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武昌首義,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古城,以武而昌,因文而盛。武漢有著我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隨著中部崛起,武漢在華中地區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今,在武漢求學的大學生超過一百萬人,使得武漢成為全球大學生最多的城市,在高級人才儲備上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武漢城市經濟圈是以武漢為中心,由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鄂州、黃石、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等八市組成的城市群,是華中地區經濟關聯度高、經濟實力集中的核心區,也是長江中游人口、科技、產業最為密集的地區,是我國撬動“中部崛起”的重要支點,在區域經濟格局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漢作為這一城市經濟圈的龍頭和老工業基地,工業基礎較好,商貿發達,制造業有著雄厚的基礎和發展平臺。武鋼、武船、武鍋、南車、中船重工、華中數控,這一大串耳熟能詳的名稱,曾經占據了我國重工業的半壁江山,曾是我國工業戰線的旗幟和驕傲,也曾寄托了一代華中人的追求與夢想。近幾年,面對大中型企業的轉型升級,武漢從未落于人后,先后承擔了國家“兩型”社會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兩項國家戰略及數十項試驗、試點任務。人力智力、能源區位優勢為武漢城市圈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形成了以鋼鐵、汽車、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產業,現代制造業蓬勃興起。
圈內大學始終與城市的繁榮發展同頻共振。武漢經濟圈內高校云集,僅武漢一市就集中了23所大學、22所獨立學院、15所高職院校和7所軍事院校,其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揚名海內外,科教實力強,人力資源豐富,形成了我國中部地區獨有的人才高地,為武漢城市圈積蓄了強勢的發展后勁。經濟圈中人文底蘊深厚,戰略管理、資本運營、企業研發、現代物流、政府公關、法律、新聞等多種類、高層次人才薈萃,為總部經濟的培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近幾年,東風、富士康、中芯國際等3000余家境內外企業總部、研發總部紛紛落戶江城,其中包括7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300余家跨國公司,總部經濟的有效發展提升了城市經濟圈的發展空間。華中科大的數控系統作為裝備制造的先進“大腦”,幾年來,打通了人才、技術、企業三個層次的對外輸出通道,形成了一條應用研究、企業孵化、產業生長的高科技產業創新鏈,增強了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力推武漢裝備制造業邁上了一個嶄新臺階。
武漢大學綜合性強,科研實力雄厚,專家、學者在城市經濟圈的協調發展中較好地發揮了“智囊團”“思想庫”的作用。近年來,武大力促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與城市經濟圈的企業、科研機構密切合作,聯手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產業,先后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研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等應用型成果形成了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譽,便利、快捷的交通是其天然秉賦,在國家統籌發展的大框架下,武漢城市經濟圈是銜接南北、貫通東西的快速“立交橋”。2010年3月,國務院將武漢確定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作為中部地區最重要的水上門戶,長江之“中”和中國地理之“中”,不可復制的區位優勢讓武漢經濟圈重新校正了城市“方位”——武漢正加快建設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全國高速公路網重要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及全國門戶機場。這無疑也需要大量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高校的人才和智慧輸出變得尤為可貴。武漢理工大學的學科優勢集中在材料、交通、汽車三大行業上,其交通工程科學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交通領域水陸并舉、基礎與應用結合的學科。幾年來,學校為經濟圈交通中心樞紐發展培養輸送了一批批高尖端人才,助推了“大武漢”的優質、高速發展。
如今,圈內人才密集的高校為武漢城市經濟圈插上了騰飛的羽翅,成為引領中部經濟發展的“領頭雁”,以沖鋒的姿態乘風而起,盡情翱翔在我國中部廣袤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