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海拔高度由平均海平面起算一樣,批拔高度就是研究對象超出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的高度(分值高低),作為高校批拔高度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筆者通過一系列專業公式得出的高校批拔高度,經多年實踐驗證,已令志愿填報實現了由海選到精選、由估摸到測算的根本轉變。考生只需計算出自身批拔高度(考生批拔高度=考生高考總分-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并參考專業批拔高度(專業批拔高度=專業錄取平均分數線-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即可篩選出適合的目標院校與專業。
考生高考總分、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和高校錄取分數線等往往起伏不定甚至劇烈波動,但高校批拔高度卻常常會穩定在一個狹小區間內,多年平均下來還會趨近一條中軸線,即通常所說的高校錄取門檻。通過持續探索和深入分析,筆者概括提煉出“高校批拔高度構成高校錄取門檻,考生批拔高度匹配高校(專業)批拔高度”的全新理念,并將匹配勝率極高者簡化成“考生批拔高度>高校批拔高度”和 “考生批拔高度>專業批拔高度”的基本算式,給了在煎熬中的考生與家長一個具體明確的指引。
一、高校批拔高度的使用
根據上述理念和算式,快速挑選出有限的幾所高校后,再適當考慮年度間變化趨勢及專業錄取分數高低等因素,即可最終鎖定處于理想和現實交匯地帶的目標高校和專業,并獲得相當高的命中率。
匹配高勝率高校。運用考生批拔高度>高校批拔高度,篩選出幾所高勝率的高校。例如,某考生高考總分高出第一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46分,即考生批拔高度為46分,然后他將批拔高度46分以下的高校篩選出來,又參考高校往年生源的排位情況,遴選出基本一致者列入擬報高校,最終他以貼近最低分數線一分之優勢被第一志愿錄取。
匹配高勝率專業。運用考生批拔高度>專業批拔高度,篩選出幾個適合填報的專業。因招收人數少、冷熱轉換快,專業批拔高度的穩定性不及高校批拔高度,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正確利用:確定高校和專業。通過相關的配套方法和途徑,可進一步增強批拔高度功效、提高志愿填報勝率。一是結合最低錄取線使用,但對其不可過度依賴。二是結合第一志愿投檔率使用。第一志愿投檔率往年偏低的高校,其批拔高度應拉低使用。三是結合批拔高度走勢使用。逐年走高者適當上調、逐年走低者適當下調、年度間上下起伏者對應預調。四是結合梯度變化使用。具體填報時,應做到第一志愿適中,其他志愿前高后低并明顯拉開梯度。五是結合自身特點使用。不具備較強研判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者,宜報考批拔高度低于自身批拔高度的高校(專業)。
目標高校和專業初步擬定后,應當有針對性地研讀招生章程、查閱各種資料、聽取多方意見、咨詢招生人員乃至走訪大學校園,力爭熟知和把握其招生細則、就業狀況等。至于究竟是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不能一概而論,興趣強烈、特長突出者宜側重專業,反之,則宜側重學校。
二、高校批拔高度的慎用
鑒于各省、區、市將同一高校不同專業可能劃入不同批次,以及對高校、專業批次時有調整,故須準確掌握所報高校和專業本年度所在批次;鑒于各高校實際錄取時對政策性照顧分值的處理方式不盡相同,以及存在其他影響錄取分數線高低的因素,故須認真核對所報高校和專業的批拔高度。必要時,可向當地高校招生主管部門咨詢。
最后特別強調,即使正確的理論、有效的方法和翔實的數據,也不可任意套用,而高考系統工程的復雜性與作者自身視角的局限性,更會形成某些偏頗和謬誤。務請讀者在正式填報高考志愿時,一定要將考生和高校的批拔高度以及在全省、區、市的排位、往年第一志愿投檔率等情況,分別對照印證后再統籌考量,慎重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