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平臺,對檢索到的對外漢語疑問句研究的成果進行歸納整理,并按照疑問句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教學對策等進行綜述。
關鍵詞:疑問句對外漢語教學文獻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華學習漢語,漢語國際教育熱持續升溫。據調查分析發現,留學生來中國以后最想說的話都與疑問句有關,特別是和特指疑問詞有關的疑問句。疑問句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所以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本文檢索時間為2011年12月1日,檢索平臺為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主題詞:對外漢語+疑問句。檢索結果顯示:截止到2011年6月底,共獲得130條文獻記錄;從發文時間上來看,114篇論文都在2006年以后發表,占論文總數的88%,說明漢語疑問句的研究熱度在不斷提升;其中優秀碩士論文94篇,博士論文6篇,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有26篇,重要會議論文4篇,碩博論文占77%。這說明研究深度不斷加強,并且成為關注的焦點。通過檢索也可以發現,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局限于高等學校研究生論文,這與近年來國際漢語熱以及對外漢語研究生培養不無關系。可以看出,該學科研究的持續性較弱,尚沒有形成突出影響的核心作者與核心文獻。
本文按照主題相關性進行篩選,并結合相關文章,就近十年來對外漢語疑問句及其教學研究做了分析歸納。
一、研究對象
二語習得對于疑問句的學習會因為不同母語的語言文化習慣存在不同而出現差異。對外漢語教學具有明確的對象性特征。
(一)對多種語系習得者的考察
文獻[1]考察了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等不同語系的學生在漢語疑問句習得方面的規律和特性,并對其偏誤進行了科學分析;文獻[2]對漢泰特指疑問句的構成要素進行對比,然后用問卷調查、偏誤分析和百分比統計方法,對泰國學生使用漢語特指疑問句出現的偏誤進行研究與討論。類似的研究成果還有董健《韓中選擇疑問句對比研究》,李花子《漢韓疑問句否定表達對比》,孫莉莉《韓國語判定疑問句和漢語是非問句的對比》等,分別從漢語和韓國語在各種疑問句方面的語義、特點、焦點、省略規則、否定表達以及表現形式和意義功能上展開對比分析,從而發現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二)對各種語系習得者的考察
英語作為主要的國際交流語言,決定了英語國家留學生學習漢語成為基本的研究對象。文獻[3]介紹了英語國家留學生正反問句使用現狀,并對偏誤進行分析,將這些偏誤分為“泛化和類推、雜糅、回避、內部偏誤、時態偏誤、其他類偏誤”進行描寫分析,并從教法和學法兩方面提出了對以英語國家留學生正反問句學習的教學建議。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還有蔡建豐的《針對英語母語者學習漢語疑問句的習得研究》《以英語為母語者對漢語疑問句的習得研究》,曹俐嬌的《英漢雙語兒童特殊疑問句習得研究》等。
韓國留學生則是另外一個研究焦點,除了上述提到的以外,文獻[4]對韓國仁濟大學和金海市小學所使用的漢語教材中的疑問句系統進行了橫向和縱向的詳細考察,用以說明兩類學習者在疑問句這一語法項目上教學情況的異同;接著對仁濟大學初、中級成人學習者和金海市小學初、中級兒童學習者疑問句的習得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總結錯誤,說明原因;最后通過調查的總結和原因的分析說明兩類學習者漢語疑問句系統的習得情況和特點異同。
隨著東南亞漢語熱的持續升溫,研究成果中涉及到東南亞,尤其是泰國和越南的文獻不少。比如文獻[5]采用聲學實驗的手段,提取全句調域、句首起點高度、全句上限和下限的位置、句末調調型、全句起伏度等參數,對實驗句和自然句中的漢語疑問句語調進行研究。通過對比泰國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朗讀漢語疑問句語調時的差異,找出泰國留學生漢語疑問句語調習得的特點。
文獻[6]主要以蒙語者為研究對象,揭示其漢語疑問句的習得規律,探索教學策略。
統計分析對外漢語研究對象性特征可以發現,除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對象以外,其余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國周邊國家,尤其是近鄰國家,而且研究文獻具有明顯的地域聚集特征。比如對于韓日蒙語系為母語的漢語學習研究,集中在華北、東北地區,對于泰越語系為母語的漢語學習研究集中在廣西云南等地。
二、研究方法
在理論視角方面,主要運用了對比分析理論、偏誤分析理論、語義學、語用學等相關理論。
