research, 2007,12(3).
[21][22][23][25]PhD T. D. Wilson.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9,
55(3): 249-270.
[24]T. D. Wilson.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81,37(1): 3-15.
[30]Mohammad Azami, Rahmattolah Fattahi. matching database user interfaces with ellis model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results of a qualitative surey[M]. China, 2010.
作者簡介:馬翠嫦(1981-),女,中山大學圖書館館員,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機交互、信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