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為什么沒有Instagram?”
當中國首例互聯網行業壟斷訴訟案2012年4月18日如期開庭時,中國互聯網的創業者們反思的卻是這個問題。
截至今日,盡管有40家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海外上市,可是中國的網絡世界卻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2006年之后,中國互聯網界再無新的網絡公司真正創業成功。
而Instagram,這款兩位斯坦福畢業生創造的個性照片分享應用程序,只用了18個月的時間,便從蘋果智能手機上的一款免費產品,變成社交帝國“臉書網”10億美元的一樁天價收購。但是這則硅谷新神話,卻讓國內的創業者對自己的處境更加悲觀。
是否還要繼續壟斷?中國的網絡“巨人”們應當率先反思。
巨人“卡位”
有一條規律似乎貫穿著創新型互聯網公司的發家史:一旦它們從創業初期不知名的小公司,變身業界仰視的上市公司,便很難擺脫一股商業社會的俗氣。
俯視市場規則,脫離用戶的真實需求——互聯網帝國微軟、蘋果、谷歌和臉書網,幾乎都在公司的鼎盛時期犧牲用戶的自由選擇權,借助“陰招”打擊那些威脅市場占有率的商業對手。因此,上述公司全都曾涉嫌壟斷,并多次遭遇調查,乃至官司。而到了反壟斷委員會面前,任何互聯網巨頭的法律代表都不得不出言謹慎,因為懲罰壟斷的罰款都是天文數字。
但在中國,互聯網界對于反壟斷的共識尚未形成。國內的網絡“巨人”們憑借對流量、對用戶的控制,將眾多還未成長起來的創新型小公司,扼殺在襁褓中。
根據網絡智庫互聯網實驗室對國內該行業壟斷狀況的調查,在國內網民最經常使用的領域,均存在著市場份額集中度遠高于競爭對手的“寡頭”。
例如搜索領域,絕大部分用戶集中在百度,其市場份額超過七成。而在即時通訊領域,騰訊占有全國四分之三的用戶。與電子商務密切相關的C2C(個人對個人)領域,以及第三方支付領域,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和支付寶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近95%和71%。
這樣一來,只要想做,幾大互聯網巨頭可以輕易控制網絡流量、用戶群這兩大資源,用直接的技術手段限制用戶選擇,阻礙競爭對手獲得流量和用戶,達到排擠對手的目的。目前,國內的網絡巨頭基本采取的都是利用免費產品吸引海量用戶,并將用于獲利的增值服務在升級程序中捆綁安裝,而用戶的選擇權其實很小。
“從國內互聯網巨頭們的第一桶金開始,不顧用戶利益而惡性競爭的做法始終是存在的。”國內資深的互聯網創業人李明順,在評價行業的市場環境時說。
在李明順看來,行業中最“惡性”的競爭莫過于競爭對手之間產品的“惡意替代”。現在這種不正當的競爭是加劇而不是減少了,李明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正是這種背景下,中國的首例互聯網行業壟斷訴訟案于4月開庭審理。
在廣東高級人民法院,來自北京的奇虎360公司起訴深圳騰訊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涉嫌壟斷,前者索賠1.5億元。而幾乎同時,同一家法院還受理了騰訊“反訴”奇虎360“扣扣保鏢”產品涉嫌不正當競爭的案件,騰訊公司索賠1.25億元。
盡管這兩家已經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對于訴訟的具體爭議都出言謹慎,但是在外界看來,這新一輪的爭議依然是繼2010年的“3Q大戰”之后,兩大網絡巨頭對國內用戶資源的爭奪和產品市場“卡位”的延續。正是這場暗戰的公開化,讓行業和公眾看到了國內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局限性。
幾乎在中國互聯網的所有領域,網絡巨頭都占有“寡頭”的優勢。用戶不希望只有一個選擇,因此無論是誰壟斷,用戶都有權抵制。而對于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壟斷狀況的討論,不僅關系到每個網民的利益,關系到社會公共的利益。
創業多危險
盡管多家網絡巨頭對于涉嫌壟斷均閉口不談,但是它們的諸多行為已經讓用戶和試圖趕超的年輕創業者們感受到了壓力。
