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藝術家去世以后,名氣卻越來越大。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1903—1963),生前在本國已有夠大的名氣,瞑目后在海外開始出名。追溯起來,他在海外名聲大震,美國影評人Donald Richie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自己的書和演講中多次把小津的作品介紹給歐美觀眾。當然,小津成名的最大因素還是在于其作品本身的力量。
如今離大師去世已差不多半個世紀,日本仍然陸續出現關于他的專著,比如,歷史學家與那霸潤寫的《帝國的殘影:兵士小津安二郎的昭和史》(2011年)、研究電影的西村雄一郎寫的《殉愛:原節子與小津安二郎》(2012年)等,小津的一些老作品,也被制作成DVD等形式,被不同的公司以不同的包裝重復出版。
小津拍電影的時間,前后算起來共有35年,他的作品目錄就像一套謎語,或者說像在公眾面前變的戲法,叫人看了一次還想再看一次。他去世之前一年拍的《秋刀魚之味》,因為癌癥惡化的速度太快,竟然成了大師的遺作。實際上,他當時還準備著下一部名叫《白蘿卜和胡蘿卜》的作品。這個片名聽起來像開玩笑。其實對日本人來說,《秋刀魚之味》的片名也是差不多的印象,因為這種魚在日本非常平凡,既便宜又好吃,每年到了秋天,幾乎所有日本家庭,每周必吃,至少一周一次,非吃不可。
1959年的小津作品《早安》里,擔當主角的兩個小朋友,就是因為媽媽每天都烤秋刀魚作晚餐主菜,拒絕吃飯。他們顯然不知道,日本傳統的“落語”(單口相聲)里,有個著名節目叫作《目黑的秋刀魚》,講江戶時代去現東京目黑打獵的一位大名(諸侯),碰巧在當地農家吃到了剛烤好熱騰騰的秋刀魚,以為那是目黑土特產,引起了庶民嘲笑貴人缺常識的笑話。
秋刀魚在當時的日本被視為低級食品,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出現在貴人餐桌上的;可在當天,大名出來打獵時間太長,加上家臣忘了帶午飯導致主人挨餓,只好叫農民把正在燒烤的秋刀魚奉送給大名吃。誰料到,平生第一次吃新鮮秋刀魚的大名,大為滿足,誤以為目黑的秋刀魚屬于山珍海味之類的食物。他最后說了一句話———“秋刀魚還是目黑的好吃”———至今在日本膾炙人口。
我小時候,大約在上世紀60年代的東京,還有一些家庭把煤球爐子放在家外小路上,冒著黑煙一只一只地烤秋刀魚當全家人的晚餐。那香味飄到好遠的地方去,特別刺激傍晚時刻的胃口。如今無論是什么原因,冒了一定分量的煙,會讓無所不在的火災報警器立即啟動;若是改用了廚房里的煤氣爐,這邊的感應器也會敏銳發覺燒烤鐵絲的溫度異常提高了,于是自動調整火勢,使秋刀魚永遠烤不熟;雖說煤氣爐下邊有專門烤魚用的烤架,但是太小了,秋刀魚除非切成兩半,否則就無法放在架子上。
現在要為一家四口人烤四只秋刀魚?想都別想!
總之,家庭便利化帶來的麻煩也不少,烤一次秋刀魚,也沒有以前那么容易了。還好這些年物流進化,東京郊區住民都能買到當天早晨釣上的新鮮水產了。于是過去專門燒烤吃的秋刀魚,現在可做刺身、壽司生吃,今年還特流行弄成意大利式Carpaccio吃。
不過,多數日本人覺得,秋刀魚上了市,首先還是得想辦法(我的辦法是全托付給老公)燒烤吃,然后是蘸醬油、姜末生吃。各種意大利菜式是之后才去試試的了。不知小津安二郎大師在黃泉下聽了有什么感想。在他的遺作《秋刀魚之味》里,始終不出現任何跟秋刀魚有關的場面、對白。而就是為了確認這一點,今天不乏有一些日本影迷再看一遍《秋刀魚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