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市芙蓉區,坐落著一座秀美的“綠色大學”——湖南農業大學。
她就在瀏陽河畔,天然地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浩浩汪汪的田野、花草的泥土芬芳,這都給予了湖南農業大學樸實求真的氣質。走在偌大的校園,除了美景你可能還會發現一個詫異的反差。行政樓是元老教學樓,多年前一直使用到如今,格局絲毫未變,地磚已幾處破舊。千米開外的圖書館,則是湖南省現代化水平最高的高校圖書館,藏書200余萬冊,完全的自助式服務、夏冬不間斷的空調開放。
不論春夏秋冬,校園的草坪都是那樣綠意盎然。據校友們介紹,草坪種著好幾種草類,有些春秋發芽,有些夏冬天才鉆出來,一季不落。遇到飄雪的深冬,草坪暫被覆蓋,一片白雪皚皚,偶爾幾處探出綠草的頭兒,但過些日子,雪很快化了,又是一片綠。
不久前建校六十華誕剛落幕,從1951年到2011年,她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近代著名革命家黃興,1903年在長沙創辦修業學堂,這是學校的前身。到了1951年3月9日,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和湖南大學農業學院合并,組建成“湖南農學院”,同年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校名,標志學校的誕生。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朝著綜合大學發展,在1992年正式更名為“湖南農業大學”。一個甲子過去了,校史館依然靜靜地掛著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親筆題名,同時被寫進校歌年年傳頌。
穿梭在人群,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今天你遇到袁隆平、官春云了嗎?這學期你選上了石雪暉的《葡萄文化》課嗎?農學是湖南農業大學最大的特色,聚集了一批著名的農學專家學者。“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住在毗鄰學校的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同時擔任學校教授、博士生導師。幸運的話,你說不定就會在某個下午看到老人在試驗田的身影,他孜孜不倦的精神一直感動著青年一代。在農大還流傳這樣一個說法,選《葡萄文化》課如買彩票中獎,說的正是著名葡萄專家石雪暉教授的課。騎著一輛老式自行車,穿行在試驗地和課堂之間,石教授是校園一道樸素的風景。幾十年以來,她跑遍了全國各地葡萄種植地,熱心幫助農民朋友解決技術難題,為此還被稱為“葡萄老人”。她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同時受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從“清茶一杯也醉人”到“茶馬古道”,中國已經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湖南農業大學在建校之初就開始建設茶學專業,至今該專業已是國家重點建設學科,在全國茶學專業中名列前茅。茶學系為了全面提高茶學專業學生的茶文化素養,特別注重學生茶藝表演技能的訓練,為此專門成立茶藝培訓中心,培養同學們的形體、音樂、禮儀、普通話等多個方面。2010年3月,首屆全國大學生茶藝技能大賽在長沙舉行,湖南農業大學代表隊的同學們獨占鰲頭,囊括大賽兩個團體一等獎,此外還有8人分獲個人一、二、三等獎。茶學系在教研之外,還特別注重發展產業系,面向社會建立了茶學培訓中心,定期向各界茶學愛好者、農民朋友開放。
以農學為特色外,湖南農業大學還建設了人文社會學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等文科院系,已經發展成一所省部共建的省屬大學。
湖南農業大學是樸質的,又是洋氣的。在國際化的今天,湖南農業大學早已在積極走向世界,先后與英、美、加、法、日、韓、意、澳等10多個國家的20多所大學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在1998年開始招收留學生,為此建立了相應的國際學術中心和留學生公寓。
實施“中部崛起”是國家區域平衡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湖南“長株潭”(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則又是中部發展一個核心。在這股建設中,湖南農大人是其中一支強勁的湘軍。他們中的杰出代表包括從學校走出去的湖南省委副書記梅克保、長沙市委書記陳潤兒,以及不斷入駐長沙河西先導區的商界校友、在校教授。此外,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院的教師教授們還成立了“長株潭”經濟與民生課題研究小組。他們專心科研,為城市群的建設建言獻策。這座田野式的綠色大學,正在以她獨特的舞姿為農村和城市建設積極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