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弦如果繃得太緊,就會心煩氣躁;放得過松,又會陷于懈怠
有一個人去拜訪朋友,朋友很歡喜地為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但是菜里忘了加鹽,因此看來好吃的菜,全都難以下咽。主人吃了一口,“哦!原來忘了放鹽!”趕緊把每道菜都加上一些鹽,再嘗嘗,果然味道變得很可口。客人心想:加上一點點鹽就這么好吃,如果再多加一些豈不更好,要是直接吃鹽,味道肯定美極了!于是,他回家后直奔廚房,拿起鹽罐就往嘴里倒……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都會笑話這個笨人。實際上,很多^都在犯和他同樣的錯誤。
比如,人們都說年輕人應該努力工作,但是有人過勞死;人們覺得花錢很爽,所以過度消費;有人覺得談戀愛很美好,所以不斷地換男、女朋友……凡事都有一個度,如人飲水,甘苦自知。美好的人生,就是你知道自己該放多少鹽。
不極端
在古代印度,苦行是一種共同認可的修行方法。據記載,為了追求真理,喬達摩·悉達多出家之后,依照當時的習俗,修苦行六年,每日只食一粒麻麥,以致身體消瘦,面色枯萎,四肢無力,還要苦練停止呼吸的瑜伽功,極端痛苦。
在關鍵時刻,他聽到伴隨著美妙的琴聲,傳來動聽的歌聲。他領悟到,當琴弦太松的時候,彈出來的音聲就不悅耳;太緊的時候,琴弦又會斷。所以最好不松不緊,才會彈出美妙悅耳的音調。琴聲讓他明白,在修行的過程中,生命之弦如果繃得太緊,就會心煩氣躁;放得過松,又會陷于懈怠。要不急不緩,行于中道,這樣才是正當的用功方法。
于是悉達多放棄極端的苦修,來到尼漣禪河邊,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供養,待體力逐漸恢復之后,才端坐于菩提樹下沉思,夜望明星,悟道成佛。
喬達摩·悉達多悟道后,第一次為五比丘講述《轉法輪經》時,開門見山地提醒五比丘:“比丘們!你們應當避免兩個極端,哪兩個極端呢?自我享樂是一個極端,它低賤、平庸、粗鄙、不高尚、無益;自我折磨是另外一個極端,它痛苦、非高尚、無益。放棄這兩個極端,就是中道,它可以讓人得到寧靜、智慧、覺悟和解脫?!?/p>
當佛陀是太子的時候,他享受了極端的快樂;而在六年的苦行中,他又經歷了極端的痛苦。最后他明白,不走極端,回歸中道,才是正途。
任何極端的行為,必反受其害,如疾風暴雨,不能持久。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人參附子雖是大補之物,食之過多,反而傷人。同理,父母關愛子女,本無可厚非,但愛得太過,便成溺愛,孩子反而不知感恩,更無法體會父母深厚的愛;事業成功,必須“拼搏”,而工作過度,便成“拼命”,輕則傷身,重則傷命。無論是做人、處事、工作,還是修行,都必須以一種“不偏不倚、不緊不松、不苦不樂”的“中道”人生觀去積極進取,把握好當中的度,我們的事業與人生才能走得更穩、更長久。
古往今來,走極端者大有人在。古時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天天吃野菜以明志。一天,老農譏諷他們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老哥倆吃的這薇菜,難道不是周家天子的嗎?哥倆聽后覺得很有道理,最后選擇了絕食而死。但他們的舉動并不能改變歷史,周朝還是取代了商朝繼續往前走。伯夷、叔齊的極端行為尚可理解,因為佛家的中道思想彼時尚未傳入,而儒家的中庸思想仍未成形。
據韓國職務精神壓力學會最近進行的調查,韓國上班族有精神壓力的達到95%,比美國的40%、日本的61%高得多。工作積極、努力是件好事,但希望在短時間內做很多事,一急二緊張,就會心浮氣躁,血壓跟著升高,對身體反而是消耗,無法持續正常的工作??磥恚F在仍然很多人沒有領悟中道的道理。不折中
一位年輕人問禪師,什么是中道?禪師要求他把眼睛蒙起來,行走在一條小道上,道路兩邊都是水溝。當禪師看到這位年輕人偏離正道,快要掉進左邊的水溝時,及時提醒這位年輕人“向右”。一會兒這位年輕人又偏離正道,快要掉進右邊的水溝時,禪師及時地提醒他“向左”。這位年輕人繼續前行,老禪師一會兒教他向左,一會兒教他向右……最后這位年輕人終于不耐煩地問,“你到底要我向左還是向右?”老禪師笑呵呵地說:“向左向右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要你回到正道上來?!蹦贻p人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中道。
中道不是折中,也不等于兩邊加起來除以二的中間路線,而是對立面的和諧與統一。
在日本的一家動物園,有位飼養員特別愛干凈,對動物也特別有愛心,每天都把小動物住的小屋打掃得干干凈凈。結果呢,那些小動物一點也不領他的情,在干凈舒適的環境,動物們開始慢慢萎靡不振,有的厭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了。原因是什么?后來通過觀察才發現,那些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有的喜歡聞混濁的騷氣,有的看到自己的糞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
保持動物園的干凈舒適是原則,但每個動物卻有其獨特的個性,必須在原則的基礎之上靈活處理。同理,我們可將此對立統一論延伸至公司的管理上。有效的管理必須針對公司內個體的需求,包容個體的差異性,并在此基礎上靈活應對、多元管理。不落兩邊
一天,一位禪師在蒲團上靜坐,身旁站立了—位侍者。門外,禪師的兩個徒弟在激烈地爭論,互不相讓,各執己見,都以為自己證實的和悟到的才對。
爭論到最后,師兄一氣之下,走進房間問正在打坐的禪師:“師父,修行的人,應該對世間的一切‘心無牽掛’,榮辱取合,是非好壞一概動不了他的心,這才是修行真諦,可師弟認定我說得不對,請問師父,我的觀點究竟對不對?”“你說得對!”禪師輕輕地溫和地回答。師兄得意洋洋地走到門外,向師弟做出一副得勝者的姿態,告訴師弟說,師父說他的觀點是對的。
師弟一聽很不服氣,立即也走進房間請問靜坐中的禪師:“師父,修行的人,應該對世間的一切‘心有主宰’,明明白白地去取合,對是非好壞能分清,這才是修行,師兄卻完全理解偏了,怎么師父說他對呢?”禪師說:“你說得對!”師弟聽師父這么一說,心里高興,歡歡喜喜出去了。
禪師旁邊的侍者,見此狀,心中不解,問禪師:“剛才他們兩人對修行的看法,對佛法的了解,完全是相反的,怎么這個來問你說對,那個來問你又說對,究竟他們之中誰對呢?”“你也說得對!”禪師回答侍者。
很多人誤以為輸贏、善惡、美丑、內外、動靜、正邪、是非、生滅、常斷、凡與圣、佛與魔、成功與失敗,等等,皆為真實不虛的東西,因此執著于是非對錯的分辨。愛因斯坦早就說過,這個世界是相對的世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覺得太陽圍著地球轉,但當我們離開地球,從宇宙視角來看,會發現地球圍著太陽轉。人、物、事,都在相對當中,領會到此中真意,就不再會滯言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