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紅

【摘 要】 隨著社會責任運動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也被日漸重視和關注。文章從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理論研究成果形式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分類兩個方面歸納了近20年來我國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動態,旨在清晰地展示我國學者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過程和趨勢。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社會責任報告
研究表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除了主要受會計規章制度、政府作用、民族文化等因素影響,學術研究也成為影響企業社會信息披露發展的中堅力量。近20年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遵循模式基本如下: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企業環境報告,2000—2005年間年報中分散的社會責任信息,2006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大量學者在不同時期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水平和程度進行了積極的調查分析。鑒于此,筆者從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理論研究成果形式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分類兩個方面梳理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
一、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理論研究成果形式概述
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理論研究的貢獻大致集中于專著、論文和政策指引三個層次,其中論文主要包括學術期刊和碩士博士論文。
(一)專著
在專著方面主要分成兩個方面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1.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最大推動力源于世界范圍內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積極開展。本世紀以來,由于跨國公司把企業社會責任與訂單掛鉤,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逐漸興起。2006年之后,黨中央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責任得到政府和社會的不斷關注從而迅速發展。
從數量來看,企業社會責任的著作并不多。最早以企業社會責任命名的著作為1990年袁家方主編的《企業社會責任》。出版著作主要集中在近5年,并逐年增多。從研究角度來看,以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和實踐機制研究居多,此外還涉及企業社會責任案例分析、企業社會責任調查報告、社會責任標準或管理體系建設、社會責任與企業關系等。從利益相關者角度解讀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比較多見,如江若塵的《大企業利益相關者問題研究》、陳宏輝的《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理論與實證研究》和劉丹的《利益相關者與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從企業倫理入手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研究的有陳榮耀的《企業倫理》,周祖城的《企業倫理學》,周祖城、張興福、周斌的《企業倫理學導論》和徐金發的《企業倫理學》。此外也有國外學者的譯著,如(日)清川佑二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論》、(德)默恩的《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等。
2.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專著相比,著重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專著較少,且主要分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制介紹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前者研究數量相對較多,如殷格非、李偉陽的《如何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編制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CSR1.0)》,劉光明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發布與實施》,上海國家會計學院主編的《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2008》。后者僅見李正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
(二)論文
1.論文發表
1985年李銅新的“在經濟特區實行社會責任會計的設想”為最早以“社會責任會計”為名的論文。筆者以1998.1—2009.12為時間段,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含有“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報告)”的文章,得到論文總數量為247篇,其中年份和文章數量的分布見表1。
12年內,論文發表數量近兩百篇,表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成果有限。從時間上來看,1998—2005年,論文總數量不超過20篇,從2006年開始,論文數量每年激增,2009年論文數量約為2008年的雙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開始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從論文發表期刊級別來看,影響因子最高的前200位中國知名學術期刊上約有60篇。會計權威期刊《會計研究》在2005—2009年期間發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文章共5篇,其中2006年和2005年各一篇,分別為劉長翠、孔曉婷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來自滬市2002—2004年度的經驗數據》和陳玉清、馬麗麗的《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市場反應實證分析》;2007年3篇,為宋獻中、龔曉明的《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與決策價值評價》;沈洪濤的《公司特征與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和李正、向銳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界定、計量方法和現狀研究》,這些文章被引用次數較多。
2.碩博論文
在1998.1—2009.12時間段,“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的相關碩士論文約50篇,博士論文僅4篇,為2008年李正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和龔明曉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決策價值研究》及2009年袁蘊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和李詩田的《合法性、代理沖突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梢钥闯?,碩博論文數量與期刊論文數量趨勢保存基本一致,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在近3年得到較快的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分類
早期多為規范性研究,研究內容集中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緊迫性或可行性呼吁、西方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發展的介紹、不同國家的企業責任信息披露比較,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發展現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模式比較、內容分析或框架構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指標體系建設等。
