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楓
摘 要:構建西部金融中心一直是成都和重慶兩地政府的發展目標之一,兩地政府都在不遺余力地擴大金融市場、培育金融產業集群,爭取早日構建西部金融中心。在成渝經濟區正式付諸實施之后,加強兩地間金融合作,共同構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成渝模式”是較好的選擇。“成渝模式”符合成渝經濟區建設的客觀要求,有利于解決西部金融中心“難產”的瓶頸,加快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設步伐。
關鍵詞:西部金融中心;成渝經濟區;成渝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12)01-0038-04
一、問題的提出
金融中心是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的集聚地,是金融結算、金融產品創新、金融人才和金融資源的集聚中心, 具有通過配置貨幣資本來配置實物資源的作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一般來講,金融中心由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市場體系和配套服務體系三部分組成。 由于其擁有完備的金融監管體系和發達的金融技術, 金融中心可以實現強大的金融集聚效應,這種效應集中表現在:金融市場結構不斷完善,金融市場不斷壯大,金融服務效率不斷提高, 服務產品不斷更新以及輻射效應不斷增強等。
在金融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日益激烈的競爭過程中, 追求金融業的發展早已成為各國和國內各省份的戰略性目標之一。目前,建立西部金融中心已經納入了成都、重慶、西安等西部大城市的規劃之中,但各大城市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和爭奪。 盡管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標早已有之,但長期以來,關于西部哪個省份可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一直還處在學術研究和討論之中。 各地政府也在為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斷努力。目前,成都、重慶、西安都提出建立區域金融中心的發展戰略,形成了成都模式、重慶模式和西安模式等金融中心建設模式;此外,西部其他地區也在不遺余力地發展各自的金融業(如武漢,昆明等地)。
自1993年以來, 成都市政府一直按照國務院批轉國家計委關于《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區域規劃綱要》中“三中心兩樞紐”的城市定位,對外宣稱為“西南金融中心”。2007年,四川省政府明確提出構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發展目標。2008年,成都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在成都形成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門類齊全、功能完善、金融業發達程度高的金融集聚區,并把成都建設成為金融的“三中心”——區域金融機構聚集中心、區域金融市場中心和全國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后臺服務中心。2010年2月, 四川省政府制定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設規劃(2010~2012年)》正式出臺。該《規劃》明確提出到2012年把成都建設成西部金融機構中心、西部金融市場和交易中心、西部金融服務中心;2015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
1994年, 重慶就提出用20年時間建成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十多年以來,特別是1997年成立直轄市以來,重慶市都在不斷完善自己的金融環境,力爭搶先建成區域金融中心。2007年4月重慶市金融工作會議和2007年5月23日中共重慶市第三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規劃建設金融核心區, 引導金融機構集中向中央商務區布局, 努力建成西部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的金融中心, 到2015年要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區金融功能最完善、金融創新能力最活躍、金融品種最多、金融實力最強大、金融服務覆蓋面最廣泛的金融中心。
但是,在激烈的競爭機制下,在成都和重慶金融實力還不算非常強大,金融中心還沒有建立之時,很難保證兩地的其中之一成為未來的西部金融中心。如何抓住歷史機遇,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決定著區域經濟發展的未來。著名金融學家江其務(2005)認為,西部開發中的金融支持,要樹立大金融觀念,進行大金融改革,必須打好和諧金融構建戰役,而不是各種金融之間的相互孤立和孤軍奮戰。 重慶大學的彭小兵(2010)也認為,盡管重慶和成都勢必存在一個競爭西南金融中心的問題,但無論是重慶還是成都,最終要能夠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 加強兩個城市全方位的區域合作是前提、是條件,沒有兩個城市的通力合作, 重慶和成都兩個城市獨自發展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中心可能很小。因此,成都和重慶應該認清當前西部大開發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機遇, 緊緊圍繞黨和政府制定的《成渝經濟區規劃》,加強兩地的經濟合作和金融合作, 不斷突破和創新區域金融發展, 以全新的面貌和大膽的嘗試走出一條具有西部特色的金融發展之道, 早日合作建成西部金融中心。