2010年12月推出免費企業即時通訊系統的上海imo公司,便感受到了來自巨頭的壓力。目前,這家小型公司運行的辦公通訊系統,同時在線人數剛剛達到100萬,但是一家同樣進軍企業即時通訊的網絡巨頭,已經將它鎖定在需要打擊的“雷達”上。imo公司運營總裁張翀睿發現,這家網絡巨頭不僅在相近的產品上進行模仿,并且在用戶經常使用的搜索引擎上,有意誤導imo的用戶。
為此,imo在上海和北京分別舉行兩場說明會,公開表達了憤怒,并且在國內一家知名財經日報上刊登了要求對方道歉的廣告。但是,公司沒有收獲任何回應。
“我們盡管能發出抗議,但在實際的運行中,創業階段的互聯網公司只能躲著走。”張(羽+中)睿說。
創業者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微博產品這類熱門產品必須敬而遠之,而只能投身一些大公司投入產出比較低的領域。
“創業者們不僅要選準產品的方向,還必須靜悄悄地做事,遠離巨人們的雷達。” 張(羽+中)睿說。
這種受排擠的經歷,只有身處創業圈子里的創業者們才體會得到。表面上,新浪、百度、淘寶和奇虎360等公司在2011年紛紛向下游的合作伙伴逐步開放網絡資源,但是網絡寡頭們并不會輕易拿出核心的用戶資源。
隨著4G技術等移動互聯網的升級換代,國內的移動網絡用戶數量還會成倍增長。而要維系這些用戶,通過快速模仿并占領新的用戶和市場,才是維持盈利的最終保證。因此,若仍然沒有有效的監管,國內互聯網行業的寡頭壟斷,還有加劇的動機和邏輯。創新型互聯網公司的處境將更加危險。
目睹許多創業失敗案例的李明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網絡巨頭在技術和營銷方面的壓倒性優勢,會讓創業型公司同樣的產品在一夜之間“必死無疑”。
如今,普通用戶被告知,只能用網絡巨頭公司的A產品,不能用小公司的B產品,因為系統存在沖突。網絡公司之間頻頻采取技術手段,強制剝奪用戶的選擇權,這也背離了互聯網開放、自由的精神,扼殺了萌芽公司的生長機會。
“不斷受到大象的碾壓,威脅著生存。長此以往,沒有及時的投資支持,創業型的公司只能像被打散的螞蟻一樣散伙。”張(羽+中)睿說。
反壟斷聲浪
“十年來,互聯網界還是老面孔。”多位與《中國新聞周刊》交談的資深創業者對這一現象搖頭。之所以形成“老年創業”,除了馬云、馬化騰等一代“70后”創業者具備頑強的生命力,其網絡帝國市場份額的排他性也是重要原因。
“與扎克伯格同齡的‘80后’創業的互聯網公司,至今沒有出現。”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周鴻祎對記者表示。這位“70后”的資深創業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如今由互聯網巨頭制造的惡性競爭,打壓了年輕創業者的發展空間,以及年輕互聯網公司的生存環境。
此外,國內互聯網產品的同質化和過渡競爭,也促使各家公司寧可緊盯競爭對手的動作,而并非集中精力研發自己的新產品。
周鴻(視字旁+韋)于2006年創建了提供免費安全軟件的奇虎360。作為距今最近的一起成功創業的互聯網公司案例,奇虎于2011年3月在美國成功上市,并在今年5月宣布將加入智能手機的研發。奇虎公司在商業上的成功令人側目。然而,奇虎公司卻多次在與百度公司和金山公司的不正當競爭訴訟中輸了官司。
“無論我們的訴訟的結果如何,我的最終目的都是引起各方對于互聯網市場環境問題的重視,并且喚醒公眾一起來思考,壟斷對于中國互聯網行業未來究竟有哪些不利。”周鴻(視字旁+韋)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在互聯網行業,反壟斷的聲浪,也在首例互聯網壟斷訴訟案之后,變得更高。近日,包括網易公司、UC公司、暴風影音等互聯網公司都公開譴責了針對自身產品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不回避地承認,包括奇虎360在內,參與抗議的公司盡管都有私心,但都出于正義感。” 張(羽+中)睿說,“應該有更多企業敢于站出來,讓壟斷者開始忌憚互聯網行業大多數公司的力量,也讓監管當局看到制度修訂的必要。”
而監控網絡壟斷的互聯網實驗室則表示,關于反壟斷的調查,并非是為了反對大企業,也并非是限制大企業的規模,而是反對濫用壟斷力量,鼓勵公平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