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玲
摘 要:造成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除其自身因素以外,與銀行貸款門檻偏高、政策優惠措施不到位等諸多因素有關。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需要政府、銀行、企業多管齊下,合力攻關。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金融服務;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12)01-0044-02
一、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因素分析
(一)小微企業“先天不足”
小微企業通常規模小,資本金嚴重不足,主要集中在以利用自然資源和傳統制造、粗加工為主的資源型和傳統型行業, 大多從事基本的原材料生產和初級產品加工,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較低、單價較低,還有一部分屬于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增長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另外小微企業具有治理機制不健全、經營管理以及財務不規范,信用水平較低,抗風險能力差等自身制度缺陷,這些都是造成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內在原因。
調查發現, 各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傳統信用貸款占比不到5%,抵押、質押、擔保貸款占比達90%以上。小微企業自有資本較少,租賃的土地因無土地使用證而不符合抵押條件,缺乏足值的抵押物。銀行日益抬高的擔保條件, 繁雜的擔保手續以及高昂的擔保費用,讓小微企業望而卻步。缺乏有效的抵押或擔保也成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障礙。
(二)銀企溝通不暢
各金融機構都有多款不同的傳統產品, 而小微企業往往沒有專業顧問, 不知道能申請什么樣的貸款,不僅不清楚貸款的流程,也無法提供貸款所需材料, 銀行在不了解小微企業資信狀況和有針對性信息的情況下,很難對其發放貸款。而且大部分小微企業以家族式經營管理模式為主, 企業內部產權界定不明晰,財務信息不透明,銀行對企業的信用、產權的歸屬以及生產經營狀況很難掌握, 對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抵押資產難以進行有效監督, 出于控制風險角度考慮, 銀行對小微企業放貸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
經營理念和認識觀念存在偏差, 有些小微企業壓根兒就不想跟政府、 銀行打交道, 依靠自有資金“單打獨斗”。一些小微企業認為,自己有訂單,經營效益也不錯,就可以獲得銀行貸款,結果跑了很多家銀行后,還是沒有貸到款;即使銀行可以給予貸款,考慮到風險問題,數額上也會有所限制,不能滿足小微企業的全部資金需求。
一些小微企業連最基本的金融政策都不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如何尋求政府和銀行的支持。長期以來, 銀行與小微企業合作時, 雙方地位不對等,大部分銀行缺乏對該領域客戶的主動營銷,也導致了小微企業對銀行金融產品認識不足, 制約了銀行更為有效地挖掘客戶。 小微企業由于迫切需要資金支持, 更多地便轉向手續簡便但風險較高的民間借貸市場,這一是仍無法保障得到貸款,二是高利率導致小微企業的財務狀況更加雪上加霜。
(三)銀行貸款難
相比大型客戶而言,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較高,貸款的單筆金額太小,形成不良貸款的機率較大,銀行付出的人工成本和操作成本比較高, 加之后臺系統及征信系統的不健全, 監管機構對銀行的不良貸款生成有嚴格要求,對高不良率實施問責制,銀行對貸款普遍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 制約了信貸人員的積極性,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機會。
對于一個企業經營優劣的評價, 銀行通常采用資產負債率、流動比、利息保障倍數等財務指標來評級。 而對于小微企業來講, 絕大多數財務制度不規范,擔保基礎薄弱,很難達到銀行標準,就很難獲得銀行貸款。 加之小微企業融資業務在銀行業務部門受理時, 大中小各類企業通常在一條授信通道中,用的是同樣的授信尺度和評價體系, 小微企業在業務規模和經營規范等方面與大企業難以相提并論,因此很難分得銀行信貸“一杯羹”。
(四)政策優惠欠缺
對小微企業的投入更多是社會效益, 基本不賺錢,對銀行利潤貢獻率很低,且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高,限制了銀行對該群體的資源投入。目前的核銷政策尤其是稅前核銷政策非常嚴格, 對小微企業基本沒有傾斜,尤其對于上市銀行來說,有強制披露信息的義務,不良貸款不能及時核銷,小微企業貸款不良貸款率長期居高不下, 勢必影響銀行開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的積極性。
二、打通小微企業融資瓶頸的途徑
(一)小微企業轉變經營理念
