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問的人,總是希望在自己學術上有所成功,即便得不到什么引人注目的成就,哪怕有成績、出成果也行。只是,成功的秘訣何在?別無他途,唯有日積月累地努力鉆研。
最近,從《讀書》雜志看到一份資料,頗有感悟:
有一位資深的大學教授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出了這樣一道題目:有一個人想完成一項任務,預測成功的概率是1%,試問:在嘗試了100次之后,他成功的概率是多少?有以下四個答案供選擇:①10%;②24%;③38%;④63%。在收上了全部的答卷之后,教授發現大部分學生都選了答案①,只有少數選了答案②,個別人選了答案③,而答案④則無人問津。于是,教授公布正確答案,令所有學生都大吃一驚的是:此君要完成此任務的成功率居然是63%!當然,這個正確答案是誰之前也沒有料想到的。
其實,題目的演繹過程非常簡單。不曾學過概率論的朋友都能弄明白,一次嘗試的失敗率是99%,那么,兩次嘗試的失敗率便是99%的平方,100次嘗試的失敗率則是99%的100次方,經過簡單的運算(當然用計算機要算得更快捷一些),結果出來了:這時的失敗率是37%!因此,成功率無疑就是63%!誠然,這個答案之所以能成立的前提是完成任務的大方向要基本正確,因為,如果你要“讓水變油”,嘗試的次數再多也無濟于事。按此邏輯來推的話,嘗試200次的成功率約為86%,嘗試400次的成功率約為98%!這些數據足以令人相信,經過鍥而不舍、百折不回的奮斗,人們終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平時,我已多次對我的學生提及科學家的勤奮和韌勁,這里不厭其煩,再舉兩個例子:英國醫生詹納(E. Jenner,1749~1823)在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后,才發現了牛痘接種的原理和方法,終于使人類免受天花之苦。
德國細菌學家埃利希(P. Ehrlich,1854~1915)為了研究傳染病的化學療法,經過幾百次失敗,才研制成功“六〇六”(灑爾佛散),成為治療梅毒的特效藥。他的成功來自他的信念、努力和正確的設想。他的設想是:由于某些染劑能有選擇地給細菌和原生動物染色,所以,就有可能找到某種能單為寄生蟲所吸收的物質,而且可殺死寄生蟲而不損傷宿主。他對這一設想堅信不疑,力排眾議,矢志不渝地做試驗,終獲成功。
現在,不少青年朋友總認為自己做學問的天分不夠,今后難以取得成功,這是一種要不得的、無所作為的想法。不要去相信什么天才。正如英國作家卡萊爾(T. Carlyle,1795~1881)所說:“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也就是說,只要你刻苦勤奮,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形成這一認識,比什么都重要。
即將參加高考的同學們,認準目標,鍥而不舍地努力吧!成績、成果,乃至成就,在向你招手呢!
作者簡介:戴世強,上海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力學研究學會數學方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水動力力學專業組副組長,中國力學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