(一)對比分析法。在對外漢語研究中,對比分析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應用在不同母語環境、不同漢語水平的漢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差異對比。文獻[7]運用對比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吸收專家學者大量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實踐經驗,從語法結構和功能上對越、漢疑問句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對比分析,指出了共時平面上兩者的異同,總結了越南學生和中國學生學習漢語疑問句的難點并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此外還有熊作平《漢、英否定是非問句及其答語對比研究》、楊愷《漢語“什么”和英語“what”作為疑問代詞時的對比研究?》等。
(二)偏誤分析法。文獻[2]用問卷調查、偏誤分析和百分比統計方法,對泰國學生使用漢語特指疑問句出現的偏誤進行研究與討論。研究結果表明,疑問詞語按偏誤率高低順序排列為:“為什么、多少、怎么、哪、什么、怎么樣、什么時候、多、哪里/哪兒、幾、誰。”根據偏誤統計結果,各類語序題按偏誤率高低順序排列為:雙賓語、疑問詞語的復數、狀語、“介詞+疑問詞語”作補語、定語、主語、單賓語、謂語。朱蕊《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漢語正反問句使用偏誤分析》、王艷《泰國初級學生漢語能愿動詞偏誤分析》、陳子悠《日韓泰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及偏誤分析研究》等文章也分別針對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種種偏誤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教學對策。
(三)語義分析法。文獻[8]運用語義學原理對漢語疑問句系統中的正反問句的一些結構做了詳細的分析研究,指出正反問句結構往往強調語義的選擇性,要求回答者在語義上做出二選一的取舍。文獻[9]運用語義學、語用學原理對漢語疑問句疑問點要求的答語進行了分類,通過分析進一步明確各類疑問句式之間的語義和語用關系,為疑問句的分類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踐依據。文獻[10]對“什么”非疑問用法進行了劃分,明確了“什么”各用法的含義和語義功能,認為:“什么”的非疑問用法從語義角度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否定、任指、虛指、例指、委婉和獨用”這六類。對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難度等級是不同的,“什么”的否定用法和委婉用法是比較難的,“什么”的例指和獨用用法是比較簡單的。
(四)語用學方法。在疑問句語用學方面,文獻[11]通過對“要是……呢”這個非是非問句語用的深入研究,主要說明該疑問句生成的心理機制是交際過程中人們的一種心理的省力傾向。在話語中大量運用,可以使語言簡潔,重點突出,表達有力,使話語銜接緊湊連貫。類似的文章還有陳琪《留學生對漢語“誰”的非疑問用法的習得研究——語料庫途徑》,林娟廷《正反問祈使義句的句法、語用分析》,陳天序《基于集合概念的漢語疑問代詞非疑問用法研究》等。
三、研究角度
從研究角度看,以漢語疑問句習得的研究為主。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目的包括了習得過程的描述和習得規律的解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首先要描述學習者是如何習得第二語言的,即把學習者在每一個發展階段的語言結構特點如實地記錄下來,從中歸納出第二語言習得的順序和規律;同時在描寫的基礎上解釋為什么學習者遵循一定的順序和規律習得第二語言。二語習得研究可以劃分為兩類:
(一)疑問句二語習得綜合研究。文獻[12]通過對個案口頭語料和群案的書面造句語料進行分析,對二語習得者早期疑問句的習得順序、中介語系統的特點、學習策略進行了考察。文獻[13]將留學生與本族語者使用疑問句的情況進行比較,采用語料庫研究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詳細探討了初級、中級、高級留學生疑問句系統的習得順序以及呈現出的特點。初級階段習得疑問句中的基本句型,中級階段逐漸過渡到能夠習得較難的有語用功能的疑問句,高級階段習得疑問句中詢問功能偏離、語用功能復雜的句式。進而又從使用頻率、疑問程度、語碼難度和認知水平四個角度對習得順序的成因做出了詳盡的解釋。文獻[14]根據初級留學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疑問句習得問題,提出四種疑問句的習得順序應是特指問、是非問/正反問、選擇問,并簡單歸納了四類疑問句的標記成分。文獻[1]通過自然分析語言和實驗測試結合的方法,分析收集到的語料,從焦急需要、句式難易度、認知水平等方面著手,深入分析了不同年級習得漢語疑問句的順序不同的原因,并且總結出了影響漢語疑問句習得順序的因素。此外還有文獻[15]等均為疑問句習得方面的綜合研究成果。
