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6日,2012年法國大選揭曉的日子,也將成為歐盟的轉折點。只是人們不知道,結局是更糟糕,還是更光明。
當晚,巴黎“互助之家”大廳聚滿了法國總統薩科齊的支持者。20點整,倒計時結束,大屏幕上顯示出的人像是奧朗德,剛才還在沸騰的現場頓時變得安靜下來,有些人的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大多數法國人選擇了奧朗德。這意味著即使面臨這種不確定性,他們也不要再忍受高調而好斗的薩科齊。
半個小時后,薩科齊從愛麗舍宮趕來了,面對悲傷卻仍然揮舞著三色旗的支持者,發表了他的眾多演講中最令人感傷的一次。他說,“法國有了一個新總統,這是法國民眾的選擇,這是一個民主的、共和的選擇。奧朗德是法國的新總統,他必須得到尊重。”薩科齊還說:“我剛剛和他通了電話,我祝他面對困境時能有好運氣,這將是困難的。但是我衷心地祝愿我們的國家——法國成功地走出困境”。
據法國電視臺記者透露,在大選結果揭曉后,奧朗德還在中部小城圖勒,他一直在接電話和收發信息。德國總理默克爾是第一個給奧朗德打來電話祝賀的外國元首。默克爾早就聲稱過支持薩科齊,并在選前堅決不見奧朗德。奧朗德的勝利,意味著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默科齊”(Merkozy)體制宣告瓦解,默克爾失去了在解決歐債危機上觀點相同的一位重要盟友。
奧朗德第一站,還是柏林
薩科齊與默克爾性格和風格迥異,除了都屬于各自的保守派陣營,原本也算不上一個世界的人。只是在面對“歐債危機”時,兩人觀點高度一致,都同意采用財政緊縮的方案,從而形成了“默科齊”聯盟。奧朗德則不滿歐債問題牽制了法國運用經濟政策的空間,主張重新修訂歐盟財政穩定協議。他對希臘等重債國的態度有任其自生自滅的傾向,對于歐債問題的思路與默克爾相差甚遠。
不少觀察家估計,“默科齊”時期德法共同推動解決歐債危機的合作局面可能會一去不復返。
默克爾在法國大選揭曉當晚,通過翻譯的幫助,在電話中與奧朗德交談了15分鐘,并邀請奧朗德前往德國。法國當選總統首訪柏林,早已是幾十年來雷打不動的外交定規,奧朗德也不例外。德國與法國作為歐盟核心發動機,早已是唇亡齒寒,彼此不可或缺。只是奧朗德從前指責薩科齊只能當德國人的小跟班,他曾發誓要改變這種現狀。
5月15日晚上,愛麗舍宮將舉行薩科齊與奧朗德的交班典禮。據奧朗德競選團隊負責人莫斯科維奇稱,奧朗德就職之后,將在最短時間內趕到柏林。訪問的主要目的,一是直接接觸默克爾本人,二是商談如何進行談判。默克爾一方面表示,將伸開雙臂迎接奧朗德;另一方面堅決拒絕重新談判歐盟財政穩定協議,并說這已經由25個國家討論和簽署過。同時她也做出讓步,在6月份的歐盟峰會上,德國將同意談判如何推進歐元區經濟增長的方案,但條件是奧朗德如期批準已經談妥的財政協議。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奧朗德所說的“重新談判”也并不是要推翻“財政契約”,其真實目的是調整由德國推動的以財政緊縮為核心的危機應對策略,將增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奧朗德的主張在德國不是沒有盟友。德國反對黨社民黨主席加布里爾表示,希望奧朗德贏得大選之后,能夠給歐洲帶來一個政治路線的改變。他批評默克爾采取的單純節約政策將歐洲帶入了更深的危機。現在各國必須集中應對的,是不斷上升的失業率。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也宣布,要與奧朗德合作,共同致力于促進經濟增長。他在柏林表示,財政節約原則和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阿登納和戴高樂,德斯坦和施密特,密特朗和科爾,希拉克和施羅德,每一對德法總統盡管大有不同,但都是克服了柏林和巴黎之間的距離。喜歡坐火車的“正常總統”奧朗德和拎著購物籃周末去超市的“簡單總理”,也許當他們碰面時,會發現彼此的共同點可能比想象的多。
促經濟增長能解決歐債危機?
