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新 黃河飛
[摘 要] 概括介紹美國前總統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維金出版社、雙日出版社的編輯生涯,并對杰奎琳的編輯業績和編輯理念做出評價。
[關鍵詞] 杰奎琳·肯尼迪 編輯 編輯生涯 編輯理念
[中圖分類號] G23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2012) 01-0085-05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18-year editorial life of Jacqueline Kennedy, who was the former U.S. presidents wife, in the Viking Press and Doubleday as an editor, and evaluates her editing performance and editing concept appropriately.
[Key words] Jacqueline Kennedy Editoreditorial life Editing concept
有這么一個女人,她嫁入美國政壇豪門,貴為美國第一夫人,親眼見到自己的總統丈夫被槍殺,后來又不顧一切下嫁希臘船王,把自己生命的最后18年獻給了出版業。她是誰?
大家都知道,筆者說的是杰奎琳·肯尼迪·奧納西斯(1929—1994)。人們對她那傳奇般的一生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卻未必知道她曾經作為一名編輯,先后服務于美國的維京出版社、雙日出版社,在美國20世紀圖書出版業留下了屬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1 良好的職業積淀
1.1 短暫攝影記者生涯中收獲偉大婚姻
肯尼迪夫人原名杰奎琳·李·布維爾,1929年6月28日出生在紐約長島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生下來她就擁有美麗的家園、心愛的馬匹、深愛的家人和書籍。孩童時代,她把大量時間花費在閱讀契訶夫、肖伯納等人的著作上。漸漸地,她的閱讀興趣開始轉向莎士比亞、威廉·巴特勒·葉芝、薩特,甚至是迪派克·喬浦勒的作品。對書籍的熱愛,還有大學文科的學習經歷使她具備了從事文字工作的優秀潛質。
在華盛頓大學獲得法國文學學士學位后,杰奎琳找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在《華盛頓先驅時報》(Washington Times-Herald)做助理攝影記者,寫專欄文章,周薪43.5美元。正是在采訪過程中,她認識了當時任馬薩諸塞州州長,后來當選參議員的約翰·肯尼迪。漂亮的女記者和杰出的議員之間雖然相差10歲,但并不妨礙偉大愛情的誕生。1953年6月23日,《華盛頓先驅時報》在頭版刊登了如下標題:“我們的攝影女郎和約翰·肯尼迪的羅曼史”。對杰奎琳而言,第一份正式工作最大的收獲就是與約翰·肯尼迪的婚姻。她在很長時間內不需要再工作了。但她沒想到的是,距離她再找第二份工作要花去23年時間,而她會為此一直干到1994年去世。
1.2 《當仁不讓》小試牛刀
1954年10月,肯尼迪因在“二戰”時所受的背傷復發進行手術,次年2月又為此做了另一次背部手術。在康復期間,謀求總統競選的他決定寫一本書——《當仁不讓》(Profiles in Courage),寫的是美國歷史上8位勇敢的議員。這本書該如何構思?從什么角度下筆?這都離不開杰奎琳的出謀獻策。書中需要的大量歷史文獻和人物資料也得靠她到國會圖書館索取。在杰奎琳的鼓勵和幫助下,由肯尼迪的高級顧問和首席演講撰稿人特德·索倫森操刀,肯尼迪完成了《當仁不讓》一書。杰奎琳先是找到《華盛頓先驅時報》的同事安吉利·金格拉斯。后者為她推薦了哈珀出版社老板老卡斯·坎菲爾德(Cass Canfield Sr.)。她直接登門拜訪,打動了老坎菲爾德閱讀書稿的興趣。他看后決定買下這部書稿,并安排著名編輯埃文·托馬斯擔任該書的責任編輯。
