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一個透明的玻璃杯子,其中盛著半杯水。有人說,杯中水半滿,也有人說,杯中水半空。如果,換了是你,你的答案會是什么?
臺灣國學大師傅佩榮,最近,他在自己的博客里提到了這么一件事情,我覺得里面有些很富有哲理的道理,想必對很多人都大有裨益。過年前,傅老有個學生懇請他給自己寫幾個字掛在墻上,以作激勵。傅老就跟對方說自己的字寫得不怎么好,但是卻很愿意隨便幫寫幾個。隨后,他就寫了“常想一二”這四個字。學生問他說什么叫“常想一二”呢?傅老告訴他說,你沒聽說過嗎?我們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倒是要告訴你應常想著剩下的那一二比較如意的事情。他說自己從小就看了很多大人物的傳記,時至如今,他終于發(fā)現了一個規(guī)律,即凡是成功者都是受苦受難挺過來的,于是,這些人的生命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真實寫照,但是,傅老師發(fā)現他們到最后之所以還能成功,就是因為在遇到困境、磨難時,保持了廣闊的胸襟與正面的思考,通過“常想一二”的思維模式,終于超越了苦難。這么一來,苦難對他們來說反倒成了生命中最好的養(yǎng)料,為自己未來人生的成功之路埋下了良好的鋪墊。
由此可見,遭遇苦難時,一個人的堅持、樂觀和勇氣才是最彌足珍貴的。學業(yè)也好,事業(yè)也好,如意或不如意,重要的都不是取決于人生的際遇,而是我們心境。
在當下的21世紀,還有很多其他的理由需要我們做一個心境廣闊之人。因為21世紀是一個更高速更善變的環(huán)境,我們嘗試的事情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失敗。想必大家都聽說過Google20%的時間概念吧?即20%帶薪自由時間。公司允許每位員工拿出20%的工作時間,用來做本職工作以外的項目,以此開發(fā)出更多種類、更富有創(chuàng)意的產品。但是,后來有人做了一個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在自己所能掌控的這20%的時間里,員工們做出的絕大多數project都是失敗的。在如此之多失敗的空隙里,如果你沒有一個良好的心胸,如果你不能客觀地正視每一個失敗的教訓,你就難免陷于沮喪的泥沼中,而遲遲不能再繼續(xù)向前。
無獨有偶,我在哈佛進修時,與我的導師們經研究發(fā)現,在決定個人成功的諸多因素中,積極、主動、努力、果斷、毅力、奉獻、樂觀、信心、雄心、恒心、愛心、決心、責任心……這些積極的心態(tài)占80%左右;而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口才好、有遠見、創(chuàng)造力強、技術好、工作能力強這類技巧性因素占13%左右;還有一些看起來無法自主決定的客觀因素,我們將它們歸結為其他類,如運氣、環(huán)境、背景、長相、天賦等,這類因素占7%左右,從眾多案例中,最后,我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治學之道,始于一個好心境。
人生,正如這么一只半盛著水的杯子,起心動念,意義截然不同。很多時候,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樂觀者看到的是機會,是杯中之“有”,悲觀者看到的是缺損,是杯中之“無”,這樣的一種視野和態(tài)度,往往決定了我們的學業(yè)乃至人生所能到達的高度與廣度。
作者簡介:宋少衛(wèi),著名青少年心理專家,國內學習治療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華學道運動首倡者。先后出版《非常祖母》、《打破學習的常規(guī)》、《高考八誡》等多部書籍,多次做客《東方時空》、《實話實說》等電視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