基于此, 筆者認為成渝兩地應抓住成渝經濟區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緊緊圍繞《成渝經濟區規劃》加強經濟合作和金融合作,采取“成渝模式”的發展方式,共同構建西部金融中心。所謂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成渝模式”,就是指在《成渝經濟區規劃》的指導下,通過成渝兩地的金融合作、 金融市場開發和金融資源的共享等途徑, 在成渝經濟區內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一種新構想。不管建立在成都或重慶,這種模式的金融中心都具有戰略上的絕對優勢。
二、建立“成渝模式”的西部金融中心的理由
(一)建設“成渝模式”西部金融中心是西部大開發的客觀要求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發展金融產業,區域經濟和區域金融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特色。在經濟區域規劃上, 國家先后規劃出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京津冀都市圈、成渝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等。這些區域有的已經成為金融中心的所在地, 如長江三角洲經濟區、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和京津冀都市圈分別有上海、深圳和北京作為金融中心的支撐;有的正在規劃建設區域金融中心, 如成渝經濟區的成都和重慶、 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西安以及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廣東等地。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廣闊的市場和資源急需強有力的金融業作為產業的支撐。 成都和重慶作為西部的“領頭羊”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抓住機遇,搶占西部金融發展的制高點, 是擺在成渝兩地政府面前的重大現實問題, 更是西部大開發面臨的決策性和戰略性問題。尤其在與西部其他省份競爭的時候, 成都和重慶更應該緊緊圍繞《成渝經濟區規劃》,加強戰略上的合作,早日在成渝地區建立西部金融中心。
(二)諸多有利因素可以促成“成渝模式”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設
重慶和成都在地理位置上相鄰, 兩地自古就是一家,在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地緣上有著極其相似之處。在長期的交往中,兩地已經孕育了“血濃于水”的特殊感情。共同的文化淵源加上地緣相近,使兩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密不可分, 兩地加強合作更具有基礎和動力。此外,兩省市在西部的經濟發展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西部金融發展方面也具有領先性。在GDP總量上,川渝兩地的GDP總量占西部總量的幾乎一半,在金融業、保險業、證券業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礎。 成渝經濟區以2.99%的土地面積創造了27.27%的GDP, 經濟密度超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8.1倍, 人均經濟總量優于西部平均水平。從西部經濟發展的地域空間來看, 成渝經濟區是西部最成形和最具實力的區域。 在金融中心建設方面也具有十分豐富的實踐經驗。截至目前,成都共有包括國家開發銀行四川省分行、 進出口銀行四川省分行、 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 建設銀行四川省分行、交通銀行四川省分行,農業發展銀行四川省分行營業部、工商銀行四川省分行營業部、農業銀行四川省分行營業部、 郵政儲蓄銀行成都市分行等4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另有多家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在成都設立了地區性總部或分公司;12家金融機構在成都設立了全國性或區域性金融后臺服務總部。重慶也具有相當規模的金融機構。2010年和2011年,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CDI)發布的第二期和第三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 CFCI)顯示,成都和重慶兩地的金融綜合實力都排在西部榜首,而成都在2011年更是由之前的第19位上升到第9位, 顯示出了兩地作為西部金融中心發展目的地的絕對優勢。
