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29日開始,武漢市民胡全志、陳勇、施嵐成為全國絕無僅有的三位“布衣參事”,他們的建言獻策將通過《參事建議》《咨詢摘報》等直通車的方式,在一天之內直達市長案頭。而在此前,他們分別是技校教師、城管隊員和政府科員。
從市民中海選政府參事,擔任政府決策咨詢的智囊成員,這在全國尚屬首次。更吸引眼球之處在于,此次選拔突破了看似理所當然的既定規則:不僅打破了首聘年齡55歲的年齡下限,還打破了政府參事“不是高級知識分子就是退休高官”的人員結構。
6月15日,武漢市政府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黃莉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這是一次“大背景下的微創新”,“在公眾有序參與的大背景下,要更多關注民智、民聲、民力。雖然這只是一小步探索,但累積起來,會不斷成就前行。”
市民建議
選聘“布衣參事”的最初動議,來自兩位市民與市長在過江輪渡上一次面對面的談話。
2011年12月26日,武漢市“2011年十件實事”辦理期限臨近,為了查驗相關單位向市民作出的承諾是否到位,武漢市市長唐良智向9位熱心市民發出邀請,組成驗收團,一同實地走訪幼兒園、建筑工地、輪渡、社區,給承辦單位打分。
“在過江輪渡上,唐市長坐在前排,我和另一位熱心市民施平坐在旁邊,我們一起交談。”胡志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施平以自身來舉例,有人建議他完全可以去市政府參事室工作。但是一打聽,參事室門檻太高,要正高職稱或者很高的社會聲望。”
胡全志則向市長表達了自己的理念:應該將政府智慧、專家智慧和民間智慧有機結合,才能更好促進政府工作。“市長當時就對隨行的市政府秘書長表示,將市民建議列入議事日程,以后按比例從市民中挑選政府參事。”對于市長的當場拍板,胡全志感到“有點不敢相信”。
“這個結果是普通市民和市長智慧碰撞擦出的火花。”胡全志笑著說。時隔近4個月之后,胡全志從一位媒體記者那里知道了即將選聘“布衣參事”的消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肯定要參加,因為我是提議者之一。而且我還擔心報名的人不多,我要帶個頭。”
不過,這樣的擔心對于武漢市政府參事室整個領導班子來說卻從未有過。“我們根本不擔心人少,只擔心人多”,武漢市政府參事室“70后”副主任向悅快人快語。
向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不擔心人少”的判斷基于三個方面:一是武漢這個城市有“敢為人先”的創新基因,二是武漢市民有積極參政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武漢通過近幾年“電視問政”“網絡問政”,包括旁聽黨代會的一系列探索,培養了民眾參政的能力。
事實驗證了這種判斷。先后共有175人參與競聘。其中年齡最小的僅21歲,最大的83歲。
武漢市政府參事室在一幢近百年的老宅里辦公,原為華商賽馬工會舊址,古樸典雅、幽靜深長。“這里原本很安靜,突然一下,打電話的來了、報名的來了、上訪的也來了。”黃莉笑著說。
選聘前的方案設計花了一個半月時間,對每一道程序和細節反復推演。首當其沖的是選聘方式的權衡,向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起初有三種意見:第一,由市長直接來決定人選;第二,仍由單位推薦,幾個部門研究;第三,則是公選的方法。
“前兩種方法都很安全,但我們都放棄了,選擇了最麻煩的一種,不是因為我們想制造噱頭,是希望能真正選出有質量的民間智慧。”黃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選聘的標準也曾引發爭議。一是要求近三年建言獻策的成果,有領導批示或者媒體報道;第二,要提交至少3000字以上的策論。曾有聲音質疑,這樣的標準有定向嫌疑。在向悅看來,要求三年的建言獻策成果,是考察這個人是否能持續的、而不是一時沖動地去建言獻策。要求被領導批示或者媒體關注,考察的則是意見能否進入決策層,或者是被公眾認可。
“選聘圍繞兩條核心標準:第一,選進來的人是否有參政議政的能力;第二,是否有參政議政的社會公德心。基于此,地域、年齡、身份、學歷、職業都有突破,因為這些不是核心問題。”向悅表示,此次選聘的核心理念是:在核心標準上要求突出,在程序上要求公正,而不在枝節上糾纏。
對于三名最終獲聘人選,網上也曾有不同聲音,認為他們都是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等體制內人員,缺少真正的工人或農民階層。面對這樣的聲音,武漢市政府參事室副巡視員王漢平回應說,“他們不僅是市民的代表,更有建言獻策的能力,布衣參事選聘不是要搞‘成分論’,不能回到過去那種按成分選人的時代。”
“我們面臨的壓力是在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能否經得住公眾的推敲。”向悅認為,經過這樣嚴格標準和公正程序的篩選,最終人選是誰已經不重要了,“無論這三個人,還是落選的六個人,實際上已經在履行布衣參事或公民參與的職責,是有其實,而這三個人,是給其名。”
“布衣很忙”
當上“布衣參事”以后,胡全志、陳勇、施嵐等都變得比以前更加忙碌了。
三位“布衣參事”現在會不斷接到市民打來的電話,反映具體問題并希望得到解決。在輿論和市民眼中,他們已經成了民意代言人或第二信訪辦。
“因為我們這種建言渠道的特殊性,相比信訪、人大、政協,沒有任何障礙可以直通市長,所以會讓外界對‘布衣參事’產生過高期待。”黃莉說。
胡全志現在經常感嘆,“要做的事情太多,時間不夠用”,他也常被笑稱“布衣很忙”。受聘后第三天,他就在武漢知名的漢網論壇發出一則長期有效網帖:市民參事征集網民建議專用帖。年過五十的他,曾經是漢網論壇“武漢建設”版塊的資深版主“文俠”,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十大熱心市民”。自1999年以來,他曾十多次給市長寫各類建議信并得到批示。
在陳勇自制的簡易名片、一張白紙條上,只有一個身份——“一個民間人文地理研究者”。他曾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文章上百篇,并一直尋訪遺落在市井中的各種歷史遺跡和文化典故。在填寫報名表的“參政議政成果及影響”一欄時,陳勇說,“刪了又刪,才把文字塞進去。”直到報名截止的最后一天下午5點多,經過5天時間寫就的策論才發送出去,最終為他贏得了筆試第一名的成績。
民間智庫
在“布衣參事”聘書頒發儀式上,武漢市市長唐良智對“布衣參事”提出了三個定位:建言直通車、百姓貼心人、政事監督者。“媒體和公眾對他們更多的期待是直言,但我認為,更珍貴的是從直言到真言到建言,最后出來的是策略,而且能夠放大成政策、決策,使一批民眾受益。”黃莉表示。
武漢市參事室正在制定針對“布衣參事”的相關培訓計劃,他們將參加對各區、各部門的績效考評、參與公共政策的征詢和聽證、列席市“兩會”、應邀出席市政府涉及民生的專題會議。
為了讓“布衣參事”保持“布衣”特色,向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們會圍繞布衣參事特有的工作方式進行一些探索,會有一些量身打造的服務方案。對他們進行一些培訓和要求,并不是限制他們,而是讓他們能掌握更多信息,在最大范圍內,讓咨詢為決策提供全面的、更廣泛程度反映公眾需求和公眾意識的咨詢。”
在黃莉看來,此次“布衣參事”選拔的另一個意義在于,為民間智庫的建立和完善打開了一個通道。基于此次選拔,武漢市政府參事室計劃還從170多位報名者以及其他熱心市民中選拔“注冊信息員”“特約信息員”,并建立參事考評、逐層晉級制度,讓更多公眾成為政府的“編外高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