《當仁不讓》出版后引起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媒體好評如潮。只有杰奎琳才知道此事的內幕。正是在她的說服之下,肯尼迪的父親喬瑟夫·肯尼迪才為該書慷慨地花了十萬美元的宣傳費。在隨后的七八年中,《當仁不讓》一直是一本不錯的暢銷書,還獲得了1957年普利策人物傳記獎,還為肯尼迪當選總統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1963年,《當仁不讓》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非文學類第四名,在肯尼迪總統被暗殺后的1964年更是排到第三名。通過這次經歷,杰奎琳對書籍的構思寫作、編輯出版、宣傳營銷有了初步了解。
1.3 編輯職業符合自身期待
肯尼迪總統死后,杰奎琳做了5年寡婦,然后于1968年下嫁希臘船王亞里斯多德·奧納西斯(Aristotle Onassis)。1975年,奧納西斯去世,她再次成了寡婦。這段不幸的婚姻留給46歲的她2600萬美元,從此她可以衣食無憂了,由于孩子們也長大了,她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于是她決定找份可以實現抱負的工作。由于杰奎琳喜愛文學和寫作,她的兩個朋友,一個是她原來在白宮的社交秘書萊迪蒂亞·鮑德里奇(LetitiaBaldrige),一個是報紙專欄作家吉米·布雷斯林(Jimmy Breslin),都建議杰奎琳在出版業找份正式工作。
杰奎琳先是求助于某個熟識的出版社老板,但是對方告訴她,他的助理編輯們手頭的活很多,不可能圍著她這樣一個毫無出版業從業經驗的人打轉。雖然受了些打擊,但是她在出版業工作的信心還是不減。在維京出版社(Viking Press)老板湯姆·金茲伯格(Tom Guinzburg)的盛情相邀下,1975年9月她去了維京,開始了近20年的編輯生涯。
2 可圈可點的編輯生涯
杰奎琳在出版業的職業生涯分為兩個階段:1975—1978年,在維京出版社;1978—1994,在雙日出版社(Doubleday Company)。
2.1 維京出版社淺嘗輒止
杰奎琳和湯姆·金茲伯格從小就認識,彼此欣賞。金茲伯格認為她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編輯。當然,金茲伯格記得父親曾經警告過他把朋友帶入出版社工作的后果,但他還是雇用了她。他回憶說:“人們對我說,‘你為什么要這么做?這只是一個公關噱頭吧?我說,‘是啊,如果能起到這個作用,也不錯。可那不是我雇用她的真正理由。他們又說,‘哦,那是為什么?我說:‘我雇用她,是因為在任何一天和她共進午餐或晚餐的人都有可能為我們貢獻一部書稿。”[1]
杰奎琳的頭銜是“顧問編輯”(consulting editor),周薪200美元(年薪1萬美元),一周工作4天。對她來說,這份年薪簡直不值一提,出版業也不是能讓人賺大錢的地方。但是她看重的是她喜愛這個職業,能夠從中享受到工作的樂趣。維京是一家文學性很強的獨立出版社,有索爾·貝婁、托馬斯·品欽這樣的大作家。她喜歡這樣的氛圍。
考慮到她之前的經歷,杰奎琳不可能一開始就做策劃編輯或者高級編輯;而考慮到她的聲望和年紀,做助理編輯也是大材小用。老板的初衷是希望她能夠利用自己的聲望簽到名牌作家和名人作者,具體的文字編輯工作自然有大把的人來做。而且,將這樣一位名人延攬進出版社,可以擴大維京的知名度,何樂而不為。
1975年9月22日是杰奎琳進社工作的第一天,她的到來引起了一場轟動。當時維京的每一位女員工都精心打扮,個個都很漂亮。杰奎琳走了進來,她穿著800美元的寬松長褲,還有300美元的襯衫,看起來好像要成為大家關注的目標似的。走道上全是蜂擁而至的人群。不止于此,據湯姆·金茲伯格的回憶,當時還有炸彈的威脅,安全人員和記者們都偽裝成了信使。
不管別人怎么想,自進社的第一天起,杰奎琳就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編輯,而不是出版社的華麗擺設。為了適應這份新工作,她向同事和朋友們積極求教。著名編輯納恩·塔里斯(Nan A. Talese)先后供職于蘭登書屋、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有10多年編輯經驗。杰奎琳就讓朋友安排與她見面,兩人一見如故,不僅談了有關書籍出版的事情,而且還“討論了很多關于孩子的話題,以及汲汲營營的紐約生活”[2]。