近年實證性研究較多,研究內容側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價值后果、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價值和市場反應、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公司相關指標的關聯性研究等。
(一)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研究
最早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主要涉及我國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必要性研究。陳文華(1998)認為建立我國社會責任會計迫在眉睫,它可使企業日常發生的社會性開支合理合法地反映出來,及早減少企業對生態、環境、政府、投資者、債權人、職工、消費者、社區等不利事件的發生,避免企業風險。陽秋林(2005)認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建立良好的有秩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障之一,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企業所處環境的客觀要求,國際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也在逐步加大對我國企業的標準規范要求。
(二)西方國家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在這方面,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多為介紹國外的理論和實踐,涉及到的西方國家主要有法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另外還涉及一些國際組織,如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聯合國等。劉建紅、楊亞娥(2004)認為西方的社會責任會計披露的內容和格式多樣,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總體而言是企業主動自愿性披露。謝暉(2008)指出法國的模式是政府主導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框架處于領先地位,我國可采取政府主導型信息披露模式,制定社會責任會計準則,建立上市公司、大企業、中企業和小企業的多層次信息披露制度。王凌飛(2009)分析了德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和形式,其推動力量來自于民間,我國應鼓勵企業自愿披露并加強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審計。楊海燕(2010)認為英國的法律規范和職業團體促進了英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指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將會成為許多公司的必然選擇,我國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內容應強調與利益相關者溝通,模式多元化。
(三)企業社會責任披露影響因素的研究
該類研究從影響公司自愿性披露的內在驅動因素出發,探討影響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子,多為實證研究,研究結論多認同公司特征和公司治理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影響因素。從已有研究結論來看,涉及的公司特征主要有公司規模(企業總資產對數、主營收入、總市值)、盈利能力(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總資本增長率、當前盈余、上期盈余以及兩年平均盈余)、資產負債率、行業屬性等變量。認為公司規模是影響企業是否進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規模大的公司社會和政治環境中曝光程度高,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可減少其政治成本。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也有更多的資本或資源來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外,不同的行業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程度不同,重污染行業如造紙、鋼鐵、化工、煤炭等對環境影響較強,還有食品和制藥等與社會健康安全問題高度相關,這些企業更易受到社會關注和相應管制,因而有強烈的外部道德群體壓力以及管制壓力來披露社會責任信息。
從公司治理角度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學者不多,并且研究結論不一致。彭啟發、李彬(2010)發現流通股比重、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公司規模指數、每股收益、第一大股東性質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比較顯著。于曉謙、程浩(2010)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呈負關系、董事長和總經理是否二職合一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呈負關系,影響均不顯著,國有股持股比例和公司管理層薪酬激勵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呈正相關關系,影響顯著。韓秋蘭、季盈瑩(2010)認為流通股比例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最為顯著的因素,股權集中度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呈負相關關系,獨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程度呈正相關關系,未發現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是否二職合一,董事會持股人數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正相關關系。
(四)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價值性研究
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價值性研究方面,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和企業績效的關系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然而兩者的關系一直未有明確結論,多數研究結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會損害企業價值,兩者關系不強或有負相關關系。如陳玉清、馬麗麗(2005)從經濟學的供需關系發現我國資本市場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不關注,需求不強。宋獻中(2006,2007)發現社會責任信息的決策價值和公共關系價值不高,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公共關系價值高于決策價值,強制性披露的信息決策價值高于公共關系價值。嚴?。?008)從企業生命期角度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企業價值存在短期不利影響,但可促進企業長期戰略價值。李新娥(2010)得出類似結論。
(五)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理論研究
很多學者從多個角度闡述了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理論基礎,涉及理論主要有資源價值理論、合法性、社會契約論,決策有用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社會投資理論、制度經濟學,法律理論和聲譽理論。其中利益相關者理論被認為是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代表理論,該理論認為股東、債權人、經營者、生產者、消費者、供應商以及其他有關利益主體影響著公司的發展,提高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質量不僅是為股東服務的要求,而且還是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來保護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的途徑之一。因此該類研究多以利益相關者為切入點,分析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企業的利益,從理論上闡述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必要性。
