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國慶長假連在一起有很長的假期,我們也決定像中國人一樣短途出游。10月1日,我們帶著兩個孩子出發去河北宣化,探訪那里的遼代古墓群。
從昌平去河北的路上,我們決定避開通向八達嶺長城擁擠到幾乎不動彈的高速公路,走旁邊的國道。事實證明,這個決定非常明智,而一過八達嶺,高速公路上幾乎就沒車了。
我們曾來過宣化一次,但那是下午5點,墓群景區似乎已經關門了。這一次,我們吸取了教訓,到達墓群所在的村莊下八里時,是下午2點。
但同樣,售票處的門鎖著,而且空無一人。墓群的大門倒是開了半扇。我們想,既然已經到這里了,還是進去看看吧。
走進大門,仍然空無一人,棕色的葦草長得很高——我們想,這里該不是已經被遺棄了吧?
這時我們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從遠處的房子里跑了出來。我跟她打了個招呼,她害羞地跑開了。隨后一位老人走了過來,我告訴他,我們想買票卻找不到人。
在這位老大爺的指引下,我們重新回到了售票處。只見他不急不忙地掏出鑰匙,打開了門。我這才恍然大悟:老大爺就是售票員,多半是午睡剛起。在游客人滿為患的國慶長假,這里卻像是個世外桃源,無人問津。也可見,中國人更喜歡的是“景點”,而非“古跡”。
我掏出錢要買4張票,老大爺看看我女兒還小,只肯收了3個人的門票錢。雖然沒什么人來,門票倒是不便宜,要50元一張。
不過50塊一張的門票似乎還是很值的,因為售票員大爺親自帶我們穿過草叢,并專門為我們打開了兩座古墓的門。盡管這里的很多墓都已被發掘,但只有兩座對公眾開放。
位于宣化的這批遼代墓的主人是張氏家族,一個在遼代比較富有、官階不低的家族(張氏家族主人張世卿,遼代歸化州,即今宣化人,漢族,地方紳士,官至銀青崇祿大夫、監察御史、支騎尉等官職,其子張恭謙為遼國樞密院留承——編者注)。盡管他們本身并非皇族,墓中卻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壁畫和文物,在上世紀90年代曾引起轟動,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開放給公眾的,是1號張世卿墓和另外一位家人張匡正的10號墓。售票員大爺打開門之后,是一座臨時樓梯,從墓道下去之后,是幾道現代的玻璃和鋁門。再下幾級臺階后,我們終于站在了遼代的古墓門口,是磚砌成的,看上去卻像是木頭。
墓中不許拍照,也沒有更多的介紹?;厝ブ?,我卻在美國一些機構的網站上找到了不少生動的資料。首先,google earth上可以清晰查到十幾座墓的位置;其次,在美國亞洲協會的網站居然有互動性導覽,包括了圖片、結構,配有動畫,而且不但有開放的兩座墓,還包括了沒有開放的。我們離開的時候,問售票員大爺有沒有電話,以備下次有朋友要來時,可以先致電詢問開放時間。他說,沒有電話,直接來就行。
所以,在這里要告訴所有的讀者,如果你也想去探訪這座遼代的墓葬群,請用遼代的方法:直接走進去,敲開老大爺的門,請他為你開墓、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