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散見于古代典籍和訓詁專著中的同聲符字所構成的同族詞的材料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礎上考證出4組形聲字字族,進而對形聲字聲符假借義示源功能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聲符示源假借義形聲字
有的形聲字聲符有假借義,這是客觀存在的語言現象。楊樹達先生在《造字時有通借證》中說:“今字之聲旁無義者,得其借字而義明。”在該文中楊先生為他所舉的假借聲符一一求出本字。這一類聲符的考證,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說文的重文來推求,當然《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的重文有的是具體標明了的,如“搹”之重文“”,考證后,我們就會發現“鬲”假借為“戹”。有的是我們自己可以據其它訓詁材料考證出來,即《說文》不言重文而實為重文的,如“揕”實為“抌”之重文,據此考證出“冘”假借為“甚”。本文考證了從鬲得聲、從益得聲、從冘得聲、從曷得聲四組形聲字的聲符有假借義,并一一為這些假借義求出了本字。
一、鬲搹槅隔膈(“鬲”假借為“戹”)
鬲,《說文·鬲部》:“鬲,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鬲”本義為古代的一種炊器。借為“戹”表“阻隔、阻塞”義。《說文·戶部》:“戹,隘也。”張舜徽《約注》:“戹、隘雙聲,故許以隘訓戹,隘本作,從,即嗌也。嗌乃咽喉,其處最小,因引申有狹隘義。”狹隘又引申有“阻隔、阻塞”義。“鬲”假借為“戹”,有“阻隔、阻塞”義,從“鬲”得聲之字多有此義。
搹,《說文·手部》:“搹,把也。從手,鬲聲。,搹或從戹。”桂馥《義證》:“《喪服》:‘苴绖大搹。注云:‘盈手曰搹。搹,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下簡稱《段注》):“今隸變作扼。猶軶隸變作軛也。許云扼者,搹之或字。而鄭注《禮》云‘搹,扼也者,漢時少用搹,多用扼。故以今字釋古字,非于許有異也。” 張舜徽《約注》:“搹、搤音義并同。”搹之重文“”的聲符“戹”有“阻隔、阻塞”義。
槅,《說文·木部》:“槅,大車枙也。從木,鬲聲。”《段注》:“枙當作軛。”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與軛同誼。”《釋名·釋車》:“槅,扼也,所以扼牛頸也。”
隔,《說文·阜部》:“隔,障也。從阜,鬲聲。”《廣韻·麥韻》:“隔,塞也。”《文選·張衡〈西京賦〉》:“右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李善注引《說文》:“隔,塞也。”
膈,《玉篇·肉部》:“膈,胸膈。”《釋名·釋形體》:“膈,塞也,隔塞上下,使氣與谷不相亂也。”
二、益搤嗌縊齸(“益”假借“戹”聲)
益,《說文·皿部》:“益,饒也。”“益”本義為“水從器中漫出”。假借有“阻隔、扼要”義。《釋名·釋州國》:“益州,益,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晉書·地理志上》引《春秋元命苞》云:“益之為言阨也。”按“阨”即“”之隸變,即“阻塞、阻隔、扼要”之義,“益”也假借為“戹”,從“益”得聲之字多有“阻塞、阻隔、扼要”之義。
搤,《說文·手部》:“搤,捉也。從手,益聲。”張舜徽《約注》:“搤之言阸也,謂以手扼之其喉以阻塞通氣之道也。凡云‘搤其亢‘搤其咽,皆是也,引申為凡捉持之稱,故其字從益,猶從耳。即嗌之籀文。”《集韻·卦韻》:“搤,扼也。”《漢書·劉敬傳》:“不搤其亢。”顏師古注:“搤與同,謂捉持之也。”
