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雷



【摘 要】 在實務操作中,企業存在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會計和稅務處理不同等問題。文章提出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以及行權日,按照當日的公允價值對股份期權的交易金額進行確認和調整的方法,使其真實、準確地反映職工行使股份期權所獲得的利得,從而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凈資產的狀況。
【關鍵詞】 權益結算; 股份支付; 準則; 稅務
2005年,中國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建立了對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為企業實行股權激勵創造了條件。我國2007年開始施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以下簡稱股份支付準則),從會計角度規范了企業向其雇員支付股權作為薪酬或獎勵的行為,對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披露等作出了明確要求。
股份支付準則中,對換取職工服務有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現金支付的股權支付兩種方式。比較而言,企業采取權益性工具作為股權激勵的做法更為普遍。本文擬通過深入分析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方式,探討準則規定和稅法規定不完善之處,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正的建議。
一、企業會計準則及所得稅法等相關規定
(一)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
對于換取職工服務的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如授予后立即可行權,應在授予日按照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將取得的服務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費用,同時計入資本公積中的股本溢價;如授予后存在等待期,則應以股份支付所授予的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在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以對可行權權益工具數量的最佳估計為基礎,按照權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價值,將當期取得的服務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費用,同時計入資本公積中的其他資本公積。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不確認權益工具后續公允價值的變動。
對于換取職工服務的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如授予后立即可行權,則應在授予日按照企業承擔負債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資產或費用,同時計入負債;如授予后存在等待期,則在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以可行權情況的最佳估計為基礎,按照企業承擔負債的公允價值,將當期取得的服務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費用,同時計入負債。在結算前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和結算日,均要對負債的公允價值重新計量,將其變動計入損益。
(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2號——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及相關實施指南和解釋公告等相關規定
對以權益結算的股份為基礎的支付交易,主體應當直接以取得的商品或服務的公允價值計量取得的商品或服務以及相應增加的權益,除非該公允價值不能可靠估計。如果主體不能可靠估計取得商品或服務的公允價值,主體應間接地參考所授予的權益性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取得的商品或服務的價值以及相應增加的權益。為了替代地計量所收到服務的公允價值,授予日將是最合適的計量日。
對于以現金結算的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交易,主體對于所取得的商品或服務以及所產生的負債應按照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在負債結算以前,主體應于每一個報告期末以及結算日,對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重新計量,公允價值的任何變動應確認為當期損益。
如果主體回購給予的權益性工具,付給雇員的款項應作為權益的減項處理,獲得的庫存股在出售、發行和取消時都不確認利得或損失。如果支付雇員的款項超過了被回購權益性工具在回購日計量的公允價值,所有超過部分均應確認為費用。
(三)我國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但未明確企業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和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能否在稅前扣除。在稅收實務中,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不得在稅前扣除,但是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在行權日可以在稅前扣除。
根據《關于個人股票期權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5]35號)、《關于股票增值權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號)以及《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股權激勵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461號)的規定,個人因任職、受雇從上市公司取得的股票增值權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由上市公司或其境內機構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和股票期權所得個人所得稅計稅方法,依法扣繳其個人所得稅。股票增值權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上市公司向被授權人兌現股票增值權所得的日期;限制性股票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每一批次限制性股票解禁的日期。