戴安娜·弗里蘭 (Diana Vreeland) 曾經擔任《時尚芭莎》(Harpers Bazaar)和《時尚》(Vogue)的主編,還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任職,是美國時尚界的第一夫人。約翰·肯尼迪1960年就任總統后,她成為杰奎琳的時尚顧問兼首席設計師。杰奎琳利用自己的時尚觸覺,為戴安娜·弗里蘭出版了《俄羅斯風格》(In the Russian Style)、《巴黎新款服飾》(Inventive Paris Clothes)。阿爾西爾·弗曼曾任月書俱樂部董事長和維京出版社的主編。他回憶說:她來到月書俱樂部向我們展示她在書展上發現的《俄羅斯風格》。每月一本俱樂部最終買下該書,不是因為杰奎琳的名人身份,也不是因為她在書展上的魅力,只是因為這本書本身很有吸引力。
此外,杰奎琳還找前芝加哥神父尤金·肯尼迪出版了獲獎傳記《理查德·J. 戴利的政治生涯》(Himself! The Life and Times of Richard J.Daley)。她鼓勵芭芭拉·蔡斯-里布(Barbara Chase-Riboud)撰寫她的成名作《莎麗·海明斯》(Sally Hemings),該書描寫的是托馬斯·杰斐遜總統的奴隸兼情婦。這些成功的案例證明了杰奎琳偏好名人路線的編輯風格。
在維京出版社,杰奎琳低調的風格和對業務的鉆研給同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總的來說,她在維京的編輯生涯不太成功。這當然和她缺乏出版經驗、編輯直覺有關。編輯工作是一份沉下心來才能做好的工作,和繁忙的社交生活是相背離的。她需要不斷適應和調節。她提交的大多數選題都沒有什么結果,據說她和同事們相處也不是太融洽。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她徹底離開了維京出版社。
1977年,湯姆·金茲伯格準備購買杰弗里·阿徹(Jeffrey Archer)的書稿《想刺殺美國總統的是誰?》(Shall We Tell the President?),故事的場景設置在1984年,是個虛構的故事,那時的總統名為泰德·肯尼迪,書中還有針對他的暗殺情節。金茲伯格怕敏感的杰奎琳難以接受這樣的選題,來和她商量:如果本社不出這本書,別的出版社也同樣會出;而且杰奎琳不用接手這部書稿的編輯工作。
取得了杰奎琳的諒解后,維京于同年10月出版了這本書。在星期天的《紐約時報·書評版》中,約翰·倫納德對這本書進行了辛辣的評論,指責書中有關總統夫人的內容。而金茲伯格申明此書是由杰奎琳購買并出版的,《紐約時報》評論認為杰奎琳必須對此事負責。第二天也就是星期一,她從維京出版社辭職。
2.2 雙日出版社大放異彩
在以前的大學同學也是她的白宮社交秘書南希·塔克曼(Nancy Tuckerman)的建議下,杰奎琳加入了雙日出版社,在接下來的15年里一直與塔克曼共事。一開始,她在老友約翰·薩金特(John Sargent)的手下擔任副編輯(deputy editor),蝸居在一個沒有窗戶的辦公室里。
與維京出版社不同,雙日出版社是一家商業性很強的出版社,秉承“商業優先,品位其次”的出版原則。它在出版名人書籍方面比較擅長,比如艾森豪威爾總統、尼克松總統以及其他一些政治名人的傳記等,但是對文學性書籍沒什么興趣。剛開始的時候,杰奎琳控制不住對藝術和歷史的熱情,提出出版這方面的書籍,但她的選題大都遭到了否決。多次碰壁之后,杰奎琳明白了關心當時的流行趨勢,抓住商業性強的選題,才是工作的重心。她很快找到感覺,進入角色,出版了一系列不同類別的書籍:商業暢銷書、茶幾書(大開本畫冊)、高檔兒童書籍、舞者回憶錄、法國王室歷史,等等。杰奎琳是個高產編輯,每年經她之手出版的書籍大約有10到12本,她的年薪很快升到5萬美元。最后,她被提升為高級編輯,年薪達到10萬美元。
杰奎琳每周上班3天,為了避免那些狂熱的名人愛好者打擾出版社和杰奎琳的正常工作,雙日出版社從未公布是哪三天。杰奎琳的心態進一步平和下來。她盡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場面。她已經不需要再擴大社交圈了。當然,她可以用自己的社交網絡拉到她想要的選題。比如,1993年她竭力說服卡米拉寫一本關于她與英國王儲查爾斯婚外情的書,并為此開價200萬美元。
她經常在辦公室吃中飯,而不是去四季餐廳等聚集出版人的餐廳。在日常工作中,她非常注意處理好與同事之間的關系,盡量以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面目出現。同事們評價說:“她很不錯,是一個使人感到愉快的人。”她也沒什么特權。納恩·塔里斯后來也加入了雙日出版社做副總裁,辦公室就在當時的總裁兼出版人史蒂夫·魯賓旁邊。她說:“每個編輯都會排隊一個個去史蒂夫辦公室見他,杰奎琳也不例外。”[3]