嗌,《說文·口部》:“嗌,咽也。從口,益聲。”《段注》:“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釋名·釋形體》:“咽,又謂之嗌,氣所流通扼要之處也。”《方言》卷六:“嗌,噎也。秦晉或曰嗌。”《莊子·庚桑楚》:“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成玄英疏:“嗌,喉塞也。”陸德明《釋文》:“ 李音厄,謂噎也。”
縊,《說文·糸部》:“縊,經也。從糸,益聲。”張舜徽《約注》:“縊之言嗌也,謂以繩索系束于咽嗌處也。嗌籀文作,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縊字從益,猶從耳。從糸從,亦可以會意說之矣。”《玉篇·糸部》:“縊,自經也。”《釋名·釋喪制》:“縣繩曰縊,縊,阨也,阨其頸也。”《公羊傳·僖公元年》:“桓公召而縊殺之。”陸德明《釋文》:“縊,一本作搤。”
三、冘抌(揕)沈酖眈妉(媅)黕(黮)(“冘”假借為“甚”)
冘,《說文·冖部》:“冘,淫淫,行貌。”本義指行進。“冘”借為“甚”表示“深”義,《說文·甘部》:“甚,尤安樂也。”《段注》:“尤甘也,引申凡殊尤皆曰甚。”“殊尤”即表示程度深,《呂氏春秋·知士》:“王之不說嬰也甚。”高誘注:“甚,深也。”“冘”假借為“甚”,從“冘”得聲之字多有“深”義。
抌(揕、),《說文·手部》:“抌,深擊也。從手,冘聲。”《段注》:“刺客列傳:‘右手揕其匈。揕即抌字。”字亦作“揕”。《廣韻·泌韻》:“揕,擊也。”《讀書雜志·史記第五·刺客列傳》:“右手揕其匈。”王念孫按;“揕之為抌,猶湛之為沈也。”字亦作“” 《說文·殳部》:“,下擊上也。從殳,冘聲。”王筠《句讀》:“,抌一字。”《廣韻·寑韻》:“,深擊。”
沈,《玉篇·水部》:“沈,沒也。”《集韻·侵韻》:“沈,溺也。”《后漢書·郭太傳》:“而沈阻難征。”李賢注:“沈,深也。”《漢書·刑法志》:“除山川沈斥。”顏師古注:“謂居深山之下也。”
酖,《說文·酉部》:“酖,樂酒也。從酉,冘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嗜色為媅,嗜酒為酖。”《廣韻·覃韻》:“酖,嗜酒。”《慧琳音義》卷三十“酖醉”注引《考聲》曰:“酖,愛酒不已也。”按,酖,即是指沉溺于酒中,深深迷戀酒。
眈,《說文·目部》:“眈,視近而志遠。從目,冘聲。”《段注》:“謂其意深沈也。”《集韻·感韻》:“眈,虎視也。”《文選·左思〈魏都賦〉》:“眈眈帝宇。”李善注:“沈與眈音義同。”《文選·何晏〈景福殿賦〉》:“爾乃豐層覆之眈眈。”張銑注:“眈,深邃貌。”
妉(媅),《爾雅·釋詁上》:“妉,樂也。”邢昺疏:“妉,樂之久也。”邵晉涵《正義》:“妉者,《說文》作媅,樂也。《詩》釋文引《韓詩》云:‘妉,樂之甚也。”字亦作媅,《說文·女部》:“媅,樂也。”《字林考逸·女部》:“嗜色為媅。”《廣韻·覃韻》:“媅,淫過。”按,沉溺于女色謂之“妉”,猶沉溺于酒謂之酖也。
黕(黮),《說文·黑部》:“黕,滓垢也。從黑,冘聲。”《廣韻·感韻》:“黕,黑色。”《文選·潘岳〈藉田賦〉》:“翠幕黕以云布。”李善注:“黕,黑貌也。”呂延濟注:“黕,色之深也。”字亦作“黮”,《廣雅·釋器》:“黮,黑也。”王念孫《疏證》:“黕,義與黮同。”《說文·黑部》:“黮,桑葚之黑也。”《集韻·琰韻》:“黮,黑甚也。”《文選·左思〈魏都賦〉》:“榱題黮,階阝盾嶙峋 。”李善注引《聲類》曰:“黮,深黑色也。”
四、曷揭碣竭楬偈(“曷”假借為“桀”)
曷,《說文·曰部》:“曷,何也。”“曷”本義為表示疑問的代詞,借為“桀”表示“高”義。《說文·桀部》:“桀,磔也。”張舜徽《約注》:“桀之言喬也,喬者,高也。此象二人高出木上之形。‘磔也其訓,非其本義。”《詩·衛風·伯兮》:“邦之桀兮。”《毛傳》:“桀,特立也。”“曷”假借為“桀”,從“曷”得聲之字多有“高”義。
