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要不要開設重點班”的問題,輿論已經討論了很長時間。開設重點班之利,在于將最優秀的高中老師和最優秀的學生結合在一起,產生“化學反應”,因材施教的同時提高學校的升學率,為學校吸引優質生源;其弊端,就是分班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影響了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造成教育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去年,某網站進行了一項關于高中重點班的調查。據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應取消重點班和普通班”的,占76%;而在另一項“假如可以選擇,你是否愿意進入重點班”中,選擇“愿意”的占90%。由此可見,雖然大家對分班的做法反感,可一旦可以選擇,他們仍想成為重點班的一員。因為它的師資力量和良好的學習氛圍,正是高考高分的重要保障之一。甚至有家長通過走后門、跑關系的方式,將孩子強行送入重點班。所以,無論民間如何爭論,高中依然我行我素,堅持每年分設重點班、普通班,每年都有學生為考入而歡欣鼓舞,因未考入而垂頭喪氣。
許多省市,如貴州省、海南省、合肥市等,已經明文規定,小學和初中不允許設立或變相設立重點班,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政策得以實施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小學和初中尚屬于九年制義務教育范疇。而高中不屬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范疇,從某種程度上說,上高中和讀大學一樣,屬于一種教育“投資”。高考成績成為衡量一個學校實力是否出眾的最重要的標準,高考成績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學校高中部乃至初中部的招生規模和生源質量,這是一所學校的命脈。北京四中作為北京市最負盛名的重點中學,注重平等教育,實行平行排班,高考成果曾經長期遙遙領先于其他重點學校。但在2004~2006三年高考成績都被人大附中甩在身后,并拉開差距時,它不得不在2006年重新分出兩個實驗班,實行分層教學。
我們的教育體制實際上是一種“沙里淘金”式的精英篩選機制。殘酷的競爭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一路廝殺,一路淘汰。能夠過關斬將的就是“金子”,反之則是“沙子”。在這樣一個文化和心理氛圍中,對任何一個學生而言,除非他甘于自暴自棄,否則,無論他是不是精英,愿不愿意成為精英,自身的素質是不是適合做精英,他都必須努力成為一個精英,并迫使自己在內心深處相信自己的確就是一個精英。因為除了精英,他別無選擇。重點班與普通班之分,無疑宣告某些人是“金子”,某些人是“沙子”,這在心理上是很難令人接受的。而且分班后,普通班學生很可能會喪失部分權利,如享受優質師資,參與各種競賽獲得加分或保送入名校的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權利是自己“主動放棄”的——因為在分班考試時,你沒能考好。一錘定音,像高考一樣殘酷。
但是——我終于要說“但是”了——我們每個人誰不是失敗者呢?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經歷失敗,學業失敗、戀愛失敗、就業失敗、婚姻失敗……被心儀的大學淘汰,被戀人淘汰,被公司淘汰,被配偶淘汰……社會就是各色失敗者的集合,人生就是一場場淘汰的游戲。有趣的是,你在這個階段失敗了,完全有可能在下個階段贏回來;你今天被淘汰,明天可能就反過來淘汰別人。考上重點班的,不一定是“金子”;讀普通班的,不一定是“沙子”。這不是勵志,是事實。人生是一盤盤棋局,無論輸贏,始終還有下一盤。
重點班、普通班,只是一個已經逝去的人生關口,好好通過接下來的關口,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