(四)《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2號——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及相關實施指南和解釋公告等相關稅務問題的說明
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交易所引起的費用是否可以抵扣,如果可以,稅收抵扣的金額是否與報告的費用相同,以及稅收抵扣是否發生在相同的會計期間,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交易的稅收影響應在決定稅收費用時通過對其加以考慮而將其在收益表中確認。如果所收到的稅收抵扣額低于或等于累計確認的費用,則所收到的(或預計收到的)相關稅收利益應確認為稅收收益,并計入當期損益。如果發生超額收益,超額的相關稅收利益應直接確認為權益。
二、相關研究
呂長江、鞏娜(2009)以伊利股份為例研究股權激勵費用化的會計處理及其經濟后果。研究結果表明,股權激勵的費用化將對上市公司的業績產生影響,且股權費用攤銷集中程度的不同,對公司產生的影響也不同。股票市場對股權激勵費用化的會計處理及公司業績的變化有負向反應,而且反應的程度與激勵費用對公司業績的影響成正比。
吳風奇(2011)對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的會計處理作了理論和實務方面的分析,通過案例分析,認為準則中成本和費用的計量不考慮職工的行權價格,因此提出了成本和費用按可行權日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的建議。
郝娜娜等(2010)認為,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應當從股權激勵中的財務與稅收問題入手,深入研究中小板企業股權激勵,從財務與稅收的角度探索出合理的方法,加緊對股權激勵稅收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在掌握股權激勵的參數體系和運行機制的基礎上,針對股權激勵的特點對現有稅收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
陳靜(2010)對股票增值權的稅務處理和會計處理進行了研究,從授予日、可行權日、等待期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可行權日后等多個環節探討了兩者的處理方法。
任坐田(2010)則認為股份支付業務個人所得稅的會計處理亟待完善,并采用案例研究方式對上市公司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非上市公司股票以及以現金結算等股份支付業務的個人所得稅的確認、計量及會計處理進行了研究。
三、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稅務處理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
(一)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稅務處理存在的問題
1.同是接受職工服務支付的報酬,在不同支付方式下稅前扣除口徑不一致
在增發股票方式下,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在行權日雖然沒有發生現金流出,但其交易本質仍然是購買職工服務的對價,確認的成本費用是企業為換取職工服務而給予職工的薪酬,與以現金結算股份支付的性質相同。從職工個人角度看,不論是獲得股票還是現金,均要交納個人所得稅,兩者的性質也相同。但是采用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可以在稅前扣除,而采用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不得稅前扣除,導致同一性質的成本費用存在不同的稅務處理方法,有失稅負公平。
2.迫使企業變相實施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
如果以現金結算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在行權日可以稅前扣除,而以權益結算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不得稅前扣除,其結果必將是企業變相實施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例如,企業與職工簽訂以現金結算股份支付的協議,同時簽訂職工購買本公司增發股票的協議,且行權日增發股票價格等于當日現金增值權的公允價值與以權益結算股份支付方式下確定的固定行權價格之和。采用這一方式,企業向職工支付現金,確認的成本費用可以在稅前扣除;同時將發放的現金收回,并收取相當于以權益結算股份支付的行權價格的現金,向職工增發股票。上述處理結果,企業現金流入、流出的差額為行權價格,與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處理結果相同,但確認的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增加稅后凈利潤。相同的處理結果在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會計核算的情況下,導致不同的稅務處理,說明稅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3.不利于企業以回購庫存股方式實施股權激勵
在回購庫存股方式下,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在行權日企業向職工支付回購的庫存股,實質上是向職工支付了現金,其性質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相同。但是,按照目前稅收實務的規定,該項業務仍屬于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范疇,其確認的成本費用不得在稅前扣除。其結果也將導致企業向職工發放現金,再要求職工購買股票的行為,不利于企業以回購庫存股方式實施股權激勵。
(二)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稅務處理的相關建議
綜上所述,企業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性質相同,以庫存股方式向職工支付股票與向職工支付現金增值權均有現金流出,因此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或費用應當允許在稅前扣除。