對于歐債危機而言,到底是該緊縮還是保增長?沒有人能提供答案。與奧朗德在競選時宣傳的刺激經濟的方案來促進經濟增長不同,默克爾認為歐洲必須執行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將會消除增長障礙并能提高競爭力,法國也不例外。奧朗德則主張擴大政府公共支出,通過刺激經濟增長激活稅收進而削減赤字和債務,這是典型的歐洲社會黨主張和凱恩斯主義。在貨幣政策上,奧朗德當選將增加對歐洲央行的“鷹派”壓力,即施壓該行實施更加積極的貨幣政策,加大國家債務貨幣化程度。
5月7日起,奧朗德已經開始與歐盟各國領袖開始商討,希望歐盟在經過多年實施緊縮財政之后,重新把經濟增長放到歐盟的中心環節。這在希臘會得到最多共鳴,作為歐債危機的“爆發點”,希臘也出現了跟法國同樣的政治趨勢。在5月5日舉行的國會選舉中,支持節約措施以換取國際金援的兩大主流政黨都慘敗。這些發展很可能加劇歐盟內部的分裂趨勢,而使人擔心歐元的可持續性,以及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逆轉。
這些反映出歐盟國家存在反對緊縮政策的民意,并且這種民意還在擴大。然而推動歐洲經濟增長需要的內部投資,離不開一枝獨秀的德國財力。可在德國國內地方選舉中,默克爾執政聯盟再遭挫敗,因德國民眾不滿于對“歐豬國家”過度的救援。在北部地方議會選舉,目前其所屬的基督教民主黨,與反對黨支持率均為三成,若最終落敗,隨時動搖德國在緊縮上的立場。
持有不同意見的兩國領導人進行談判,然后影響歐洲格局,這將是歷史性的轉折點。一旦談判失敗,奧朗德拒絕對財政協議簽字執行,將使歐元區目前的狀況雪上加霜。
當法國大選結果一出來,金融市場已經對大選結果作出反應。5月7日早晨,亞洲股市一開盤就普遍走低。日經指數下滑了2.8%,跌至三個月以來最低谷,香港、上海、首爾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出現最高達2%的跌幅。歐元兌美元匯率一度跌至1.295左右,創下1月25日以來的最低值。
《法蘭克福匯報》記者、專欄作家奧利維耶·蓋茲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卻表示,“奧朗德還說要重新商討歐盟條例——歐盟條例不是他能夠改變的,還要再看他有多大靈活性。奧朗德今天和法國人講的這些競選綱領,同他上臺后在國際方面的實際政策將會有很大不同。”不少評論家也認為,奧朗德其實心中清楚,在嚴峻的經濟和金融形勢面前,法德必須要密切合作,共渡難關。關鍵問題是雙方經濟結構相差太大,如何調和法德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將考驗奧朗德的外交智慧。
事實上,在歐洲債務危機面前,法國和德國也只能攜起手來。用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的話來說,歐盟現在已經擁有了財政公約,“現在我們要共同制定一部歐洲經濟增長公約。”按照德國保守派人士的估計,當前歐洲的局勢根本不允許奧朗德去兌現自己在競選中的承諾,“最遲到6月,他就得老老實實歸隊”。
布洛克對于所謂“德法軸心”是否會受到影響同樣不擔憂:“法國總統和德國總理之間的關系從來沒有因為黨派政治的原因而受到干擾,這個局面不會改變。默克爾總理已經表達了合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