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出“火爐城市”“鴨脖子”和“公交車大學”這三個名詞,打一個大學名,不知道您是否能猜出呢?謎底就是武漢理工大學。其實,“火爐城市”和“鴨脖子”應該能讓您推斷出是武漢,那“公交車大學”又是從何而來?
由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大學和武漢汽車工業大學三所大學合并而成的武漢理工今年12歲了,別看它非常年輕,它在新材料、新能源、交通物流、機電汽車、信息技術和資源環境技術領域已彰顯出非凡實力:先后成立了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董事會;具備MBA、MPA、MFA、EMBA、JM、16個高校教師專業、強軍計劃、21個工程碩士領域專業碩士的學位授予權;是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留學生項目”60所簽約高校之一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61所首批試點高校之一。
2010年,武漢理工獲得國家科技經費5.7億元,并且在“武漢中國光谷”建有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占地880余畝,光2010年,學校高科技產業銷售收入就達15.8億元。近10年來,武漢理工對高新技術的研發投入近30億元,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創新的重大技術成果。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由武漢理工自主研發的巡邏艇就成為移動的安全應急指揮中心,專門負責水上巡邏,為世博會保駕護航。
武漢理工是我國最早設立汽車專業的三所高校之一。在2011年,武漢理工成為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產學研戰略聯盟中方成員之一(新能源電動汽車組)。汽車工程學院十分重視與汽車行業的合作,由一汽、東風、上汽集團等六十多家企事業單位組成的校汽車行業董事會,為汽車工程學院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而設在漢陽的東風總部,更為武漢理工汽車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行業背景,同時也給本專業提供了大量便捷的教學實習基地。
而作為武漢理工的優勢與特色學院之一的材料工程與科學學院,無論在教學還是科研方面都是武漢理工的領頭羊。學院利用納米復合技術研制出的“高性能、寬頻帶、輕質、高強”的雷達波吸波材料,如今已批量應用于我國航天、艦船等關鍵武器裝備中。2007年和2008年,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聯合批準在學校建立材料復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科學創新引智基地和高性能船舶關鍵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009年,學校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立了納米技術聯合實驗室,聘請了國際納米材料技術創始人、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Charles·M·Lieber任實驗室主任,就沖著這些傲人的成績,材院成為武漢理工最牛的學院當之無愧。
不僅是地上跑的和天上飛的,武漢理工對海上事業也默默奉獻著。船舶與海洋工程是武漢理工擁有的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之一,師資力量雄厚,學科實力龐大。輪機工程在全國高校同類學科排名中一直位于前列,是專門研究船用內燃機的專業,培養的人才完全符合國際海事組織(IMO)制定的STCW78/95國際公約要求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制定的船員適任標準,而且與長航集團外經總公司、德國第三大集裝箱船東——瑞克默斯集團等企業達成長期合作意向,每年聯合在武漢理工選拔優秀海員,學生畢業后直接分配到歐洲的船隊工作。2010年,與長航集團合作建造的兩艘4.5噸實習船得到了交通部5000萬元的經費支持。
武漢理工大學堅持“育人為本、學術至上”的辦學理念,以“厚德博學、追求卓越”為校訓,堅持實施特色戰略、協調發展戰略、國際化戰略和創新戰略,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4.5%以上,畢業生就業工作得到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同志的肯定,批示要求面向全國高校推廣武漢理工大學就業工作經驗。有了這些積累,相信這輛“公交車”會越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