但是,扣除的時點如何選擇,是授予日、可行權日、等待期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還是行權日?筆者認為,行權日應當是稅前扣除的最佳時點。授予日是企業和職工簽訂協議的日期,可行權日是職工提供服務以滿足使其有權享有股份期權的最終日期,等待期則是授予日至可行權日這一時期。雖然授予日、可行權日以及等待期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企業確認當期的成本或費用,但由于職工尚未實現行權條件,并不代表著企業一定要向職工支付股票,因此,這部分成本或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作為調整項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并根據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在行權日,企業向職工支付了股票,職工也在這一時點計算并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可以在稅前扣除,同時將原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予以沖回。
四、以權益結算股份支付的計量問題及相關建議
(一)以權益結算股份支付計量存在的問題
按照股份支付準則的規定,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如授予后不能立即行權,則應在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以權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將當期取得的服務計入相關成本費用,同時計入資本公積中的其他資本公積;而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則在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以企業資產負債表日負債的公允價值,將當期取得的服務計入相關成本費用,同時計入負債。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不確認權益工具后續公允價值的變動,而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則需要將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
可以看出,在等待期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現金支付的股份支付兩者依據的公允價值基礎不同,前者以授予日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后者則以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公允價值計量能夠保證這些交易在財務報表中得到了真實反映,和企業接受資源作為發行權益性工具的對價等其他交易采用了一致的做法,因此,公允價值作為計量權益性工具的依據毋庸置疑。但是,采用哪個時點的公允價值計量仍然值得商榷。
雖然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得出結論,“權益性工具公允價值的變化和收到服務的公允價值之間不大可能有高度的相關性,例如,如果股份期權的公允價值增加了一倍,雇員不大可能雙倍努力工作,或同意減少其薪酬中的其他部分,”然而,如果股份期權的公允價值減少了50%或者更多,則職工努力工作的程度很有可能下降,甚至產生離職的現象。因此,最能恰如其分反映權益性工具公允價值的應當是職工行權當日股票的公允價值。
此外,在以權益結算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在行權日允許稅前扣除的情況下,由于授予日的公允價值與行權日的公允價值會產生較大差額,使得確認的成本費用與稅前扣除的成本費用有較大的差額,將對行權日所屬期間的所得稅費用和凈利潤產生影響,不能客觀反映企業的財務成果。同樣,在等待期每個資產負債表日,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按照授予日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沒有考慮后續公允價值的變動,無法反映凈資產的真實情況,相應地也高估或者低估了成本或費用。
(二)以權益結算股份支付計量的相關建議
綜合以上考慮,應當將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按照當日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調整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在行權日,也需要按照當日的公允價值對股份期權的最終交易金額進行調整,使其真實、準確反映職工行使股份期權所獲得的利得。這樣做,既能使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會計和稅務處理口徑一致,也能夠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凈資產的狀況,有利于稅務處理。
五、案例分析
某公司為上市公司,股票面值為1元。該公司在20×5年1月1日向其200名管理人員每人授予1 000份股票期權,這些管理人員必須從20×5年1月1日起在公司連續服務3年,服務期滿時才能夠以每股5元購買1 000股該公司股票。該期權在授予日的公允價值為每股15元。該公司20×5年有5名管理人員離開該公司,年末該公司估計三年中離開的管理人員比例將達到20%,當日期權的公允價值為18元;20×6年又有10名管理人員離開公司,年末公司將估計的管理人員離開比例修正為10%,當日期權的公允價值為21元;20×7年又有8名管理人員離開。年末期權的公允價值為24元。20×8年1月1日全部行權,該公司當日期權的公允價值為25元。
(一)股份支付相關費用的確認問題
根據以上資料,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筆者分別采用以現金結算方式實施股份支付、以增發股票權益結算方式實施股份支付、以回購庫存股權益結算方式實施股份支付所進行的會計處理如下:
1.假定該公司采用以現金結算方式實施股份支付
各時點確認的費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相應表1的負債計算過程見表1。
公司自20×5年至20×7年,年末分別確認管理費用和負債960 000、1 560 000、1 728 000元。20×8年1月1日行權時,按照當日公允價值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負債177 000元,累計確認損益和負債4425 000元。
2.假定該公司采用以增發股票權益結算方式實施股份支付
(1)各時點費用和資本公積計算過程見表2。
(2)根據以上資料,進行賬務處理:
20×5年1月1日授予職工期權。授予日不做賬務處理。
20×5年12月31日確認當期費用。
借:管理費用800 0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800 000
20×6年12月31日確認當期費用。
借:管理費用1 000 0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1 000 000
20×7年12月31日確認當期費用。
借:管理費用855 00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855 000
20×8年1月1日行權。
向職工發放股票收取價款:5×1 000×177=885 000(元)
