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力石
自從7歲時從河北到北京與我團聚,女兒再沒有長時間離開過家。三年前那個仲夏之日,她即將赴美求學。我的同事和她的同學都到首都機場T3航站樓送行。大家輕松說笑著,以不同組合拍照留念。只有我和她媽媽是局促的,一直到登機時刻來臨。她在和媽媽擁抱時,兩人才突然難以自制。我平靜如常地擁抱了女兒,看著她轉身走進國際出發口。她沒有再回身。望著她漸行漸遠的瘦小身影。感覺胸中被抽空。
回到家。少有地點了棵煙,看著灰藍色煙霧悠然飄散:夫人則不停地擦桌掃地,好像家里的灰塵打掃不凈。
她第一條報平安的消息于兩天后通過MSN從曼哈頓發來,此后,有關她租房、上課、穿衣、做飯等的留學經歷陸續發來。在北京連米粥都不會煮的她,居然有一天發來一組照片:雞蛋炒青椒、清炒扁豆和盛滿半鐵鍋的紅燒肉。這一件件“藝術品”。是她獨立生活的旁證。我看著照片中的紅燒肉。欣慰又傷感。
北京和曼哈頓從此連結在了一起,所有關于曼哈頓的消息都被關注。那里下雨了。北京會感覺潮濕,那里下雪了,北京會感覺陰冷。和女兒交流的日子可謂“黑白顛倒”,晚上和她視頻時。我們說,晚上好,她則回應:爸爸媽媽,早上好呀!
日子在期待中流逝,我們一家都在迎接一個重要日子的蒞臨——紐約大學的畢業典禮。早在半年前,她已制定出我們在美期間詳盡的旅行計劃,哪天去帝國大廈,哪天去華爾街,哪天去中央公園。哪天在哪兒品嘗特色冰激凌……由于趕上了在線認定簽證,美國使館要求在規定時間內一字不差地順利完成所有英文表格,我不厭其煩地苦練基本功,不亞于考了一次托福。
紐約大學的畢業典禮是此行的重頭戲。典禮在紐約鬧市區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舉行,場面盛大和氣氛熱烈是我沒有想到的。比較國內的畢業典禮。無論從儀式還是規模方面,都更為正式與隆重。對于美國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次盛典,親朋好友皆衣著鮮亮,笑逐顏開。
置身充滿現代感又不失莊重典雅的林肯中心禮堂,讓你有一種時空交錯感。喧鬧的大禮堂靜下來后,一支演奏著蘇格蘭風格樂曲的樂隊,導引著紐約大學紫色旗和碩博們步入會場。我在隊伍中看到了身穿紫色碩士服的女兒。她化了淡妝,漂亮而精神。到了宣讀畢業生的名單及其專業的時刻。我看到。每宣讀一位。便有一個親友團站起來,歡叫學生的名字,此起彼伏,聲如海浪。畢業生隨后上臺,接受女院長的擁抱并合影。
好不容易在歡呼聲中聽到了女兒的名字。沒想到女兒的同學或家人也代我們歡呼。她穩步上臺,從容優雅地接受了女院長的擁抱。并和院長說了些什么。這一刻讓我浮想聯翩,她乃至我們全家為了這一刻吃了多少苦!她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參加了無數的考試,可謂披荊斬棘,過關斬將。我為她而自豪。當晚,我們走出紐約地鐵6號線第33街站時。看到了高聳入云的帝國大廈為這次畢業典禮而特意亮起的紫燈。
旅游方面則按照女兒的計劃出行。和所有在美旅游的國人一樣,走的也是從西海岸到東海岸最為經典的觀光路線,景致精彩紛呈。迪斯尼樂園的夢幻世界,大峽谷國家公園的險峻恢宏,拉斯韋加斯的奢華琦麗。南街碼頭的舊時光陰。巴爾的摩的海濱風情,華盛頓地區的莊重氣度,丹麥城的異國情調。赫氏城堡的神秘光景。第五大道的名牌店……
一路上,快樂、開心伴隨著我們。即使在國內。一家三口這樣出門旅游也不多。異國風情和血緣親情的融合,給了我們雙重的享受。在硅谷旁的喜來登酒店入住時,我們一起去逛超市。相比北京。美國的超市品種更豐富,產地更是遍及五大洲四大洋。價格如果不換算,比國內要低許多。恩格爾系數低也表明了美國生活的富裕程度。我少不了要往購物車中放幾瓶美國高桶百威啤酒和小瓶裝葡萄酒,從此過上了革命小酒天天有的幸福生活。女兒時常會在我抱怨陪她們母女逛街而勞累過度時取笑我:老爸,小酒天天有還不知足呀!