揭,《說文·手部》:“揭,高舉也。從手,曷聲。”張舜徽《約注》:“高舉謂之揭,猶負舉謂之竭,特立之石謂之碣,禾舉出苗謂之耳,凡從曷聲字多有高義。乃借曷為桀也。”《廣雅·釋詁一》:“揭,舉也。”王念孫《疏證》:“凡物之上舉者皆謂之揭。、碣,義并與揭通。……竭、揭、桀并通。”《文選·何晏〈景福殿賦〉》:“于是揭以高昌崇觀。”呂向注:“揭,特高貌。”
,《說文·禾部》:“,禾舉出苗也。從禾,曷聲。”王筠《句讀》:“謂禾之翹然高舉者出于眾苗也。、竭同音,故有舉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穗初出莖,如揭而未垂也。”《廣韻·曷韻》:“,禾長也。”
碣,《說文·石部》:“碣,特立之石。……從石,曷聲。”徐鍇《系傳》:“碣,高舉之貌。”《玉篇·石部》:“碣,特立石也。”《漢書·揚雄傳》:“碣以崇山。”顏師古注:“碣,山特立貌。”
竭,《說文·立部》:“竭,負舉也。從立,曷聲。”徐鍇《系傳》:“負而立也。”《段注》:“凡手不能舉者,負而舉之。”張舜徽《約注》:“竭之言揭也,謂高舉在肩背也。凡物高舉在肩背者,持出顯見,故謂之竭。”《廣韻·薛韻》:“竭,舉也。”
嵑,《正字通·山部》:“嵑,山特立也。”《后漢書·賈融傳》:“封神丘兮建隆嵑。”李賢注:“嵑,亦碣也。”
楬,《說文·木部》:“楬,楬桀也。從木,曷聲。”《段注》改作“楬橥也”。徐鍇《系傳》:“楬,舉也。”《玉篇·木部》:“楬,有所表識謂之楬橥也。”《周禮·秋官·蠟氏》:“若有死于道路者,則令埋伏而置楬焉。”鄭玄注引鄭司農云:“楬,欲令其識取之,今時揭橥是也。”按,“楬”為高出地面以作標志的木樁。
偈,《廣雅·釋詁二》:“偈,健也。”《廣韻·薛韻》:“偈,武也。”《玉篇·人部》:“偈,武貌。”按,偈也表示高挺之義。《文選·宋玉〈高唐賦〉》:“偈兮若駕駟馬。”李善注引張銑曰:“偈,挺舉也。”
通過對以上幾組形聲字的考證,我們可以大膽地得出結論:“鬲”假借為“戹”,有“阻隔、阻塞”義,從鬲得聲之字多有此義;益也假借為戹聲,從益得聲之字多有“阻塞、阻隔、扼要”之義;“冘”假借為“甚”,從冘得聲之字多有“深”義;“曷”假借為“桀”,“從曷得聲之字多有“高”義。實際上我們同時發現,從戹得聲之字如軶、、呝、阸等亦有“阻隔、扼要”義,從“甚”得聲之字如“揕、媅、黮、葚(椹)、湛”等亦有“深”義,從“桀”得聲之字如“嵥、榤、滐、杰”等亦有“高”義,因篇幅所限,我們就不再詳加考釋。
參考文獻:
[1][清]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清]王筠.說文釋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清]王筠.說文句讀[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3
[6]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2.
[7]宗福邦,陳世饒,蕭海波.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8]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C].北京:中華書局,1983.
[9]榻榭連.積微居小學述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
(陳亞平四川綿陽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62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