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撰寫了一篇文章,談到在歐美,子女做面包師、做手工藝者,父母并不會覺得沒面子,在大學做教授和開卡車,得到的社會尊重是一樣的,沒有什么高低之分。文章引起議論,有人說,這是人才浪費,本來可以當大學教授、科技精英的,跑去做面包了,這不可惜嗎?
這是中國式思維。近年來,我們一直討論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問題,也一直稱要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但是,何為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怎樣人盡其才,根本就沒有搞清楚。
一個可以上哈佛的學生,卻選擇去了一所烹飪學校。在我們這里看來,這就是人才浪費。可是,難道去哈佛就是人才,去烹飪學校就不是人才?這種認為“人才”就要進名校的思維,正是中國的“名校情結”。大家都把上名校作為“成才”的道路,卻忽視了學校之間本來就是平等的,每所大學都在培養各自的人才,人才應該有廣泛的選擇。有的學生喜歡手工藝、廚藝,為什么非要求他們去讀金融、法學呢?這種扭曲學生想法,逼迫他們按大家的眼光去“人盡其才”,造成他們對自己的職業并沒有興趣,出不了多大成果,這才是最大的人才浪費。
哈佛畢業的學生,沒有去到華爾街,而去做社區公益服務者,在我們這里,也是教育和人才的雙重浪費。讀了那么多年書,享受了那么多國家和社會提供的資源,卻去做“低級”的社工,太浪費國家資源,也耽誤自己。前面已經分析過,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大學畢業之后選擇做什么,應該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只要學生自己愿意,就不是什么人才浪費。至于教育浪費,表面上看確實是這么回事,社工似乎并不需要什么高級文憑、名校文憑。但這還是從學歷來分析教育和人才。同時,也在用傳統的勞動觀念對待社工。
教育有功利的功能,即提高受教育者的技能,以便找到更好的工作;可是教育更有非功利的價值,即提高受教育者本身的認知能力,完善自我。求學讀書最重要目的,不是獲得一張文憑,而是提高能力,再以這樣的能力,去做新的職業發展選擇。所以,評價教育是否浪費,不是由文憑決定,而是由受教育者自身是否有選擇空間決定。如果受教育者有充分的選擇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這就不是什么教育浪費;反之,如果受教育者的選擇,根本得不到現實的支持,只能放棄自己的選擇,這就可能制造很大的教育浪費。
中國的情況就是這樣。過去10年,高等教育大發展,可是,社會產業結構卻沒有變化,服務業不發達,不少行業處于較低發展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只能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就業,而他們到了這些行業后,受各方面條件限制——比如產業發展政策、地方人才政策,不能施展所長,提高行業的發展水平。這就造成了教育和人才的雙重浪費——在這些行業,大學所需知識和技能,在這些行業根本得不到施展。
所以,分析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問題,必須拋開單一的成才模式思維。而且,也只有打破單一成才模式,才會減少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每個受教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能力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而不是所有受教育者不管個性和能力,都去追逐共同的教育,上某一類型的學校;每所學??梢愿鶕约旱娜瞬排囵B定位,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些人才走向社會,可以到不同行業施展才華,由此總體提升社會的服務水平,而不是千校一面,導致培養的人才沒有個性,畢業之后又都去爭搶大家認為好的崗位。再就是,每個社會行業,也該是平等的,政府不該有歧視性政策,社會也不能對行業進行等級劃分,每個行業自由競爭發展,就會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服務業的總體比重,也就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適合他們發揮的就業機會。
比如,出租車行業,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對出租車司機的要求,就從以前單純開車,變為兼職導游和翻譯,如此,做一個“國際出租車司機”,對大學畢業生是浪費嗎?再比如,中國現在的食品安全存在很多問題,不少食品是從地下加工廠出來的,如果學食品、烹飪的大學生,更多進入這一行業,包括制定政策、參與監管和具體的服務,就有可能改善行業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從政府角度說,對于教育和人才發展,避免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的最好方式,就是教育自由競爭、人才自由發展,受教育者和學校雙向選擇。為此,政府所要做的是,給學校自主辦學的空間,給受教育者自主選擇的權利,然后再鼓勵各類企業平等自由競爭。如果想通過某些計劃來規定教育怎么發展,管理人才怎樣擇業,其結果只會增加社會的教育焦慮,造成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