(六)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研究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源于企業環境報告。2005年之前,由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隨意性和分散性,學者們只能從企業年度報告中去收集信息進行研究。2006年出現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研究提供了更成熟的便利環境,使之成為一個重要的主流研究方向。目前基本結論認為,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總體質量水平不高,在披露內容和披露形式上有較大的隨意性,屬于自愿性披露,數量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不一致(陽秋林,2002;劉長翠,沈洪濤,2006),內容不全,形式單一,披露不充分,可比性不強,缺乏第三方審計(趙滿紅,2009)。
(七)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指標體系建設研究
該部分的研究實質上是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對策性研究之一,為當前的研究熱點。陽秋林(2005)提出對投資者、職工、生態環境、消費者、社區和國民經濟的6大責任指標體系和28個具體分解指標。李?。?006)把社會責任劃分為對股東及企業相關利益者的社會責任指標、對職工的社會責任指標、對環境的社會責任指標、對消費者和客戶的社會責任指標、對社區和公益性捐贈的社會責任指標和對國家的社會責任指標。周旭卉(2009)將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標分為:利益相關者責任指標、資源環境責任指標和慈善責任指標三部分,并細分為14個具體指標。劉倩(2009)參考GRI體系,從經濟、社會和環境3個角度出發,分直接經濟影響、環境問題、勞工管理和勞工權益、社會公益行為和產品責任6個一級指標和27小類指標體系。該類研究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研究
自2006年國家電網發布央企首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作為一種自愿性非財務報告,引起了學者的強烈關注。《WTO經濟導刊》從2008年伊始,以23期連載的形式刊登了《如何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其他學者研究角度主要有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內容或現狀分析、具體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案例分析、社會責任報告比較分析,包括對不同國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比較分析、同一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比較分析、東西方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模式比較研究等。
(九)社會責任審計研究
隨著企業相繼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企業社會責任審計活動也越來越得到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重視。最早相關研究為陸建橋的《關于建立我國社會責任審計的探討》(1993)和《社會責任審計對傳統審計的沖擊》(1994)。目前的研究內容多為社會責任審計產生的基礎或實施路徑,如陽秋林(2005)分析研究社會責任審計產生的經濟基礎和價值基礎。劉長翠、陳增雷(2006)分析社會責任審計研究現狀及理論與實踐基礎,提出社會責任審計的最佳切入點及相關的配套措施,周蘭、彭昕(2009)設計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審計程序與方法的具體實施方法。張正勇(2010)從社會、企業、法律以及國際慣例層面提出我國企業實施社會責任審計的基本依據,從創新社會責任審計模式與構建社會責任審計預警系統兩方面探討了我國企業實施社會責任審計的實現路徑問題。在社會責任審計措施研究方面,更多學者進行了探討(王春蘭,鄒相煜,張萍萍,2007;董佳,2010),成為審計研究領域的新支。
三、對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文獻的評價
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出版的專著、發表的論文數量日漸增多,形成的觀點也逐漸獨特和成熟,它帶來的新思維、新概念和它所運用的新手段和新方法,豐富了傳統的會計領域。但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著作少。迄今為止,只有一本研究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著作——《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李正),該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研究的基礎上撰寫而成,從理論分析與經驗研究兩個部分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問題進行了研究。理論分析部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國際經驗、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界定、計量方法、現狀等四個問題;經驗研究部分研究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問題。在琳瑯滿目的管理叢書中,該書的出版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專著的第一步。
其次,在學術期刊的論文研究方面,數量和質量明顯欠缺。雖然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研究異軍突起,但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不多,特別是發表在公認的權威級期刊的文章屈指可數??梢姾推渌I域的大量的成熟研究相比,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學術濃厚氛圍尚未形成氣候。
再次,除了目前較少的一些研究得較好的實證文章外,大多數規范性研究文章的研究內容和角度重復,有些觀點大同小異;研究方法或思路借鑒或引用國外學者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或適當改造結合我國社會和企業特色來研究;另外不同學者由于選取樣本的差異或選用統計方式的不同,在某些觀點方面各執一詞,創造性成果少,具有實質性突破或前瞻性的文章并不多見。
最后,現有研究側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而輕應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理論研究具有典型的特征,即以企業該不該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企業該披露什么社會責任信息和企業怎么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三個核心問題開展研究,形成“企業為什么要披露社會責任信息→該披露什么樣的社會責任信息→如何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對企業有何影響→我國企業如何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建設”的思路和邏輯關系。因此,從國內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關注的焦點問題來看,可以說國內理論界側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應用研究而輕理論研究。在應用研究方面,如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或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還在成熟完善之中。完整的會計理論研究是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從理論高度推動會計模式和會計理論的重要實際問題和重點理論問題發展,為企業的實際發展和應用起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黎友煥,龔成威.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新進展[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1).
[2] 陽秋林.中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的架構[J].當代財經,2005(6).
[3] 于曉謙,程浩.公司治理對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影響——基于中國石化塑膠行業的實證研究[J].會計之友,2010(2).
[4] 陳玉清,馬麗麗.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市場反應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05(11).
[5] 沈洪濤,楊熠.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價值相關性研究——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08(3).
[6] 袁蘊.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價值評價研究[J].生態經濟,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