當前盡管有諸多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利好政策,但小微企業獲得貸款仍是越來越難,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靠政策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小微企業必須自己救自己。作為有待擴張的小微企業應改變落后的經營管理模式, 加強資本運作,小微企業發展不僅表現在產品和市場的擴張,也表現在資本的擴張。企業可以通過并購、重組、參股等資本運營方式,增強資本實力,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轉型升級,促進企業發展。也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功做法,一是加強小微企業之間的聯合,例如日本同行業的小微企業通過建立事業組合加強聯合,在采購、生產、銷售、流通等環節,有組織地進行合作,實現了多方共贏; 二是大中型企業帶動小微企業發展, 例如臺灣和日本通過采取大中型企業與小微企業建立長期的分工協作關系,達到了雙贏。
(二)銀行創新融資方式
一是創新信貸理念。 銀行標準要與行業標準相結合,改變以報表、抵押物為標準,比如以經營年限、經營面積及品牌地位等指標代替原有的部分財務指標, 針對不同的行業確定與小微企業相適應的授信標準。 銀行要制定適應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細分戰略,在市場競爭的前沿去解構小微企業的經營戰略, 形成一定的層級, 按照小微企業所處層級來確定投入貸款數量。
二是創新服務模式。建立適應小微企業“短、小、頻、急”的金融需求的產品、營銷以及風險控制的組織管理體系和業務體系,搭建快速的貸款審批通道,簡化和規范業務流程,提升辦事效率。同時,通過加強對小微企業信貸營銷機構和人員的績效考核,引導和鼓勵營銷機構和人員主動貼近小微企業, 變等客戶上門為主動上門營銷,主動了解客戶需求。對小微企業實行形式多樣的信貸業務培訓, 幫助小微企業尋求創業的有效途徑。金融服務窗口前移,實現對目標客戶群的量身定做。 銀行若想有效扶植小微企業的經營、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僅僅靠資金支持往往是不夠的, 應為小微企業提供除資金以外的其他資源。比如在小微企業發展初始,銀行就提前介入, 分批次、 逐客戶組建金融管家服務團隊,結合小微企業發展戰略及金融需求, 制定全面的金融服務方案,形成良好的借貸關系,進一步擴展對企業的服務內涵, 通過提供融資、 理財等多方面服務,使小微企業享受到綜合性“理財型”服務,在拓展銀行自身收益渠道的同時, 實現從傳統銀企信貸關系到共贏關系的轉變, 從貸后監管到售后服務的轉型,從而構建和諧共贏的銀企關系。
三是擔保方式創新。 銀行要根據小微企業不同的擔保方式,區分設計差異化貸款產品,如可以采用分期還款的方式, 緩解貸款一次性到期對企業資金籌措的巨大壓力, 或更為人性化地設置隨借隨還的還款模式,減輕小微企業的財務成本。還可以采用聯合貸款模式,針對產銷形勢好、流動資金需求較大的一些小微企業, 允許其與上下游企業結成聯保體,有效解決小微企業抵押、擔保難題。實施組合擔保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途徑,允許小微企業把房產、設備、存貨、 應收賬款乃至專利等各種有效資產組合在一起,到銀行申請貸款,從而有效解決小微企業擔保難題。
四是理性看待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 銀行若要有效啟動小微企業信貸市場, 剔除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 需要更加宏觀地審視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和收益的博弈困局, 要以發展的眼光理性看待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問題, 以資金為媒介為小微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良好的資源土壤,整合小微企業的行業資源,調整小微企業的市場結構,在不斷創新業務中,在合理發展小微企業融資理財過程中, 不斷探索出更為科學有效的防范信貸風險的方法。
(三)強化政府扶持職能
一是政府部門應出臺財稅和監管等方面的政策, 使得銀行在開展小微企業貸款業務時能夠按照“大數定律”確定信貸違約風險。依靠政策支持降低貸款損失風險,根據貸款者的信用狀況和擔保方式,運用風險量化技術,通過貸款差異化定價實現“收益覆蓋風險”,促進銀行與小微企業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 監管部門對小微企業貸款實施差異化的金融監管政策,提高對小微企業不良貸款比率的容忍度。
二是對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的營業稅適當減免征收,減免部分可用于核銷小微企業貸款壞賬,對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經營利潤的所得稅稅率適當下調。目前政府對小微企業已經采取了一些減稅措施, 但力度不夠,應該把臨時的一些政策,變成一種長期的固定政策;在政策操作上,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減免,更優惠一些,堅決廢除一些不合理的稅負。
三是加大政府組織協調力度, 積極構建有利于小微企業發展的融資擔保體系和金融中介市場。推進銀行、證券、擔保、民間借貸等諸多方面與小微企業的合作共贏,加大小微企業信息征集和共享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有效改善銀企信息不對稱的狀況。小微企業顯著的功能在于增加就業, 政府除了經濟支撐政策,還應該有社會扶持政策,應是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的有機結合, 通過復合型政策來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