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護理型照顧的老人,能否在小區內“就近入托”?
6月15日,北京市通州區民政部門提出,將出臺一份《新建居住小區配套民政服務設施接收管理工作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區內規劃新建小區人口在3000至7000人規模的,必須提供每千人5張養老床位。
京貿家園的托老所就屬于這種社區托老所,作為新建小區的配套設施,該托老所將與小區同時投入使用,以便將來入住小區的老人能“就近養老”。
雖然托老所的兩層樓目前仍空著,但不意味著沒有老人需要入住。京貿家園物業公司的負責人說。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通州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2.6萬。而養老所病床總數4587張,每百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數是3.6張。而知情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意見》原本是2006年出臺的一項政策,旨在讓開發商在修建新樓的時候,考慮到小區孤寡老人的養老問題。但最終沒有落實,目前這項政策是被重新細化,以備執行。
托老所“旱澇不均”
盡管供需關系如此緊張,但并非每所養老機構都滿員,由于地域的差異,通州區的一些養老機構門庭若市,有的卻門可羅雀。
在通州梨園小稿村,順著熱鬧的北京現代音樂學院一路向南,建筑物逐漸稀少。一條泥石路面的盡頭,是北京市來樂福托老服務中心,門柱上的銅質銘牌上寫著:北京市通州區托老助(殘)所,頒發單位是北京市通州區老齡工作委員會。只是這兒大門緊閉,鎖頭掛在鐵門里面。
柴玲是這家服務中心的創辦人之一。這是她在這里生活的第12個年頭。
12年前,她和幾個朋友合股,在小稿村以每年2萬元的價格租下7畝地,建設托老服務中心,最初的設計是60張床位。
但十幾年里,因為選址偏僻,這家民營托老服務中心的經營并不太好。目前只有十幾個老人。“現在,我們每年都會有十萬左右的虧損,雖說照顧老人善終是積德的事,但最后,我們卻陷入了前后近百萬的虧損之中。”柴玲說。
虧損的大頭是護工工資、平時開銷和冬季取暖費上。柴玲說,目前的用電,也是以商業用電的價格繳費。“雖然民政部門平均每月對每個老人有200元的補助,但和日益增加的開銷比起來,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現在托老所的情況是沒有收入,沒有投資,處在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在柴玲的托老所,曾經住過105歲的老人,柴玲對此非常驕傲,“來過我們這里的老人和老人家屬,都覺得我們這服務還不錯。但由于地里位置靠近農村,所以每個月1500元至2500元的費用,對當地人來說還是難以承受的。”
在養老機構服務費調查中,76.6%的人能承受每月1500元以下的養老標準,而能承受1500元至3000元的只有20.7%。
相比之下,政府辦的養老服務機構境況要好得多。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截至今年3月,通州養老機構有20所,總床位數4587張,其中有14所政府辦的養老院,10所實行了“公辦民營”。
盡管如此,在地理位置稍好的區域,養老床位仍然緊俏。通州區老齡辦公室主任張連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相對而言,公辦養老院大部分地理位置優越,資金和經營也有優勢。
目前,通州的每個街道鄉鎮都有一兩家養老院,但是分配不均,偏遠地區、靠近農村的,當地人住不起,城里人又覺得太偏,因此城里養老院床位又緊張。以通州區八里橋的光榮院為例,目前床位非常緊張,即便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難以入住。
養老困局
除了托老所、養老院的分布不均外,龐大的老齡人口基數也給托老所養老院帶來另一壓力。
根據中國民政部發布的《2010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報告》,截至2009年底,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12956萬人,占總人口的9.3%,比2009年上升了0.2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18989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個百分點。報告提出,中國已面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趨勢。
在北京,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的戶籍老年人口為226.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18.2%,按照比例,“十二五”期間,北京將有47萬名老人需要護理型照顧。
與洶涌而至的老齡化浪潮成為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通州區養老所病床總數4587張,每百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數是3.6張,而在整個北京市,每百名老人的養老床位還不足3張。
張連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為了應對床位不足同時分配不均的難題,通州正試圖規定大規模的樓盤建設開發時,養老院要作為配套設施共同出現。
這一點得到了通州區民政局社教科科長孔剛的證實。他是《意見》的起草人之一。
根據孔剛介紹,《意見》的前身,是2006年由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發布的《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指標》,該指標規定,7000人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區,要求配備相應的托老所或者敬老院。
“這樣布局會相對合理,畢竟距離家里比較近,但作為一項政策,行政上能賦予其多少力量,還不得而知。” 張連芹說。
誰來托底
京杭運河起點貫穿通州城區,運河以東,京貿家園已經交樓,工人在做最后的綠化修整。
該樓盤物業公司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按照樓盤的設計規劃,京貿家園已經在小區內建造了配套的養老所,但何時開放,目前仍未有時間表。
“其實從2006年以后,我們就有這個規定,但后來開發商建成了以后,托老所和敬老院沒人接手,所以我們現在只是把這個文件細化了一下,比如我們要求3000到7000人的小區,必須每千人配備5張床位的托老所。”孔剛說。
據孔剛介紹,以往,老人較少的敬老院稱為托老所,較多的稱為敬老院。敬老院通常都由政府出資。但通州目前沒有由區政府統一規劃的敬老院。
“在中國,養老體系為‘9046’,就是說90%的老人是居家養老,4%是福利機構養老,6%是社區養老,按照這種發展思路,公辦敬老院成立以前,先將社區養老規劃好,也有利于緩解養老帶來的壓力,而且這將成為小區竣工驗收的標準之一。”孔剛說。
孔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意見》不僅涉及民政一家,需要各部門達成共識。“上周,我們把文件發到了區規劃局、區建委和區財政局,現在正在等他們的答復,如果都通過了,還必須由區政府的名義發文,才具備行政力量。”
令孔剛擔心的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意見》規定新建小區內的托老所和敬老院最終將由區級財政進行接收和撥款。這意味著,開發商在對一個樓盤進行規劃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小區內托老所所占床位的比例,小區建成后,托老所將由第三方接手,由區級財政撥款負責運營。“一旦到了掏錢的時候,往往受到的阻力就會比較大,所以《意見》通否最終通過,我并沒有太大把握。”孔剛說。
《意見》尚未通過,但有一個好消息讓他感覺到安慰,通州區政府計劃先投資1.9億元建設一個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可設養老床位600張的大型敬老院,“項目已確定選址,年內將完成前期申報手續。”孔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