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離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編輯學在我國的興起,部分高校陸續設置編輯出版專業。為適應教學需要,部分編輯出版專業教材相繼出版。由于編輯出版專業是一門新興學科,編寫教材缺乏經驗,在出版的教材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一些教材學術性、理論性較強,過分熱衷構建學術體系,與編輯出版實際脫離;二是一些教材過多地側重出版流程的描述,以及編輯工作經驗的總結和具體技術的介紹,缺乏理論探討和出版規律的總結,也不完全適應教學的需要。近讀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的由吳平和蘆珊珊編著的《編輯學原理》,在吸收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有新的跨越,是一部既有理論性,又重視知識性、實用性、理論聯系實際的適合教學需要的好教材。
通讀《編輯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從內容上看有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理論有高度。一部好的學術著作或好的教材,首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理論支撐,這是一部著作的主腦或靈魂。理論是人們社會活動實踐經驗的結晶,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內部矛盾及其發展規律的揭示。它來源于實踐,又用來指導人們的實踐。誠如《人民日報》2011年9月22日《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一文所說:“一個政黨要走在時代的前列,就一刻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原理》一書不論在講編輯理論、編輯活動規律、編輯者的素質修養、編輯過程、編輯實踐或者講述編輯出版發展的歷史,編者都能站在歷史與時代的高度,考察編輯活動,把作為編輯出版的傳播活動建立在與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文化的進步這個大局的前提下加以闡釋。如在講編輯工作的基本原則時,《原理》從五個方面加以論述,其中強調了政治標準第一的原則,意在說明編輯工作者只有對政治全面深刻的認識了解,才能自覺把握出版工作中的方向。編輯只有具備明確的政治意識,才能決定文化的選擇與傳播。編者在此還強調了強化政治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澄清了那種認為講政治就不能提市場經濟的糊涂觀念。全書處處從理論高度考察文化出版的復雜現象,可視為本書的一個亮點。
二是論述有深度。所謂深度是指編者在論述某些問題時,不是就事物的表面作淺層次的描述解析,而是著眼于從隱蔽在事物深層次中的問題加以挖掘,透視事物的本質,強化人們的認識,如編者在講編輯的價值時從七個方面加以分析論述。既強調編輯是出版物的首要責任人,編輯是出版部門的中心環節,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中流砥柱,又強調編輯是文化生產和文化接受的中介。如何看待編輯的中介作用,以往的論者,多從編者與作者、讀者處在中間地位,三者相互協調,使作品適合讀者需要,說明編輯發揮的中介作用。《原理》一書在講這一問題時,一方面強調編輯從出版的角度對作品施加“力”,盡管它并未改變作品的實質,只是改變了作品的運動狀態,為作品加“值”,擴大了作品的文化傳播;另一方面又強調編輯還擔當著個性化作者與社會化讀者的中介作用。而將作者個性與讀者社會化的共性有機統一起來,就需要編輯的學識、智慧與眼光。從而把編者的中介作用提高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對我們認識編者的價值有了深一步的認識。
三是知識有廣度。本書共七章,既有編輯理論、編輯活動、編輯史、編輯思想的詳細介紹與概述,又有對具體編輯過程諸如選題、組稿、審稿、編輯加工的具體評析,涵蓋了編輯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基本原理分析,又有典型案例的剖析,少的是抽象空洞理論鋪陳,多的是對基本知識概念準確的解讀,做到理論分析與具體案例的有機融合。知識面廣,操作性強,很適宜在校學生學習實踐。加之全書文字簡練,有些問題,不展開詳述,點到為止,給學生留下寬廣的思維空間。
本書還有諸多其他亮點,這里不展開一一論述。然而,從更高要求看,尚有不足之處。章與章之間在內容與篇幅上不夠均衡。第二章講編輯活動時,涉及歷代編輯出版活動過簡,應稍加文字,勾畫出中國出版史概貌,使學生對中國出版史有一個整體輪廓的了解;編輯過程列舉三章,有些問題講得過細,再概括些為好。
(《編輯學原理》,吳平、蘆珊珊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200頁,定價2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