她知道自己的名字對出版社的價值,塔里斯回憶說;“她有一次告訴我,我是個獵手,當他們需要我的時候我就去打獵。”1988年,埃及小說家納吉布·馬赫福茲(Naguib Mahfouz)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雙日出版社的經理艾伯特·維塔利就讓杰奎琳去聯系馬赫福茲。本身就熱愛埃及文化的她出版了他的《開羅三部曲》(Cairo Trilogy)的英譯本,并且說服約瑟夫·坎貝爾和比爾·莫耶斯在上電視談話節目時談到了《神秘的力量》,大造聲勢。
杰奎琳逐漸成為一個典型的編輯:參加編輯會議,選題被槍斃,抱怨管理體制,努力去討好銷售人員,和脾氣不好的作者打交道。她也會像其他編輯一樣,跪在辦公室的地板上整理書稿清樣文件。她出的書有的暢銷,有的滯銷;她努力在商業追求和自身喜好之間找到某種平衡。
1994年5月19日,杰奎琳因癌癥死于睡夢中,享年64歲。她的兒子說:“我的母親離開人世的時候,周圍全是她的朋友、她的親人,還有她的書籍。”杰奎琳生前非常喜歡書籍,稱它們是自己的老朋友,是她通向他人的心靈、思想乃至世界的窗口。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通過這些她編輯的書籍,她向人們展示了除總統夫人、富翁妻子、社交名流之外的另一種人生。
3 編輯業績及其評價
3.1 編輯業績可圈可點
在18年間,杰奎琳一共編輯出版了100多種書,其中著名的有比爾·莫耶斯的《身心桃花源》(Healing and the Mind)、邁克爾·杰克遜(Michael Jackson)的《太空步》(Moonwalk)、愛德華·拉津斯基(Edvard Radzinsky)的《最后的沙皇》(The Last Tsar: The Life and Death of Nicholas II)。她還出版了歌手卡莉·西蒙著的一系列兒童讀物,后者是她的朋友和瑪莎葡萄島的鄰居,也是著名的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的創始人之一理查德·西蒙的女兒。
杰奎琳同時也被認為為美籍黑人作家在美國文學界立足做出了貢獻。她鼓勵她的鄰居、哈雷姆文藝復興最后的幸存者多蘿西·韋斯特(Dorothy West)完成了《婚禮》(The Wedding)的創作。這本關于種族、階級、財富和權力的書,1995年一出版就獲得了社會各界的稱贊。多蘿西在前言中對已逝的杰奎琳的鼓勵表示了深深的謝意。1998年,“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通過一部由著名影星哈利·貝瑞演出的電視電影介紹了此書。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邁克爾·杰克遜的自傳《太空步》。當時正值杰克遜的熱賣專輯《顫栗》推出兩年,他的演藝事業如日中天。1984年,杰奎琳和杰克遜簽約出版他的自傳,預付款30萬美元,代筆者斯蒂芬·戴維斯也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以后發生的事充分證明這是個大麻煩,但也誕生了一本大暢銷書。
這本書的簽約充分證明了杰奎琳的實力。當時的競爭者很多,杰奎琳是當時美國唯一一個能讓杰克遜聽電話的人。接下來,她又為代筆者的選擇大傷腦筋,因為找了幾個杰克遜都不滿意,最后才選定了斯蒂芬·戴維斯。
戴維斯為撰寫此書斷斷續續地對杰克遜采訪了18個月,最后寫完書稿又花了8個月。這本自傳講述了杰克遜從小到大所有罕為人知的故事,最大的賣點就是他稱小時候曾遭到父親的毆打。1988年,《太空步》精裝本一出版就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首印50萬冊很快銷售一空,成了每個杰克遜歌迷的必讀之書。在1988年的美國暢銷書榜前十名中,這本書位列第十,是雙日出版社的唯一收獲。它比《里根回憶錄》的表現還要好。
杰奎琳為此立了大功。她一直催促此書的進度,杰克遜卻一拖再拖,最后揚言除非杰奎琳為他的自傳作序,不然就停止此書的出版。杰奎琳本不愿意再拋頭露面,因此一直避免自己的名字出現在任何她編輯的書中。最終,由于她十分看重此書,還是破例寫了序言,對杰克遜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我們該如何評價邁克爾·杰克遜呢?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人之一,是一位不斷創新、叫人驚喜的詞曲作者。他的舞步像是要對抗地心引力,人們認為他可以媲美弗雷德·阿斯泰爾和吉恩·凱利。公眾也許并不能完全了解他對演藝事業的投入程度。他終年無休,從不自滿,是個不斷挑戰自己的完美主義者。對于很多人來說,邁克爾·杰克遜是個難以理解的人,但那些與之共事的人卻不這么認為。這位天才的藝人是個細膩、敏感、熱情、有趣并且充滿洞察力的人。邁克爾的《太空步》讓大家有機會探求他工作及思考的奧妙。”
