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舉辦比賽的四大城市揚名天下,連非比賽城市克拉科夫也因多支球隊的造訪而更加鞏固了其歐洲新興旅游熱點的江湖地位
即將精彩落幕的歐錦賽是歷史上第一次落戶東歐,并且由兩個經濟轉型中的前蘇東國家聯袂舉辦。于是波蘭和烏克蘭兩個國家的形象和綜合實力從一開始就被世人反復八卦。
我此次在波蘭全程報道歐錦賽,感覺波蘭旅游局局長絕對是每晚睡著都會樂醒。
波蘭在世界上雖然算不上旅游大國,但很多城市都有獨特韻味:二戰中浴火重生的華沙、“琥珀之城”格但斯克、“小精靈的城市”弗羅茨瓦夫、通往德國的大門波茲南。這次,不但舉辦比賽的四大城市揚名天下,連非比賽城市克拉科夫也因多支球隊的造訪而更加鞏固了其歐洲新興旅游熱點的江湖地位。
波蘭社會研究工作室的調查顯示,60%的游客是因為歐錦賽而第一次來到波蘭,這其中有81%的人表示將重返波蘭,有92%的人表示將推薦自己的友人來。另據預測,歐錦賽后到波蘭旅游的人數每年將增加50萬人次。2008年至2020年,歐錦賽的后續效應將為波蘭經濟帶來279億茲羅提(約合56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波蘭駐華大使塔德烏什·霍米茨基曾痛心地說:“在這20年,波蘭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實現了國家的現代化,但很多人對波蘭的印象仍停留在20年前。”所幸,一直在準備著的波蘭人終于成功抓住了歐錦賽的機會!
另一邊,烏克蘭則是另一番景象。
網上一位球迷寫道:“離開德葡大戰的舉辦地烏克蘭城市利沃夫,有那么一幕讓人印象深刻:新建的足球場在陽光照射下是那么炫目壯觀,絕對世界一流;但在它不遠處,一輛舊得掉漆、就連中國縣城都肯定淘汰了的老式黃色公交車正載滿當地居民,緩慢駛過。這絕對是兩個時代的產物,但卻是這一歐錦賽舉辦地的真實寫照。”
一位奮戰在烏克蘭的記者同行也向我大吐苦水:“烏克蘭交通真差:兩個城市賽場間僅500多公里的距離,坐火車居然要10多個小時。坐飛機?兩周內在烏克蘭乘坐三次航班,晚點率100%,平均晚點3個半小時。機場什么樣?利沃夫‘航站樓’像是由禮堂改造的,大堆行李需要汗流浹背的大叔推著平板車送到乘客面前。板車一到,不論哪國乘客,都已顧不上斯文和禮貌,立即沖上前去翻搶。”
我于是深刻理解了為什么16支參賽球隊中,只有法國、瑞典和烏克蘭隊將營地建在了烏克蘭,其余13隊全將駐地選在波蘭,哪怕至關重要的首場小組賽在烏克蘭舉行。
但烏克蘭組委會方面也是滿腹委屈,他們已經為歐錦賽竭盡全力。自獨立以來,烏克蘭一直在吃蘇聯時期留下的老底,新開工項目不多,基礎設施薄弱。為了迎接賽事,烏克蘭前后共投入50多億美元,四個比賽城市的場館都按歐足聯的標準進行了改建,基輔的鮑利斯波爾國際機場和茹良內機場啟用了新的航站樓。烏克蘭人其實是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以前需要加年才能完成的工程。
但現實就是如此,對并不知情的觀眾來說,只能把不滿意歸咎于烏克蘭發展的“不給力”。
無論如何,歐錦賽都已給兩個主辦國在基礎設施、旅游和軟實力等方面留下了一筆遺產。正如普拉蒂尼所說:“他們的生活將因為歐錦賽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