我們加入的這個團如同一個聯合國旅游團,全車的五十來個游客。來自歐美亞洲的十多個國家。一車子人都在嚷嚷,互相又聽不懂在說什么。讓人感覺既新鮮又怪怪的。美國旅行社的管理和服務相當規范。我們先后經過四五位導游。都比較敬業,當然要起小費來,也都不含糊,先用小喇叭廣播一番。然后從車頭收到車尾,每收一個必會躬身道謝。有一位華裔菲律賓小伙子。專門負責帶團迪斯尼樂園,熱情、幽默且狡猾。他的中文挺溜。但并不認中國字,他指著一家中國餐館的招牌對我說,只認識那個“水”字。據說,他因為吃個人票和團體票的差額。一個旅游季便可賺得上萬美金。
美國在社會管理方面的特點讓我感覺新鮮。這是一個崇尚自我,又能把張揚個性和約束自我較好融合的國度。比如美國各州對于售酒飲酒都有嚴格限制。在美國的許多超市、食品店,很難看到酒,白酒更是難覓蹤影。據說售酒必須具有專門資質。我幾次想喝點啤酒過過癮都沒找到賣酒的。有一天,從舊金山開往洛杉磯的半路上,在一個工廠名牌直銷店旁邊。我總算看到了心儀已久的百威。結賬后,那位高大壯實的黑人售貨員遞了一聽啤酒后。又遞給我一個紙袋。女兒一旁提醒。“這是讓您包啤酒用的。”花錢買啤酒還怕人看見?著實胡涂。后來一留心,大街上確是沒看到過國內常有的各種場合自由暢飲甚至豪飲的景象。也有例外,那是在拉斯韋加斯的狂歡之夜。
對出國前的女兒。我當然是了解的,她出國前,甚至此次我到美國之前,在我的感覺中,她就是一個時刻需要父母關照的孩子。在去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路上,長途顛簸讓她沉沉入夢,在我的腿上足足睡了兩個小時。我保持著軍人般的標準坐姿直到目的地。
看著她香甜的睡態。我止不住憶起往事。她小時候在火車上就是這樣睡在我腿上。作為一個父親,她的個性,她的特長,她的不足之處,我都心中有數。沒想到,一直信奉知女莫若父的我,僅僅十幾天時間,對她的認識完全被顛覆。我驚異于她的成熟與細致。在北京時,她嬌弱、嬌貴,不做家務,也不會做家務。在曼哈頓生活的這兩年時間,她像變了一個人。做事情有了周密計劃,處理事情還有些老練老到。不僅是我們外出需要她來翻譯。地方不熟悉需要她來領路。甚至連吃什么喝什么,也要她來照料。被人照顧,這是我此生才有的感覺。
關于此次旅行,她計劃了每一天每一個時段的行程。比如到哪家商場購物。在哪家飯店吃飯。只要是她吃過的,感覺好吃的,都要讓我們一一品嘗,安排我們幾乎遍嘗了曼哈頓島上各種風味的冰激凌和各樣西餐,其中最有特點的是那家光頭佬巧克力酒吧,甚是有趣。各式點心巧克力、冷飲巧克力、小吃巧克力,樣樣離不開巧克力,甚至酒吧的大廳里。從上到下布滿的粗大的透明管子中。流動的也是液體巧克力。
臨別美國之前。女兒還有一個特別的安排,請美國女同學杰西卡、印度女同學瑞蒂卡和她們的母親一起吃餃子。借我們來美之際作一個答謝,這顯示出了她的良苦用心。頭天晚上,我們一起到唐人街的超市買了前臂尖、排骨、茄子、戶子、佐料和餃子粉。次日一大早,我和夫人開始忙碌。為了保證中國菜的質量,我在北京時特意照著菜譜做了若干次試驗。熱菜、涼菜準備好,又調好了餃子餡兒、搟了餃子皮兒,這時,杰西卡、瑞蒂卡她們先后來到。女兒和她們顯然非常熟悉,又是擁抱,又是說笑。中國人講究在家靠父母,外出靠朋友,女兒深諳此理,她和外國人以誠相待,友好相處。也在許多方面得到了對方的幫助。從女兒寄回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她的許多節日和聚會是在美國人家里度過的。
兩位母親到底是家庭主婦,雖說是頭一次包餃子,但包出來的餃子像模象樣。讓我意外的是。她們非常喜歡吃我的清炒戶子。杰西卡還對那瓶香醋發生興趣,她用相機拍下了醋瓶的特寫,說要到超市買同樣的醋。美國菜好吃,特別是比薩、色拉、熱狗等,但缺點是太甜,菜量少。如果把中西餐結合起來,換著花樣吃,那是最好的了。
回國前一天,開始往行李箱放大包小包的服裝、干果、巧克力等,因為東西太多,我竟然沒能放下。一旁的女兒說了聲“還是讓我來吧”。于是像一個小伙子一樣重新裝箱,她把所有的衣服都成卷兒排列。該放的都放進去了。然后坐下來,整理給我買的一種增強膝關節膠質的保健藥,還在一張紙片上一一寫好服藥時間、藥量,黃色的服幾片。白色的服幾片。
回北京那天,女兒和另一位回國留學生同租了一輛面包車送我們。登機手續辦得十分順利,我們順著隔離繩走向安檢口,她和媽媽緊緊擁抱了一會,在和我擁抱時,眼淚還在流。想著一家人又是大洋相隔,難得一聚,不免惆悵。過了安檢口。我們看著她離開后。隨即在到免稅店閑逛。其實女兒并沒有馬上離開機場。她一直在眼界所及的范圍望著我們。以往,不論她到哪兒,總是在父母目光的注視下的:此次,我們的背影則是在她的目光注視下消失的。
女兒大了,她廑得惦念漸漸變老的老爸老媽了。
責編李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