然而在此書的再版問題上,杰奎琳和杰克遜意見相左,最后鬧得不歡而散。在第一版一銷而空之后,邁克爾·杰克遜拒絕再加印精裝書,也不打算推出該書的平裝版。1992年,杰克遜干脆收回了該書的版權。此書從此在市場上絕跡,成為后來眾多杰克遜迷的遺憾。1989年,我國現代出版社推出了這本書的中文版。2009年邁克爾·杰克遜意外死亡后,安徽科技出版社又再次推出了該書的中文版,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歌星。
3.2 編輯理念及評價
美國編輯大師馬克斯維爾·珀金斯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著名作家的編輯,被譽為“天才的編輯”。他曾經說過書籍只屬于作者。秉承這種理念,杰奎琳深知編輯要隱藏在作者身后,讓作者充分凸顯。是作者寫書,因此只有作者位居前臺和中心。
保持低調的杰奎琳曾經非常難得地接受過行業雜志《出版商周刊》的一次采訪。她首先告誡記者不錄音,不拍照,不提與私人生活有關的問題,否則不接受采訪。在采訪中,她極其謙虛地說之所以加入出版業,只是出于對書籍的熱愛。她說“我喜歡做出版的理由之一是:你從不用推出編輯,你只需要推出書籍及其作者。”[4]
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出版業走出了它的黃金時代,開始走下坡路。編輯的地位不斷下降,不再那么專心地出書,也沒多少時間和他們的作者交流。但是杰奎琳卻還是那么傳統,表現出對作家工作的欽佩、好奇和興趣。滾石唱片公司的特約編輯喬納森·科特曾經與杰奎琳合作出版過幾本關于埃及的書,比如《伊西斯和奧西里斯》(Isis and Osiris: Rediscovering the Goddess Myth)等。他表示:“與杰奎琳一起工作是件非凡的事情。”
在他人看來,與一個身為公眾人物的編輯一起工作是令人生畏的。但是杰奎琳的態度非常平和,科特很快就放松下來。在杰奎琳的辦公室和家中一起工作時,杰奎琳在書稿的每一頁做標注,并且寫下她關于埃及的知識和她所收集的有關埃及文學和歷史的書籍。科特說:“杰奎琳在文字方面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造詣。她在這方面是智慧與熱情并存,是個理想的讀者和理想的編輯。”
納恩·塔里斯深深感到杰奎琳在出版方面杰出的才能。她說:“我銘記她在肯尼迪總統葬禮上的表現,展示了她對于美國歷史和美國之于世界的象征意義的理解,她的態度非常得體。我們在那個女性地位不是很高的年代成長起來,有些東西很難克服。因此,我想她選擇了這個可以運用她頭腦的事業。”[5]
4 結 語
誠然,與馬克斯維爾·珀金斯、薩克斯·康明斯、羅伯特·戈特里布、羅伯特·吉魯這些編輯大師相比,杰奎琳的從業時間不夠長,推出的也不是頂尖作家和文學杰作。但是她在有限的20年里,利用自己的聲望以及對事業的熱愛,做到了一般編輯做不到的成就。她選擇編輯這個職業,加深了人們對這個職業的理解和認知,在某種程度上也凸顯了圖書出版業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讓我們對這個“幕后行業”有信心的是:我們的編輯推出了偉大的作品和作家,還有就是一些大家熟知的名人在我們行業任職。杰奎琳無疑是后者。
注 釋
[1]阿爾·西爾弗曼著;葉新等譯.黃金時代:美國書業風云錄[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106
[2][3][5]Celia McGee. Once an Editor, Now the Subject[N]. New York Times,2010-12-01
[4]Robert MacFadden. Death of a First Lady: Jacqueline KennedyOnassis Die of Cancer at 64[N]. New York Times,1994-05-20
(收稿日期:2011-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