(三)成渝兩地的金融合作將形成一個市場廣闊的金融業集群區,有利于“成渝模式”的金融中心建設
按照魏后凱(2003)的觀點,產業集群是指大量相關企業按照一定的經濟聯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 形成的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產業群落。因此, 金融產業集群也就是指金融業企業按照一定的經濟聯系集中在一定區域的產業集中營。 金融產業集群是建設金融中心的基礎和保證。 通過培育金融產業集群,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的金融業發展。 金融企業集群在世界范圍內的實踐證明, 其集群效應能產生與其他實體企業集群一樣的競爭優勢,同時,對產業及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倍增效應。因此,成渝地區的金融合作有助于培育輻射周邊的金融集群, 通過在成渝經濟區內有選擇地培育金融集群, 可以帶動二三線城市以及農村的金融發展, 也可以開發出一個更加廣闊的金融市場,進而為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設提供保障。
(四)建設“成渝模式”西部金融中心可以彌補兩地在金融發展上的不足,加快兩地產業的協調發展
目前, 成都和重慶雖然都具備了發展金融中心的潛力, 但兩地建設西部金融中心都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金融業都不夠完善。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區,成都和重慶的金融發展都不夠完善, 金融業還遠未成熟。從金融發展深度來看,2010年重慶的金融業增加值僅占GDP的6%左右,而成都也只有7%左右,雖然金融業已經成為兩地的支柱產業, 但遠未達到上海、 深圳等地區10%以上的金融業增加值占比。(2)產業發展極不平衡。重慶的機械、化學、汽車摩托車、材料等工業根基深厚,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產業鏈不完整,與圍繞市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相比,“兩翼”欠發達地區引資能力十分薄弱,嚴重失衡。重慶民營企業活力旺盛, 但總體上處于傳統的底端產業和粗放型增長狀態。此外,重慶在金融后臺服務、軟實力方面也都不如成都。 而成都雖然在科技人才數量上是西部最好的, 并建立了亞洲最大的鐵路集裝箱中心,提高了自身的物流能力,努力發展了高端產業,甚至擁有世界500強的數量、外國領事館數量、外資銀行和外資保險機構的數量、 國際航線的數量都居中西部榜首,但成都的工業基礎薄弱,大型工業產品物流能力差。(3)金融業輻射能力不強。金融業的輻射能力反映了金融業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大小。目前,成渝地區的金融業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慶主城區的“雙核”地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并不大,尤其是鄉村地區,其影響力還遠沒有達到規模。(4)金融生態極不平衡,金融發展不穩定。表現在金融機構數量不足、 金融服務種類失調、金融產業發展不完善等。
因此,如果兩地能夠以成渝經濟區規劃為模板,加強金融合作,努力建成“成渝模式”的西部金融中心,必將產生1+1>2的聯動效應, 也將大大提高成渝地區的重要經濟地位和地區影響力。
三、建立“成渝模式”西南金融中心的對策
(一)“成渝模式”的定位
基于四川和重慶兩地的戰略地位以及在西部經濟實力的重要性,“成渝模式” 的西南金融中心應該是政府扶持型的發展模式,應定位為立足西南,面向西部,輻射全國,延伸北京、上海、廣東等東部省份,與東南亞、香港等亞太地區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有重要聯系和作用的金融中心。 之所以是政府扶持型的發展模式, 是因為兩地的金融合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 金融中心的建設也不可能在沒有政府的扶持之下實現。只有兩地的政府認清形勢,抓住機遇,“成渝模式”的西南金融中心才有可能順利建成。面向西部, 是因為四川和重慶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上的重要性、戰略性。目前,西部仍沒有重要的金融中心,“成渝模式”的西南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西部廣闊的金融市場及其地緣的優越性必將對全國的金融業產生重大影響, 其輻射全國范圍的作用也可以實現。
(二)建立“成渝模式”西南金融中心的思路和措施
1. 打破地域限制, 消除地方主義行政思想和觀念。 消除地域限制是關系到“成渝模式”能否建成的決定性因素。在經濟合作不斷加深,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化時代,成渝兩地應該摒棄前嫌,在消除地方主義思想上邁出積極的一步。可喜的是,成都目前已經主動跳出了“市”的局限,與鄰近的簡陽、資陽市簽訂了合作協議,承擔起區域中心城市輻射職能,統一電話區號、 統籌區域發展, 在區域一體化中早走一步。但這仍然只是省內的行動,還沒有反映在成都市與重慶市之間的實質性合作上來。因此,兩地政府要以務實的態度,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主動打破地方行政上的種種金融障礙, 這需要一定的魄力和勇氣,也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一步。