借:銀行存款 885 0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2 655 000
貸:股本 177 0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3 363 000
公司自20×5年至20×7年,年末分別確認費用800 000、1 000 000、855 000元,累計確認費用2 655 000元。20×8年1月1日行權時,按照股票面值確認股本177 000元、資本公積(股本溢價)3 363 000元。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相比,少確認損益1 770 000元[(200-5-10-8)×(25-15)×1 000或(4 425 000-2 655 000)]。
3.假定該公司采用回購庫存股權益結算方式實施股份支付
假定該公司在行權日全額用現金回購股份作為股份支付。行權日,按照實際行權人數177人(200-5-10-8)和當日每股市價30元回購了177 000股,支付現金5 310 000元,同時按照行權價格收回885 000元(177×5×1 000);股份支付行為等同使用庫存股進行股份支付,費用確認與以增發股票權益結算股份支付一致,累計確認費用2 655 000元。
借:銀行存款885 00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2 655 000
——股本溢價1 770 000
貸:庫存股5 310000
(二)股份支付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的確認問題
沿用上例。假定該公司的所得稅率為25%。公司各年的利潤總額均為10 000 000元,公司不存在其他納稅調整因素。按照現行稅法的相關規定進行的稅務處理如下:
1.以現金結算股份支付
在稅收實務中,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在行權日可以稅前扣除。該公司各年利潤總額、應納稅所得額、應交所得稅的計算如表3。
2.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
在稅收實務中,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確認的成本費用在行權日不得稅前扣除。該公司各年利潤總額、應納稅所得額、應交所得稅的計算如表4。
3.以回購庫存股進行股份支付結算
采用庫存股進行股份支付結算的,無論是授予日回購股份,還是每個資產負債表日、行權日回購股份,都涉及到現金流出企業的問題。但是,從稅法規定來看,作為權益結算的一種,即使其發生了現金流,所確認的費用也不允許在稅前進行扣除。因此,這種方式下企業稅收負擔等同于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尤其是在行權日回購庫存股,企業支付的現金凈額為4 425 000元(5 310 000-885 000),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所支付的現金數額相同,但企業稅負卻有較大差異。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采用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累計確認的費用為4 425 000元,累計交納的所得稅為10 000 000元;而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累計確認的費用為2 655 000元,比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少1 770 000元,而交納的所得稅為10 663 750元,比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多663 750元。尤其是在行權日回購庫存股進行股份支付結算,在支付的現金凈額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相同的情況下,仍增加稅負。
(三)企業會計準則及所得稅法調整的案例
如果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按照行權日的公允價值計量,且稅法允許確認的費用在行權日可以稅前扣除,沿用上例,相關的會計處理及稅務處理如下。
各時點費用和資本公積計算過程見表5。
該公司自20×5年至20×7年,年末分別確認費用960 000、1 560 000、1 728 000元,合計確認費用4 248 000元;20×8年1月1日行權時,按照行權日價格調增費用177 000元,累計確認費用4 425 000元,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完全一致。行權日,按照股票面值確認股本177 000元、資本公積(股本溢價)5 133 000元(885 000+4 425 000-177 000);與以現行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相比,多確認資本公積(股本溢價)1 770 000元[(200-5-10-8)×(25-15)×1 000],從而真實地反映了股票期權增值的部分,也使得凈資產價值能夠得到合理計量。
各年應交所得稅和凈利潤計算過程見表6。
企業確認的費用在行權日可以稅前扣除,則20×5年至20×8年各年交納的所得稅分別為2 740 000、2 890 000、 2 932 000、1 438 000元,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完全一致;凈利潤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也完全一致。企業如果在行權日以回購庫存股進行股份支付,其支付的現金凈額與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相同,稅負也完全一致,不存在盈余管理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M].人民出版社,2006.
[2]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2008[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3] 邢俊英.股權激勵稅收政策的理論和現實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1).
[4] 呂長江,鞏娜.股權激勵會計處理及其經濟后果分析——以伊利股份為例[J].會計研究,2009(5):53-62.
[5] 吳風奇.對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會計處理的異議[J].財會月刊,2011(1上).
[6] 郝娜娜,陳穎,吳蕾娟,等.股權激勵中財務與稅收問題的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6).
[7] 陳靜.股票增值權稅務與會計處理淺析[J].財會通訊·綜合,2010(5上).
[8] 任坐田.股份支付業務個人所得稅會計核算探討[J].財會月刊,2010(5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