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逶迤,兩江回環,巍巍學府,屹立西南。
西南政法大學位于最大也是發展最迅速的直轄市——重慶。在這座長江嘉陵江兩江環繞的山城,西南政法大學(以下簡稱“西政”)兼有山的沉穩和水的靈動。之所以選擇求學于西政,并非是外因驅使,只因選擇了那種令人欣賞的學術態度和精神底蘊。
“論辯文化”是西政最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培養政法人才的能力可以總結為“兩子”:嘴巴子、筆桿子,而辯論無疑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最佳途徑。在“2010——創想青春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世博辯論賽”力挫北京大學贏得全國總冠軍后,在西政校園內,在十余年的成長和積淀中,辯論漸漸發展為擁有“官方”和“民間”賽事結合、校級與學院、年級論辯活動互補、競技辯論與論壇活動相互促進的完整體系。應當說,“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不僅構成了西政論辯文化尊重與挑戰并存、兼容與批判精神并重的優良質素,更演化為西政特有的學術品質。西政學子接觸和吸收到了新鮮的知識,自然就要說出自己的想法,發出自己的聲音,而聽到不同的見解自然就要爭論。唇槍舌劍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分個輸贏,而在于深化了爭論雙方對問題的認識,鍛煉了爭論雙方的腦瓜子和嘴巴子。所以在校園里,經常能看到西政學生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為一個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
西政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堅持“實務教育”。“知行合一”作為求學、為人的不二法門,一直是西政人堅持的準則。這里的學生,幾乎每個都參加或者觀看過模擬庭審活動,在活動中扮演當事人、法官、律師的角色,感受庭審現場的氛圍,同時將課上所學應用于實踐。這里還有學生組織的“法律診所”,為外界提供法律援助,從接手的一個個案件中體悟法律人肩負的責任。為了進一步推進實務教育,學校實施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這個計劃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力度,培養、造就一批卓越法律職業人才。
西政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她得天獨厚的法學教育,望著校園里那一尊立在教學樓旁的獨角神獸,法律的精髓要義無法抑制地在心中激蕩,不覺吟出了“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這句古語。法律在西政,不只存在于課堂中,更融會在西政人的生活中觀念里。民法老師會說,男的說“嫁給我吧”那是要約,女的說“該死的,全聽你的”那是承諾;婚姻法老師會說,“非婚生子女,是有錯的結合,無錯的結果”;面對期末圖書館自習室占座現象嚴重的情況,西政學生自行修訂了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政法大學占座法(草案)》。點點滴滴,無不詮釋了西政人對法律至高無上的推崇。
可能是由于西政的法學太過著名,以至于掩蓋了其他學科的光芒。西政普通本科現擁有20個專業,學科門類涵蓋了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哲學和工學6大門類,包括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現擁有經濟法學、訴訟法學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近年來,學校經濟學、管理學、新聞學類專業發展十分迅速,各學科教學和科研實力都在不斷增強。所以,曾有一位新聞學專業的同學在校園論壇上寫道,“我們已經打造出了一個法學界的‘黃埔軍校’,隨著學校的發展,我相信我們可以另外造出一個刑偵界的‘西點軍校’,一個新聞界的‘普利策’,一個經濟界的‘MBA’”。
“博學,篤行,厚德,重法”是她的校訓。“心系天下的愛國情懷,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衷共濟的團隊意識,嚴謹扎實的求實態度”是她的精神。還有她的論辯智慧,她的冷靜凝思,她的學以致善,她的創業精神,她的學術自由。她讓每一個西政人摒棄因誘惑而生出的浮躁情緒,潛心進行學術思考,這里不愧是一個鐘靈毓秀的求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