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學的時候,毛主席寫的《論持久戰》被摘進語文課,成了我們必學的內容。1938年5月,根據抗日戰爭10個月的經驗,毛主席提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既不能速戰速決,也不可悲觀絕望。后來,在抗日戰爭陷入僵持階段時,毛主席用他的《論持久戰》理論指明了中國抗戰的發展方向,為最后勝利埋下了堅實的基礎。那時候,對于打持久戰,我總覺得好像是挺理所當然的,沒體會到其中的深意。現在,過了不惑之年,正待邁向知命之際,仔細想來,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持久戰”呢?
我初次對“持久戰”有了全新的認識是在2000年。那年7月,我赴布法羅成為一名助理教授。剛開始,滿腔壯志的我憋足了一口氣,拼命工作,每天回到家全身就像散了架一般。周而復始,到了第三個年頭,我的身體狀況明顯大不如從前,還屢次三番地往醫院擠,身心之累,實在苦不堪言。最后,在家人的一再提醒下,我終于明白了拿終身教職就是一場持久戰,這場戰役需要同時具備耐心、恒心、寬心,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我對“持久戰”的另一個切入體膚的體會,就是要不斷戰勝人生的一個個低谷,時刻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記得當年我在鄉下念高中時,常常騎自行車上學,需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泥路,才能上到鋪了石子的公路。每次下過雨后,我都只能獨自扛著自行車艱難地赤腳走過這段路。那時因為家里貧窮,平時少有肉吃, 營養不良,我長得自然也就比較瘦弱。每一次肩扛著笨重的自行車的時候,靠的全是在心里默念著“過了就好了,過了就好了”這句話來撐過去的。后來,上了大學,因為學業不精,倍感糾結鬧心的時候多的是;而到了讀博士時,因為研究項目的不斷失敗,打擊更是接連而至;當上助理教授后,更有辛苦爭取經費的歷程……百般滋味,才終于讓我初識人間世態。俗話說得好,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是一本難念的經。有時失落,有時興奮,也有時僥幸,究竟我們會經歷多少回絆腳的“坎”,無法預知,但苦盡甘來,必定又將會是一個姹紫嫣紅的春天。
人生是漫長的馬拉松競賽,要用堅實穩定的步伐才能向前邁進。如今,搞科研更可說得上是一場持久戰。一般來說,像我們搞理論預測的,往往是越做越難,搞到最后,哪怕能比原來的方法改進1%,也都算是很大的成功了。所以,每時每刻,我都不忘囑咐我的學生們,每個人都應當清楚自己的位置,這是最為清醒的自覺。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不做作,不攀比,不跟風。對于自己想做的事,能做的事,就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把它做到最好,這才是當今年輕人應有的風采。
閑暇之余,或許,你常常會將自己在高中三年來考試中喜摘頭魁的榮譽拿出來玩味、咀嚼;或許,你也常常會為自己在這三年來所遭遇到的失敗而灰頹不已……殊不知,人生的競爭,其實也是一場“持久戰”。智慧的角逐,絕不僅僅是這三五年的功夫,而是長期努力奮斗的結果,要想成為最后的贏家,比的是耐心、細心、時間,當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方能取得成功。
過去不代表未來,未來的日子還需要從頭開始。路,就在腳下,希望就在明天。讓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