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律

【摘 要】 《會計研究》在業界具有很高權重。文章根據近三年《會計研究》所載471篇文章的分類研析,認為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具有八個方面的基本趨向和特征:學術研究富有鮮明時代氣息、傳統領域有所突破與創新、審計理論研究開始活躍、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研究更加細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會計教育的研究與時俱進、會計研究新領域與前沿研究的奮力開拓、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的選擇回歸理性和一批學術新人嶄露頭角。
【關鍵詞】 會計理論; 研究趨勢; 學術特征; 拓展創新
《會計研究》是會計學界的權威期刊,編委大多系中國會計學會理事,來自國內知名高校。《會計研究》代表了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最高水準,反映了我國會計理論發展的基本走向和會計實踐的前沿資訊,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力,吸引了諸多理論和實務工作者的關注。
筆者整理了2008—2010年三年共36期《會計研究》,對所發表的471篇文章進行了分類,見表1。通過對表1所反映出來的信息的簡單分析,總結出我國會計學界近三年學術研究的主要趨向與基本特點。
一、會計理論研究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打上了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顯著烙印
為了紀念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以及隨后的中國會計學會成立暨《會計研究》創刊三十周年,《會計研究》設立了紀念活動專欄,2008年至2010年發表文章40篇,約占8.5%,如孫錚等(2008)的“中國會計研究發展:基于改革開放三十年視角”、郭道揚(2008)的“論中國會計改革三十年”、劉玉廷(2009)的“中國會計改革開放三十年回顧與展望——我的經歷、體會與認識”等,這些文章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會計研究取得的成就和輝煌,對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作了全面系統的回顧,盤點了會計理論發展成果和會計實踐改革創新的業績,表達了對會計研究未來發展的期望。會計研究的紀念活動與社會政治經濟大背景基調一致,與全國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活動相互呼應,同時突出會計領域自身的特色,是一次成功的、高水平的征文紀念活動。2006年起我國實施新企業會計準則,學界對新企業會計準則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研判和推介,對新會計準則進行多層面的深挖掘。這類文章在三年內達34篇,占總數的7.2%,如張維等(2008)的“新會計準則下銀行資產分類會計選擇的理論建模”、杜興強等(2009)的“企業會計準則(2006)的市場反應:初步的經驗證據”、金智(2010)的“新會計準則、會計信息質量與股價同步性”等;這些研究折射出理論探索與實踐推進的互動性,不僅為新準則實施營造了濃郁的學術氛圍,而且也為準則推行作了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特別是針對新會計準則下會計實踐若干問題的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反映了學者們理論研究關口的前移及其所肩負的會計改革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另外,2008年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下發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相關研究的論文2010年明顯增多,如劉明輝(2010)的“內部控制鑒證:爭論與選擇”等,為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解讀、落實提供了理論引導,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解決作了很好的鋪墊,這也是三年間此會計研究的亮點之一。
二、傳統領域的突破與創新
企業財務會計、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一直是會計研究的傳統領域和主打項目,2009年至2010年的《會計研究》中相關文章近250篇,占據了會計研究的“半壁江山”,盡管老傳統領域在會計研究中的基本格局未曾變,但理論研究卻不斷深化與創新。例如,近三年比較集中研究的主題是公允價值及其應用,既反映了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企業財務會計的難點,也反映了理論界和實務界不少同仁關注的重點,有關公允價值方面的研究論文有16篇(其中2009年10篇,2010年6篇),如葛家澍(2009)的“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面向財務會計的本質特征”、伍中信等(2009)的“產權保護、公允價值與會計改革”、徐經長等(2010)的“公允價值計量與管理層薪酬契約”等,為新會計準則的實行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還有一部分學者結合2008年發生的世界性次貸危機來研究公允價值:金融危機對財會界產生了較大沖擊,暴露了現行會計制度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引發了學者諸多深刻思考,相關論文如周明春等(2009)的“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思考”、于永生(2009)的“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研究”、陳旭東等(2009)的“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源起、爭論與思考”等,這些論文都頗有現實感,對癥下藥的意味很濃。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廣泛應用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及時地反映了市場價值的變動信息,但是由于我國市場化成熟度較低,公允價值的取得多半依賴于估值技術,同時由于我國會計誠信體系尚未健全,財務造假現象依然存在,公允價值很可能被利用為調節會計數據的工具,因此會計理論和實踐都面臨著不少新挑戰,學者們積極應戰的姿態在其論文中可見一斑。
