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峰之下,湘水之鄰,一所積淀了50余年深蘊文化的高等學府——湘潭大學坐落于此。1958年,全國各地近90所高校的600多名優秀教師,帶著各校的辦學經驗和優良傳統,來到湘潭,住茅棚、宿農舍、點油燈,用雙手筑起了一所高等學府。從1958到2011,50余載奮進史,50余載追夢路。踏進這所學府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而三道拱門卻始終立于門口,見證著湘大學子的來來往往,也篆刻著湘大一步步成長的烙印。
這個園林式大學城溝通內外的城門,是一個巨型的標志:三道相互連接、卻又上不封頂的拱形門。據說這個代表著湘潭大學的獨特標志,內涵豐富:有人說是代表著湘潭大學是文、理、工綜合性大學,上下通達,學習、求索無止境;有人說它蘊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傳統哲學思維,兆示著學校多學科交叉發展的無限潛能;有人說,進門不一而足,出門同樣如此,預示著湘大學子博學多能,潛力大、后勁足。
“大學育人,文化是根。”2005年3月,時任中科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白春禮院士親臨湘潭大學開啟湘大“韶峰”名家論壇,并為湘潭大學題詞寄語“以人為本,學科強校”。韶峰系列論壇吸引、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湘大講學,講學內容涉及文化、科技、政治等各個層面。2011年的“韶峰”名家論壇曾做過一個命題為“中國陪審制度的未來——陪審制PK參審制”的論壇。當時,國內法學界的名流專家共聚一堂,紛紛對中國是否適應美國式的“陪審制”發表自己的看法,反對陪審制的專家提到其與國情不符以及牽涉到的經濟成本問題。湘大師生敢于突破,針對專家發言提出了更犀利的“成本在中國不是問題”“ 能否借鑒一國兩制,在審判中實行兩種陪審模式”的觀點,讓現場掌聲連連,高潮迭起。
迄今為止,韶峰名家論壇已開展了50期。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任偉新教授、首屆全國十佳律師秦希燕等一批批知名人士都曾客坐名家論壇,為湘大學子帶來了一場精神與文化的盛宴。名家論壇為湘大學子搭建了一個溝通和聯絡校內外名家的平臺,同時論壇也是湘大學子展示學識才華的舞臺。
湘大在學科建設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有訴訟法學、行政管理、計算數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等湖南省“十一五”重點學科13個。其中行政管理學的教學發展已經相當成熟。2006年湘大設立了行政管理博士點,成為目前湖南省唯一的行政管理專業博士點。此外,湘大還在岳陽縣、湘鄉市、湖南省地稅局、湘潭市地稅局建立了行政管理調研基地,以及與湖南省效能建設辦公室簽約建立了行政管理研究生調研、實習基地。湘大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及其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率一直在13%~20%之間。教育部化工過程模擬與優化工程研究中心主持研究的“己內酰胺貝克曼重排反應模擬優化”等新技術,被中國石化巴陵分公司、石家莊分公司等多家企業采用,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亞硫酸鈣脫硫法及65t/h鍋爐脫硫除塵示范工程研究”的新工藝為國內首創,該技術成果先后在26個省市的60多臺鍋爐上使用。2000年,湘大招收了第一批留學生和國防生,成為全國唯一一所設立后備軍官選拔培養基地的地方大學。
在長株潭一體化優勢逐漸凸顯的今天,湘大人不甘落后,緊隨國家政策的腳步,銳意改革。在構建兩型社會之際,省政府提出了打造長潭西線硅谷的理念,力圖建成以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大為核心以及湘潭大學和湖南科技大學為核心的2個大學城,這將成為湖南科技的最大增長極。2008年,湘潭大學城科技產業園正式開始建設,湘大借此契機,與市政府簽訂兩型社會發展的基本框架,不僅為湘大學子提供了更多發展的機會,更為湘潭大學科技城提供了固定的人才來源。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在這所遠離了大城市喧囂浮華的學府里,樸實的湘大人學會了“寧靜以致遠,淡薄以明志”。與心為伴,以夢為翼,在這個承載著無數人青春與夢想的地方,湘大人躬親實踐,不斷地完善自我,給湖湘大地帶來了一個個驚喜。如今,這個夢想開始的地方,等待著下一批追夢者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