(二)二語習得疑問句的分類研究。文獻[16]分別考察了初、中級留學生是非問句的分布特征與發展過程,根據問句在各學期時段的頻率分布及出現的早晚,推測出漢語二語是非問句的發展過程為“高疑‘嗎字問句→低疑和語用‘嗎字問→附加問和‘吧字問→反問句”。文獻[17]分別對國內文本和國外留學生進行抽樣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什么”的意義用法和語法功能進行了橫縱結合的研究。引入3P模式的任務型教學,對“什么”的各種主要用法進行教學設計。文獻[18]研究的是“呢”可以在疑問句中出現,加不加“呢”不影響句子的疑問功能的“呢”,把它叫做“呢12”。通過兩位中國朋友對“呢”的主觀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體會,建立兩條假設:聽話人和說話人的年齡差距、性別差異會影響說話人的“呢12”的使用;“呢12”的使用頻率在男女之前有差別(女人使用“呢12”的頻率比男人高)。
四、教學對策
疑問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極高,作為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疑問句的研究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一)關于對外漢語教材。教學研究離不開教材,按照不同版本的教材組織實施的教學,其效果也具有明顯差異,所以不少研究者要么從教材分析著手,要么針對教材編排得科學性和實用性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文獻[19]通過問卷調查,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以此建立漢語教材適切性評價指標體系,并嘗試對三套漢語教材的課文內容進行統計評價分析。文獻[20]選取了三部初級口語教材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這三部教材練習的強度、密度和題型等方面的規律進行分析,并結合課堂教學實踐,通過測試評估教學成果,借鑒學習理論為初級漢語口語教材練習的修改和撰寫提出建議。另外,還有鐘梅芬的《泰國中學漢語教材疑問句系統考察及學生習得情況分析》,田班超的《兩套泰國高中漢語教材詞匯問題對比研究》,耿直的《改革開放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研究綜述?》等。
(二)關于教學設計。文獻[21]結合漢語口語語料疑問句使用頻率的統計結果和疑問句的二語習得研究成果,從框架設置方面提出了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疑問句系統可以嘗試的新分類法,即共分六類:疑問詞句、“嗎”疑問句、“X不X”疑問句、附加疑問句、“還是”疑問句和“呢”疑問句。文獻[22]采用語料統計分析的方法對漢語母語者和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疑問句各句式的情況進行了考察和分析,選取了可納入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的22種漢語疑問句句式,并對它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出現順序提出了自己的設想。這方面的成果很多,比如馬艷玲《留學生中級口語教學研究》,杜芯寧《基于內容型教學法的課程設計》,鐘蓮花《泰國中學漢語教學課堂提問研究》等,均各有建樹。
(三)關于教學方法。文獻[23]通過對教材以及學生的偏誤調查分析,從教師的角度,針對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主導作用這一問題,對漢語疑問句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教學順序的選擇,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的調整,教學方法的改進等等。文獻[24]則提出了一種漢語疑問句數字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利用學生熟悉阿拉伯數字的字形,并理解其意義,但不知道它們的漢語發音作為“信息差”,讓學生用提問的方式了解怎樣正確發音,從而一邊學習多種疑問句,一邊學習阿拉伯數字的漢語發音。借助阿拉伯數字0到10(也可以,采用百以內的數字),在首節課便導入多種疑問句語法點,讓學生盡早學會用漢語提問。直觀地在漢語環境中學口語,從而阻斷了以往用翻譯方式學漢語的傳統習慣,并為零起點學生學會以漢語進行思維與交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相關文章還有李音霞《3P教學法在漢字教學中的應用》,張薇《近十年對外漢字教學研究的檢討》,劉瑜《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認讀層次教學法研究》等。
五、結語