三、審計理論研究逐步活躍,且政府審計、內部審計論文增多
學界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視,近三年此論題的論文達30余篇,亦不乏精彩創新之作,將此領域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準,如趙保卿等(2009)的“注冊會計師質量控制的博弈分析”、劉玉廷等(2010)的“提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關于實施企業內部控制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有關問題”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審計理論和實務研究中,除了對CPA理論的常規研究外,對政府審計和內部審計的研究論文較前三年明顯增加,使審計理論的研究內容更加豐富,領域更加寬廣,方式方法更加多樣。
四、與國際慣例接軌研究更加細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盡管會計是國際通行商業語言,從技術上說沒有國界,但是會計實踐卻不能不考慮中國的會計環境。會計學界理論研究過去非常注重國際視角,力圖注入更多的國際元素,這無疑是正確的,而今學者們的注意力開始逐步轉向更多地關注我國基本國情和會計實踐現狀,更多地探究國際先進的會計理念與方法如何與我國會計實踐相結合并產生實際效果,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研究更細化并注意可操作性。如新會計準則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與國際企業會計準則趨同,但是趨同不等于盲目接軌,借鑒不等于一味照搬,三年間《會計研究》關于我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比較研究的論文有近20篇,約占總數的5%,這足以體現我國會計學界對于會計準則國際化趨同的重視程度,并且注意研究趨同的利弊得失,同時著手解決趨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理論和實踐問題,如劉玉廷(2009)的“關于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問題”,喻靈等(2009)的“會計準則持續全面趨同路線圖研討會綜述”以及2008、2009兩年“國外會計研究及動態”專欄中的“會計國際趨同及國外相關組織近期動態”等系列文章,全面介紹、科學分析、冷靜說明了中外會計準則與會計實踐異同以及我國會計改革發展的路徑,這些文章非常具有學術價值,實踐指導作用亦十分顯著。
五、會計教育的研究與時俱進
會計教育是一個常規主題,在每年的《會計研究》中此方面的論文會不定期出現。我國1 000多萬會計人員,國家會計政策和會計準則需要依靠這個群體來執行,而會計信息質量如何很大程度也決定于這個群體的素質,所以學者非常關心會計人員素質的提升,關注會計教育的與時俱進。2008年和2009年《會計研究》有關會計教育方面的文章雖然只有6篇,約占1%,但每篇論文均在既往研究的基礎有所創新,同時吸取了國外會計教育的經驗,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與創新教育的新思路和新對策,如郭永清(2008)的“論我國高級會計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李曉慧(2009)的“會計教學體系研究:來自英國大學的借鑒”等,為新時期會計教育發展建言獻策。
六、會計研究新領域與前沿研究的奮力開拓
除了傳統的會計研究領域成果倍出以外,一些會計研究新領域也有所斬獲:環境會計、會計信息化、銀行監管、資產評估、公司治理、投資戰略與風險管理等領域,學者也不斷有所觸及,將傳統會計理論延伸或嫁接到新學科領域,拓展了會計學研究范圍,培育了新學科增長點。如駱良彬等(2008)的“企業信息化過程中內部控制問題研究”、許家林(2009)的“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與創新”、張純(2010)的“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經營業績——基于代理問題的分析”等,都是這方面的力作。他們的研究使會計理論研究趨向多樣化、深入化、廣域化,極大地豐富了會計理論寶庫。
七、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選擇的理性回歸
在會計研究的發展中,演繹過兩種會計研究方法: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規范研究是以價值判斷為基礎,所得出的結論帶有某種程度的主觀性,存在著不少學術上的假設和推論,它較注重定性分析和邏輯推斷。實證研究將研究者的價值判斷排除在外,讓實際運行數據等來證實或證偽某一假說,主要是通過對某個行業或上市公司的具體數據資料作分析,提出假設,構建模型,驗證結論,最后得出分析結果。較早的會計理論研究較多采取規范研究的范式,隨著技術手段的引入和一批年輕、海歸學者的率先垂范,學界逐步重視實證研究,這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但學界曾經一度矯枉過正,過分迷信實證分析,認為沒有模型和公式就不成為好論文,甚至有的雜志對無數學方法的論文一律斷死,出現了為模型而模型,模型與實踐相距越發遠離;《會計研究》近三年所發表論文中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的比例大體為3:1,較好地處理了兩種研究方法的關系,引領了學界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選擇上的理性回歸。
八、一批學術新星嶄露頭角
近三年《會計研究》如同前些年一樣,一批資深學者、著名專家、教授寶刀不老,繼續奉獻著學術智慧,可喜的是一批學術新人也慢慢嶄露頭角,顯示其理論研究潛質與發展后勁。不難看出,《會計研究》編輯部在繼續保持會計研究學術品牌的同時,努力培育和扶持學術新人,使一批中青年學者茁壯成長起來,如王會金(2010)、劉世林(2010)等均系第一次在《會計研究》發表論文;這正是一批年輕學者的崛起,會計理論研究的明天方顯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