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高考結束后的填報志愿階段,都會讓學生和家長那根稍微放松的神經再次緊繃起來。為什么志愿填報這樣難?難就難在選報高校和專業志愿,在很大程度關系到你今后的職業方向,甚至會影響到整個人生的發展軌跡。很多考生因為看不到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看不到知識價值與知識結構的關系,所以在挑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常常需要“容我三思”。加上社會彌漫著“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的思維傾向,于是乎誰都不能不關心三個問題,考多少分?能上什么樣的大學?能學什么專業?如此,分數與大學以及專業就成了一一對應的關系。考生的全部期待似乎就是以最低的分數收獲到最好的大學和最心儀的專業。
當分數與志愿填報、錄取結果與未來成功被絕對化理解之后,誰都不敢大意,誰都“輸不起”,于是不少家長和學生想到了職業生涯規劃,希望通過做職業規劃給孩子選擇一個最適合和最有發展前途的專業。
首先,從個人主觀因素來說,考生應當根據自己的生涯發展目標來進行志愿的填報,你今后想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就選擇與之相關的專業。即便是這樣,也是有選擇技巧的。如果將高考分數看做是“成本支出”的話,那么一對一的志愿選擇,往往是硬碰硬,成本比較高。相對而言,結合個人的高考成績,將大學教育與更高一級教育作整體巧妙規劃則是成本收益比較高的一種選擇,是將分數與未來發展作優化處理的一種技巧。
例如,A同學的理想目標專業是某重點大學的重點學科(比如生物制藥)。若要成功錄取,則需要很高的分數,即“成本”很高。如果將專業調整到基礎化學,則成本相應降低。如果將學校從重點大學調低到省內重點大學,那么成本繼續下降,一志愿錄取中標率顯著提高。乍一看,這種選擇是“退敗式選擇”,實際不然。因為你以較高成績被該院校錄取,你就有獲得保研到你理想中的重點大學的潛在機會。專業上,你有化學基礎知識,那么正好為研究生階段的制藥專業奠定知識基礎。如此,雖然你以較低的成績被稍遜一點的高校、稍遜一點的專業錄取,但是你卻還有機會被名牌大學錄取,攻讀碩士學位。收益是高是低,豈不是一目了然。
其次,我們在志愿填報時還要考慮客觀情況。不管高考志愿如何千變萬化,但是錄取的結果只有三種。第一類是上線就走,第二類是高分低就,第三類則是正常錄取。那到底是上線就走好,還是高分低就好?這就要看看我們對當前高等院校所潛藏的優質(稀缺)資源了解多少。能夠得到這些資源者,自然是好。否則,則不可稱其為好。
所謂高校優質(稀缺)資源,是指院校的社會聲譽、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獎學金、出國交流以及保研、保博等。這些資源由于稀缺,能夠享受的一定是少數派——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而成績優秀往往與學習習慣以及學習動力相關。就入學成績而言,高分低就者,更有取得好成績的可能。而搭線就上者,則正好相反。
假設有兩位考生,高考成績相差無幾,一個沖刺北大未果,最終被山西大學錄取,這應該甚是郁悶了;而另一個則剛剛踩線就讀,這應該是比較爽的了。但是在大學四年,被山西大學錄取的那位學生由于學業優秀,各種獎學金接踵而至;四年后,還很幸運地獲得了保送北大讀研的機會。而這一切都是踩線生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此說來,“郁悶”者有必要“郁悶”嗎?“爽”者又能“爽”幾時呢?
高考志愿只是人生發展過程的驛站。你的人生能否成功,取決于你是如何設計你的教育經歷和工作經歷。大凡教育規劃,主要有六種。前三種是大學教育、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教育;后三種教育是大學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大學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碩博連讀)、大學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工作+博士生教育(全非連讀)。一旦看準你的目標,選擇好其中的任意一種,就可以走上成功的大道了。由此可見,只要你能將自己的教育、工作經歷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再難的志愿選擇,也就如探囊取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