2. 整合區域金融資源, 培育跨省市的金融集群和市場。整合區內的金融資源目的在于合理規劃金融產業的發展路線,促進區內金融業的平衡發展,最終在區內形成健康穩定的金融集群和金融中心。在培育金融集群和市場過程中, 也應該突破地域的限制,培育跨省市的金融集群和金融市場。這不僅有利于本地區的金融業發展,也有利于金融中心的形成。而要培育跨省市的金融集群, 還必須融合兩省市的金融資源,實現兩地產業結構、金融產品、金融市場和金融業務的對應和銜接, 最終實現區域內金融市場的融合,為金融中心的建設做好準備。
3. 加大政府和財政的投入, 實行差異性的金融發展。增強成都、重慶“雙核”的金融中心輻射力,提高成渝腹地的金融支撐能力, 對成渝“雙核”和成渝腹地的金融發展定位采取差異化政策導向。一方面,要不斷提升“雙核”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構建輻射成渝腹地的金融服務網絡,形成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產業體系。另一方面,針對成渝經濟區腹地金融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 地方中小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力和實力亟待加強, 金融機構歷史包袱比較沉重等現實,一要加大力量改善區域信用環境,盡快改變其金融“高危區”的現狀,走出惡性循環;同時積極爭取財政支持, 對因歷史原因形成的壞賬尤其是農發行和農信社的不良貸款進行“減負”。二要鼓勵商業銀行、 擔保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在成渝毗鄰地區相互交叉設立分支機構。 三要支持區內金融機構加強合作, 對跨區域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相互開展銀團貸款等業務。
4. 統籌兩地的資本市場、人才市場、交易市場等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是金融業務活動進行的基礎和動力, 開發金融市場則是金融業務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措施之一。成渝兩地應通過整合兩地的金融資源,統籌兩地金融市場,包括人才的流動和相互補充、資本的整合與交易市場的充實; 要按照區域經濟發展梯度配置人力資源、信息資源、金融資源,以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金融競爭力, 并在實現資源互補與信息共享的同時, 充分凸顯核心功能區金融資源綜合優勢,實現包括資金流、金融信息流、與金融相關的物流、金融人才流、企業流的互動與互通。為此,兩地要強化區域內的金融合作,完善交通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此外,兩地應在《成渝經濟區規劃》下進行合理的金融發展規劃, 通過在重要的大城市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機構和體系、 吸收國內和國際上有實力的金融機構、 引進高素質的金融人才以及統籌城鄉金融資源等措施,建立起金融人才充沛、金融資源豐富、金融業務廣泛、城鄉協調發展的大型金融市場。
5. 大力加快區域內產業的升級, 為金融的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產業是金融業發展的載體。如果把金融比作血液的話, 那么產業就應該屬于身軀。因此,產業是金融得以存在的基礎。要建立發達的金融中心,就必須完善產業鏈,使各個產業協調發展。成渝兩地在產業發展上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因此,兩地要抓住這一客觀事實,相互借鑒和完善,通過實質性的合作協調各自的產業發展。同時,兩地還應該加快產業的升級換代,領跑西部產業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橋云,曾志耕. 大力發展金融服務外包,促進成都金融中心建設[J]. 西南金融,2011(7):16.
[2]萬虎,楊鵬雄. 西安將成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N]. 陜西日報,2009-07-29.
[3]江其務. 中國金融:公平、和諧與西部大開發[J]. 廣東全融學院學報,2005(9):7.
[4]彭小兵. 建設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研究——以重慶為例構建區域金融體系[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5]重慶市經濟信息中心. 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M]. 重慶: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09:39-47.
[6]魏后凱. 對產業集群與競爭力關系的考察[J]. 經濟管理,2003(6):4.
[7]馬紅. 金融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來源研究[J]. 浙江金融,2010(2):52.
[8]何伊凡. 成都:西部之心[J]. 中國企業家,2010(18):94.
[9]曾海洪. 成渝經濟區發展戰略與金融職能的發揮[J]. 西南金融,2011(3):5-6.
(責任編輯:李丹;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