綜上所述,疑問句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句式,也成為研究的重要領域,無論是漢語疑問句的本體研究還是對外漢語疑問句教學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分類方面研究者的觀點漸趨統一,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則各有不同。從研究對象上看,語料來源多取之于英語語系的習得者,而且混合性研究比較多,針對個別語種的漢語習得研究偏少,尤其是東南亞等漢語推廣熱點地區的適應性研究空白點頗多。在研究方法方面豐富多樣,但是缺乏實證類研究,在深度分析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在研究角度方面,缺乏多樣性,二語習得理論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豐富。在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眾多,但是趨同化現象明顯,無論是結構還是邏輯機理都存在著似曾相識的感覺。
漢語問句形式比較復雜,不同母語背景的習得者在學習漢語疑問句時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偏誤。如何區別對待這些偏誤,如何應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如何研究對外漢語疑問句的特點和習得規律,從而有針對性地分析各種偏誤的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對策等,這些都是業界需要長期努力方能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就目前而言,以疑問句的本體研究和理論為基礎,鎖定東南亞國家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對其漢語疑問句的習得、偏誤以及教學方面展開深入研究,總結偏誤產生的原因,指導對外漢語疑問句教學實踐,探索適合留學生習得疑問句規律的方式或方法,將對推動當前漢語學習的發展,推動漢語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志成.現代漢語疑問句習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2]何意德.漢泰特指疑問句對比及偏誤分析[D].暨南大學,2009.
[3]朱蕊.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漢語正反問句使用偏誤分析[D].華
中師范大學,2011.
[4]楊眉.韓國學習者漢語疑問句系統的習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
2009.
[5]倫茜.泰國留學生漢語疑問句語調習得實驗研究[D].廣西師范大
學,2010.
[6]來永梅.以蒙語為母語者習得漢語疑問句的研究[D].山東大學,
2008.
[7]阮青松.漢、越疑問句對比及教學難點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
2007.
[8]方玲玲.正反問句的句法特征及語義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2010,(4).
[9]吳早生.答語與現代漢語疑問句的語義語用分類[J].貴州民族學
學院學報,2004,(1).
[10]孫麗娟.漢語“什么”非疑問句用法的對外教學研究[D].新疆
大學,2010.
[11]童肇勤.“要是……呢”疑問句的語用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
2005,(S1).
[12]丁雪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疑問句早期習得的個案研究
[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2).
[13]張紅欣.外國留學生疑問句系統習得順序的考察[D].南京師范
大學,2007.
[14]李艷.對外漢語四類疑問句的習得順序[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0,(5).
[15]韓師斯.初中級水平留學生漢語反問句習得研究[D].廈門大學,
2009.
[16]丁雪歡.初中級留學生是非問的分布特征與發展過程[J].世界
漢語教學,2006,(3).
[17]戴金花.面向對外漢語的疑問代詞“什么”研究[D].華中師范
大學,2011.
[18]東孝拓.話語輸出者和輸入者的個人因素對疑問句中“呢”的
影響[D].吉林大學,2011.
[19]何睿弘.對外漢語教材適切性評價[D].暨南大學,2011.
[20]何靜姝.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材練習分析與課堂實踐[D].陜西
師范大學,2011.
[21]蔡建豐.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疑問句系統考察[J].暨南大學華文
學院學報,2009,(1).
[22]宋芳.對外漢語教學疑問句語法項目選取與排序研究[D].北京
語言大學,2006.
[23]湯淑珍,丁銳.對外漢語初級階段疑問句教學如何有效的完成[J].
宜春學院學報,2010,(6).
[24]唐玉英.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零起點學習者疑問句數字教學法研究
——新加坡一對一漢語速成教學實證與思考[D].暨南大學,2009.
(賀然南寧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